摘 要:增加发行国债,能够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为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供资金保障。文章在充分阐述增加发行国债在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中的意义、作用,以及申报和保障措施方面,指出应通过该途径,为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坚实的财政支撑。
关键词:增发国债 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财政支撑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1-052-02
引言
近年来,我国多地遭遇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涝、台风等灾害,局部省市受灾严重,损失较大,灾后恢复重建任务艰巨。为积极应对各类极端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造成严重危害的问题,应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2023年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增加发行国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议案,针对北京、河北、河南等8省市相关区域的25个建设项目,明确中央财政在当年第四季度增发1万亿特别国债。这是中央对现有财政支持体系的有力补充,避免其因资金短板制约防灾减灾救灾及灾后重建。因此,探讨如何通过增发国债,为防灾减灾救灾提供更为充足的财政支撑显得尤为必要。
一、增加发行国债对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意义
国债又称为国家公债,是国家以其信用为基础,按照债券的一般原则,通过向社会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是中央政府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国债的主要特征包括:安全性高、收益稳定、流动性强、免税待遇等。
国债作为一种政府融资手段,已有数百年历史。国债发行已经成为许多国家财政政策的一部分,用于平衡预算、刺激经济增长或应对紧急情况。其发行必须与国家的债务承受能力和市场接受度相匹配,以确保财政的可持续性。美国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灾后重建,日本1995年阪神大地震灾后重建,澳大利亚2019—2020年的历史性森林大火灾后重建,都是通过发行国债,为灾后重建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这些经验表明,国债在重大灾害恢复建设中的作用巨大。通过发行国债,政府不仅可以筹集到所需资金,还能提高财政政策的透明度和可预测性,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持续性提供资金保障。
国债作为一种财政工具,能够为政府提供长期且稳定的资金来源,尤其适合投资于回报周期较长、但具有长远社会效益的项目,如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据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24年2月,增发国债资金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的清单已经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落实到1.5万个具体项目,集中财力支持灾后恢复重建,补强防灾减灾救灾短板,大大提升了我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了受灾地区重建进程。
二、增加发行国债对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作用
面对日益复杂的灾害形势,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尤为重要。其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灾害预防、应对和恢复等多个环节。发行国债作为一种国家财政工具,可以为这些环节提供长期、稳定和规模性的资金支持。而现有的财政体系还存在一定限制,进而制约了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提升,因此增加发行国债十分必要。
(一)健全资金补充机制
针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增加发行国债为政府提供了额外的财政资源,它作为一种稳定的融资工具,能够确保政府有足够的资金应对重大自然灾害。通过国债资金,可以弥补常规预算中的资金缺口,确保防灾减灾,避免对其他公共服务的预算产生负面影响。
(二)提升基础设施抗灾能力
自然灾害往往对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而基础设施的恢复和加固需要大量资金。通过发行国债,可以为建设或升级抗灾性强的基础设施提供资金保障。比如建设防洪堤、地震安全建筑、灾害预警系统和应急疏散通道等。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能够显著提高灾害抵御能力,减少灾害发生时的损失。又或者投资先进的气象监测设备和预警系统,可以提前预测并警告潜在灾害,为疏散和救援工作争取宝贵时间。同时,提升城市排水系统和电力设施的抗灾能力,能够减少洪水和风暴对城市运行的影响。
(三)应急物资储备与调配
灾害发生时,迅速、有效的物资调配是保障救援行动的关键。国债资金可以用于建立和维护全国范围的应急物资储备系统。增发国债资金有助于建立和维护充足的应急物资储备,能够在灾害发生时迅速调动,为受灾地区提供及时援助。同时,通过国债支持的现代化库存管理系统,可以确保物资的有效管理和快速分配,避免因物资调配不及时而导致的损失。除此之外,充足的资金还可以用于培训和装备应急救援队伍,提高其应对各种灾害的专业能力。
(四)财政稳定与风险管理
增加发行国债使得政府能够前瞻性地规划防灾减灾救灾资金,将一次性大额支出转化为长期债务负担,从而平滑年度财政波动。这种做法有利于保持财政预算的稳健,避免因自然灾害导致的突发性支出破坏正常的财政政策执行。同时,通过国债市场分散风险,政府能够吸引多元化的投资者,减少对国内银行系统的压力。此外,国债的发行还能与货币政策相协调,为中央银行提供操作空间,以应对灾害期间可能的经济波动。通过这些措施,政府能够更好地管理整体经济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确保国家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高质量申报增发国债项目,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提供资金保障
