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检验检疫高水平特色人才文化素养的培育与实践

2024-11-25 00:00:00申屠旭萍孙凯黄建湖俞晓平
经济师 2024年11期

摘 要:在新时代背景下,质检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亟需迈向高质量和内涵式发展。针对当前行业特色人才文化素养培养存在的不足,特别是在文化素养教育方面的薄弱环节,文章以中国计量大学生物检验检疫类高水平特色人才培养为例,分析探讨了质检行业领域中实施“精准”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实践路径。通过强化行业特色教育、党建引领文化发展、团队“精准”文化潜移渗透和质检行业资源的充分发挥等途径提升特色人才培养的文化素养,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为提升行业特色高水平人才教育质量提供了实质性建议。

关键词:生物检验检疫 文化素养 特色人才

中图分类号:F240;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1-020-03

一、引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深化文化机制体制改革,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承载着国家和民族寄托的厚望,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争做昂扬进取、守正创新、面向未来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者。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结合点,要发挥好龙头作用,重视文化育人,强化文化素质教育。行业特色型高校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特定行业领域培养栋梁之才的重任。近年来,学界围绕行业特色院校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做了大量工作,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步伐的加快,研究生教育质量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加强行业特色研究生的文化素养培育,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成为相关高校研究生教育普遍关注的问题[1]。

2022年1月,国务院颁布《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明确阐述了质检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要求加强学科和文化建设,积极培育和弘扬新时代计量精神,培养计量和检验检疫先进人才。在新的发展形势和指导思想下,质检行业特色高校必须与时俱进,按照国家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加大研究生文化素养教育创新力度。中国计量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在质检行业从事技术研发、管理等的创新型、研究型高层次人才。对于质检行业特色研究生,“精准”文化是灵魂,只有把“精准”文化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他们的理论学习、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之中,才能培养出符合行业特色的高质量研究生。因此,探索和实践生物检验检疫特色研究生“精准”文化素养的培育,对于提升我国计量、检验检疫领域研究生教育质量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为其他行业院校的研究生培养提供借鉴。

二、行业特色院校文化素养教育现状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建立了许多具有行业特色的高等院校。所谓“行业特色高校”是指那些由原国家行业部门管理的学校,这些院校具备显著的行业背景,其学科点集中在特定领域,长期以来致力于服务于该行业的发展,成为该行业高层次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2]。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大部分行业高校已发展为综合性大学。随之而来,学校的行业特色在某种程度上无形中被弱化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院校办学过于强调培养具有实用技术能力的毕业生,以提升就业率和谋求学校的长远发展。这种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方式,导致学生在文化素养方vg9/jwsxqWSFX/4FDVGT+w==面的教育明显不足。其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行业特色院校的教育模式一直处于“过弱的文化熏陶,过窄的专业面向和过强的共性制约”状态,这使得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在文化素养方面存在欠缺。最后,许多行业特色高校缺乏系统性的人文教育体系建设,导致学生获得的人文知识较为零散,难以形成系统的文化素养提升体系[3]。

如今的研究生群体主要由00后组成。他们在职业选择上表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倾向,学生更加追求个人需求以及经济利益和物质享受。与此同时,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也经历了显著的转变,传统的文化素养培养方式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以适应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新形势,在既保持行业特色高校优良传统的同时,也满足研究生实际培养的需求[4]。这种状况的改善需要在教育体系中更加重视文化素养教育,使学生不仅具备专业技能,还能在文化和人文素养上得到全面提升。通过加强文化熏陶和拓展人文教育,行业特色高校可以培养出更具综合素质的高层次人才,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三、检验检疫特色研究生“精准”文化的培育和实践

国内关于研究生文化素养培养的研究主要探讨了研究生文化素养现状和培养模式。到目前为止,有关综合院校研究生文化素养教育的成果越来越丰富,内容不仅涉及研究生文化素养教育体系的构建模式,还涉及影响体系运行的因素以及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5-7]。然而关于行业特色院校研究生文化素质培养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已有的工作主要从培养定位、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面介绍了他们的培养特色,并分析了行业特色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有待进一步完善的问题[8-10]。这些研究虽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行业特色研究生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但往往忽略了行业特色研究生文化素质培养方面的内容。

笔者所在的中国计量大学是质检行业领域全国唯一一所以计量、标准、质量和检验检疫为办学特色的高校。学校坚持以2004年习近平同志视察时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精思国计、细量民生”校训精神,踔厉奋发、笃行致远,致力于培养在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和市场监管等领域具有高度专业能力的高水平人才。

本文以国家质检行业发展需求为指导,以提升质检行业特色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根本目标,从强化行业特色教育、党建引领文化发展、团队“精准”文化潜移渗透和质检行业资源充分发挥等四个层面,探索生物检验检疫特色研究生“精准”文化(规范、严谨、求实、创新)培育和实践。

