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追求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尤其是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中国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球化下的跨国企业发展水平不均衡,中国中小企业竞争力较弱,部分企业缺乏国际法律意识,这些因素都制约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企业需要深入了解国际法与国际贸易规则,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制度,以及建立争议解决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情况,保护自身权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总的来说,中国企业“走出去”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加强国际合作,才能在全球化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关键词:中国企业 对外贸易 国际法 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F270;D91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1-035-02
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背景
当今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追求国家经济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心愿。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历经20多年风雨,国内公司的身影已然出现在全球范围内的不同行业内,就全球范围而言,中国企业包含的国家或区域近190个。由统计数据可知:2020年中国对外的资金额在全球范围内占比约为20.19%;此外,自2014年开始,中国对外实施非间接性资金投入的流量,逐步超越外国商人对国内资金投入的数额,这类趋势一直延伸到现在。自2020年起,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冲击下,全球范围内经济发展状态不佳,经济全球化的流动方式发生逆转,国际范围内的贸易发展与资金投入数额呈现显著的减少,中国企业如华为被西方国家制裁。在此大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脚步遭到阻碍。但中国对外开放的力度以及决心,并没有因为西方国家的单边主义以及疫情所降低。2020年6月,中国颁发了有关自由贸易的建设计划,同年3月后,在北京创办规格较大的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交流会议等活动,均向全球范围内的公司以及国内公司传递一个信息,中国将对外开放坚持到底。习近平主席指出,就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而言,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必须秉承开放模式,如此才能确保经济兴旺,否则将走向衰退。因此,当前中国企业应该把握国际贸易优势,积极“走出去”。
二、国际法对于中外贸易的潜在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在此背景下,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不断扩大对外贸易规模,提升贸易结构,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在国际法视角下,中国对外贸易既面临着挑战也面临着机遇。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增多、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给中国对外贸易带来了一定压力。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建设,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为对外贸易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为适应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中国不断完善对外贸易法律体系,加强与国际法的衔接和协调。中国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对外贸易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为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支持。
三、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挑战
(一)全球化下的跨国企业发展水平不均衡
美中经济有关部门颁发了21世纪以来17年发展过程中,美国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调研报告。从此数据来看,2007年美国在全球拥有35374家子公司,自2000年来增长66.2%;在全球拥有27.9万亿美元资产,自2000年来增长488.2%;在全球销售额达到6.2万亿美元,自2000年来增长148.1%。就国内跨国公司国际化发展状况与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相比较,仍然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公司的影响力与全球范围内的排行仍然需要进一步提升,就有关部门颁发的数据可知2016年全球100个规模较大的跨国公司在国外获得的营业收入、资产、数额以及人工比例均值依次是64.19%,61.97%,56.88%,但国内100个规格较大的跨国公司获得的比例数值依次为19.72%、15.56%、7.63%。除了上述因素,国内跨国公司在平均每个所得资产总数额、售出总数额等各项指标中也落后于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后期发展任务依然很艰巨。
(二)全球化下的中国中小企业竞争力较弱
现阶段,国内规格为中型和小型的公司数量较多,2018年末,上述规格的公司数量为1808万家,对比5年前,其上升966.3万家,上升速度约为11.49%。该数额占据全部数额的约99.79%。规格为中型和小型的公司在对外投资上存在着一些自身不足: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够完善。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量以及体量的限制,硬件和基础设施以及规模成本远不及大型企业,相应的品牌、企业文化、广告宣传等软实力也落后于大型企业。各部门的职能划分以及资源分配也较大型企业粗糙,欠缺合理性;大多数中小企业不具备独立开发、独立研发、独立制造科技水平较高的产品水平,拓展市场的水平不足之处也较多,上述公司大都将重心投放于现阶段市场的获利,而不能将目光投放于较为远期的计划之中,导致公司业务杂乱无章,业务更新速度快,维持时间短,不能较好地抵御风险,无法确保公司长远的、可持续性的发展。
(三)部分企业缺乏国际法律意识
由于缺乏对国际经济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的深入了解,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可能面临各种法律风险。这些风险包括但不限于合同条款不明确、贸易伙伴的欺诈行为、知识产权侵权以及违反国际贸易规则等。这些法律风险不仅可能导致企业遭受经济损失,还可能影响企业的声誉和长期发展。
首先,在国际贸易中,贸易争端是难以避免的。但由于缺乏国际法律意识,中国企业在处理贸易争端时可能显得力不从心。
其次,随着国际市场形式的多样化进展,国际贸易规则需要不断变化以适应全球经济形势的发展。如果无法及时了解和适应这些变化,就可能导致企业在国际贸易中陷入被动局面,无法充分利用新的贸易机会,甚至可能因违反新的贸易规则而遭受惩罚。
最后,知识产权在国际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由于知识产权的学习成本较高,很多中国企业忽视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它们可能未能在国际市场上充分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导致技术泄露和品牌价值受损。同时,它们也可能因侵犯他国企业的知识产权而面临法律纠纷和赔偿风险。
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对策建议
(一)中国企业应当深入了解国际法与国际贸易规则