国债项目是国家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债项目的实施,能够有效弥补财政预算的缺口,平衡政府收支,同时通过投资引导,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创新能力提升。想要保证国债项目顺利进行,需严把申报关。国债项目申报是一个涉及政策理解、市场分析、项目设计、材料准备和沟通协调的系统工程。为达到高质量申报国债项目的目的,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深入理解政策要求。深入解读国家的财政政策和项目导向,确保项目与国家发展战略相一致,符合政策要求,是申报成功的基础。二是,明确项目定位。选择符合市场需求、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的项目,同时充分评估项目风险,确保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是,制定科学方案。制定明确的项目目标,规划清晰的实施路径,编制合理的预算,并设计有效的项目管理与风险控制机制。四是,完善申报材料。编写翔实、专业的申报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确保信息准确无(下转第55页)(上接第52页)误,突出项目亮点,增强说服力。五是,做好沟通协调工作。保持与上级部门的密切联系,理解评审专家的需求,及时解决申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申报效率。六是,加大后续跟踪力度。对评审过程保持关注,对评审意见进行深入分析,及时调整和完善项目方案,以提高成功率。
四、增加发行国债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实施中的保障措施
如何保证国债项目资金专款专用,真正发挥出在防灾减灾救灾方面的预期作用,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提升保障措施。
(一)制定与完善政策法规
政府在增加发行国债灾后重建过程中,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完善是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重要保障。在增加发行国债时,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法规,以确保资金透明度和效率。这涉及确立各级政府、各行政部门以及社会组织和公民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明确职责和责任,确保所有相关方在应对灾害时有法可依,有规可循。通过更新和细化《防洪法》《防震减灾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将国债资金的运用正式纳入法制轨道,增强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同时,设立全面的审计和监察机制,确保国债资金的高效、公正运作,以确保资金的公开透明及使用效益。建立完善的资金追踪系统,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实时监控资金流动,保障资金安全。建立举报机制,鼓励公众对国债资金的运用提出质疑或建议,以期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管。并对违规操作进行严厉惩处,确保法制环境的公正性。
(二)明确国债项目资金用途
在本次增发国债当中,增发国债主要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能力、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等八大领域25个投向的项目建设,通过增发国债,不仅提升了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更为国债项目建设提供了财政支撑。为了避免国债项目资金被占用、挪用,必须明确资金用途,确保每一分钱都能花在刀刃上,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提高项目的实施效率,还有助于政府精准规划投资方向,避免资源的浪费和滥用。要求做到专款专用,将国债资金精准投入到预定的项目中,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防止资金被挪用于非预定项目,保护纳税人的权益,防止财政风险的累积,有效维护国家的财政健康。
(三)监管体系构建与优化
建立高效、透明的监管体系是确保政策执行和资金使用的有效手段。完善国债使用专项督查机制,负责对国债资金的分配、使用进行全过程监督。通过信息化手段,如建立电子化资金管理平台,实时追踪资金流向,提高监管效率。此外,应加强与审计部门、监察部门的合作,形成多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同时,鼓励公众参与监督,通过信息公开,提高社会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关注度,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网络。最后,定期进行项目审计和绩效评估,以确保国债资金的使用符合预定目标,真正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和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如何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增加发行国债作为一种成熟的财政手段,不仅能够有效地动员社会资源,补充国家的财政支出渠道,还能全面提升国家的防灾减灾能力,对灾害发生时进行快速有效的救援,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对灾后迅速投入重建,人民生活早日回归正常发挥特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艳芝.增加发行国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中国财政,2023(22)
[2] 赵祯祺.为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供财政支撑.中国人大,2024(03)
[3] 魏思佳.我国将增发1万亿元国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中国应急管理,2023(11)
[4] 汪少舟.固本兴新积极作为全力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中国减灾,2024(01)
[5] 陈兆宽.完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中国应急管理报,2019-04-30
(责编:吕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