首先,国际法从广义上看是一套调整国家间关系的法律原则和规则,包括国际经济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它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国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交往等。在国际贸易领域,国际法主要体现为各种国际公约、条约和协定,如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则。为了深入了解国际法,企业需要研究国际法的历史和发展,理解其基本原则和核心概念。并且掌握国际法的主要渊源,包括国际条约、国际习惯、一般法律原则和司法判例等,以及关注国际法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以便及时调整企业的法律策略。
其次,中国企业需要着重关注国际贸易规则的核心内容。国际贸易规则是国际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调整国家间的商品和服务交换关系。企业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关税制度。了解不同国家的关税税率、关税配额和关税减免等规定,以便合理规划进出口策略。
2.非关税壁垒。识别并应对各种非关税壁垒,如进口许可证、技术标准、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等。
3.贸易救济措施。熟悉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的实施条件和程序,以应对可能的贸易摩擦。
4.知识产权保护。了解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标准和制度,确保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合法使用和保护其知识产权。
最后,中国企业需要将国际法与国际贸易规则实践应用于贸易实务中。深入了解国际法与国际贸易规则后,企业需要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践。在签订国际贸易合同时,确保合同条款符合国际法和国际贸易规则的要求,避免可能的法律纠纷;在处理国际贸易争端时,运用国际法和国际贸易规则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在制定企业的国际贸易策略时,充分考虑国际法和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因素,确保企业的贸易活动合法且具有竞争力。
总之,深入了解国际法与国际贸易规则是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必备条件。通过掌握这些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企业可以更好地规避风险、维护自身权益并提升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制度
当下,企业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框架,这通常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监控和风险应对四个核心环节。这一框架应明确各环节的职责、流程和方法,确保风险管理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1.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在这一阶段,企业需要全面梳理和分析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这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汇率风险、运输风险、质量风险、法律风险等。为了有效识别风险,企业可以利用各种信息来源,如市场调研、客户反馈、行业报告等,同时结合企业内部的数据和经验进行判断。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量化和定性分析的过程。企业需要评估风险的严重程度、发生概率以及可能对企业造成的影响。评估方法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如风险矩阵、蒙特卡洛模拟等。通过风险评估,企业可以明确各类风险的优先级,为后续的风险应对提供依据。
3.风险监控。风险监控是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持续关注风险的变化情况,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企业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风险监控机制,包括定期的风险报告制度、风险指标监控体系等。通过实时监控风险指标的变化,企业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苗头,防止风险扩大化。
4.风险应对。风险应对是根据风险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制定针对性的应对策略的过程。企业可以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和风险接受策略。例如,对于高风险的市场,企业可以选择规避策略,暂时退出该市场;对于中低风险的市场,企业可以选择降低或转移策略,如购买保险、寻求合作伙伴等。
综上所述,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制度是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保障自身稳健运营的关键。通过构建完整的风险管理框架、有效识别和评估风险、实时监控风险变化,企业可以更好地应对国际贸易中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三)建立争议解决机制
在国际贸易中,争议和纠纷是难以避免的。为了避免这些争议对企业造成不利影响,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争议解决机制。首先,企业可以选择通过协商和谈判的方式解决争议。在争议发生时,双方可以进行平等的协商和谈判,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这种方式可以保持双方的合作关系,避免对簿公堂。其次,如果协商无果,企业可以选择通过调解或仲裁的方式解决争议。调解是指由第三方机构对争议进行调解和斡旋,促使双方达成和解协议。仲裁则是指双方将争议提交给仲裁机构进行裁决,仲裁裁决具有最终和强制执行效力。这两种方式都可以为企业提供公正、高效的争议解决途径。最后,如果争议无法通过上述方式解决,企业还可以选择通过诉讼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以确保自己的权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五、总结
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情绪上涨的大环境下,企业想要更好地“走出去”则需要做好更充分的事前调研准备工作。在海外投资贸易前期,对目标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背景等重要信息进行充分采集;在海外投资贸易过程中,不断提高企业自身软硬实力,提高企业对国际贸易过程中所需法律知识的学习意识,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科技创新水平,优化自身资本结构。中国企业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速国际化的进程,更快更好地走向整个世界。
参考文献:
[1] 胡记伟,胡翔,于丹.我国企业“走出去”问题分析及策略研究[J].中国商论,2020(13):18.
[2] 于虹.我国企业加快走出去的经济发展战略探讨[J].潍坊市工业发展促进中心.现代营销(下旬刊),2020(08):9-10.
[3] 张玉缺.从“新冠”疫情看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风险防范[D].厦门:厦门大学嘉庚学院,2018.
[4] 冯梦婷.新发展格局下的企业走出去[J].中国金融,2020(24):45-46.
[5] 路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大环境与视角[J].中外企业文化,2020(10):63-66.
[6] 王磊.我国企业“走出去”风险防范研究[D].长沙: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商学院,2018.
[7] 杜健.“一带一路”背景下企业走出去面临的融资困境和解决之道[J].中国商论,2020(05):66-67.
[8] 王鹏辉.金融助力企业“走出去”的重要作用及建议探析[J].中国中小企业,2019(10):12-14.
[9] 阎海峰,林木田.入世20周年与中国企业“走出去”[N].第一财经日报,2020-5-12.
[10] 李加林,张元钊.新形势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风险与管控措施[J].亚太经济,2019(04):55-56.
(责编:若佳)
[作者简介:戴祥锴(1999—),男,汉族,福建省福州市人,黑龙江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在读,专业法律硕士(非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