(一)强化行业特色教育

“计量、标准、质量和检验检疫”是我校的办学特色,而“精思国计,细量民生”则是我校的校训。这一办学特色和校训不仅充分体现了学校在教育领域的专业定位和使命,也深刻影响着研究生的个人发展和职业素养。通过深入理解和践行这一办学特色和校训,研究生可以在学术和职业生涯中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和专业水平,从而激励其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取得长足发展。

为了强化生物检验检疫研究生对学校办学特色的理解和认同,并提升其“精准”文化素养,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行业独特资源学习。利用学校建立的全国高校首家计量博物馆这一独特资源,系统地学习计量、检验检疫行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古今中外的计量器物和计量故事在博物馆里齐聚一堂。从日晷、新莽铜嘉量到国际米原器,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到北宋刘承珪创制戥秤,它们在图文影像中构成了一部别样的计量史,也在几千年前的历史长河中讲述着计量的故事。研究生们学习参观过程中不仅帮助他们了解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这一行业,同时也加深他们对行业的理解,也使其在今后学习中能更好地掌握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对行业发展的敏锐洞察力。

二是课程思政强化熏陶。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将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让学生深刻领会“精”与“细”作为计量科学和事业的核心追求。同时,强调生物检验检疫行业“精准”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量值准确和检测结果可靠性的高度重视,这对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以及国家安全和民生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名师垂范言传身教。邀请行业内知名专家参与教学和指导,让他们不仅成为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更成为“精准”文化的传播者和代言人。这些专家的参与能够为研究生树立榜样,激发他们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精神境界,从而使研究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精准”文化在生物检验检疫领域中的核心地位,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践行这一文化核心。

(二)党建引领文化发展

研究生党建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在质检行业高校中,党建引领文化的发展作用尤为重要,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立足岗位、无私奉献的品质。

一是按导师不同建立党支部。通过按导师建立研究生党支部,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导师的严谨治学态度和无私奉献精神。这种结构有助于增强研究生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确保党支部能够在学术和科研活动中发挥核心作用。导师的榜样作用能够激励研究生党员在科研和学术领域中追求卓越。

二是联合建立友好党支部。针对在质检行业相关单位进行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如学校和行业特色科研院如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协议,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联合培养研究生。为确保这些在联培单位的研究生党员的党组织生活不间断,生物检验检疫类研究生所在的生命科学学院和对方单位建立友好党支部或临时党支部,利用网络通信手段,确保每位外地党员积极融入支部队伍和参与支部建设,充分履行党员的权利和义务。这种管理模式不仅保持了党员的组织关系,还增强了他们的党性修养和归属感。

三是党员管理多样化。为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研究生党建工作需要借助现代化网络技术手段,拓宽党建工作的新视野。例如,建立网上党校、QQ党建群、微信党建工作组、党建微博等多样化的平台,让先进的思想文化和共产主义理念通过网络传播。这种新型的网络党建模式,不仅能够及时传递党的政策和精神,还能在网络上占据思想文化阵地,强化研究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这些措施,研究生党建不仅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还能够有效提高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强化他们在专业学习和科研工作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全面的党建引领有助于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三)名师团队“精准”文化潜移渗透

行业特色科研团队文化在团队建设、科学研究以及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生物计量与检验检疫”团队为例,该团队经过20年的发展,凝练出“规范、严谨、厚实、创新”的“精准”文化内涵。这种文化不仅体现在团队的科研活动和教学过程中,更在研究生的培养中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

一是团队文化的凝聚力培养科研创新技能。通过宣传和学习“精准”文化,以及开展思想教育,团队成员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认同感。研究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熏陶,树立了正确的团队意识和职业道德观念。他们积极融入团队建设,肩负团队职责,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并在质检行业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文化氛围不仅促进了团队的整体凝聚力,还激发了研究生的科研热情和创新能力。

二是师生紧密交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团队教师与研究生之间的紧密互动和学术交流,是“精准”文化传递的重要途径。每周的小组例会为此提供了规范化的平台,研究生在会上展示和讨论学术成果,尤其是高水平的行业领域论文。教师则在这些交流中提供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在学术探讨中培养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扎实的理论基础。这种学习氛围不仅有助于研究生知识的积累,还激励他们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追求卓越。

三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细致管理提升培养质量。严格的管理和规范的培养过程是团队文化的体现。厚实和创新是研究生培养的根本,通过对培养过程的层层把关和细致管理,确保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论文机检、论文盲审、答辩等每个环节的严谨性。这种培养模式不仅提升了研究生的学术水平,也挖掘出他们的科研潜力,激发了他们自信、自强的精神。研究生在这样的培养过程中,不仅获得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形成了良好的学术品德和创新精神。

(四)质检行业资源充分发挥

质检行业资源,如优秀的师资力量、创新实践平台和学术交流平台,是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及文化素养的重要依托。这些资源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培养机会,还塑造了研究生“求真、精准、严格”的做事风格。

一是导师指导模式的创新。传统的“一对一”导师制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更好地发挥质检行业资源的作用,生物检验检疫类研究生培养实行“一对二”或“一对多”导师/导师组模式,即由校内导师和行业内专家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这种方式通过多元化的视角和经验积累,使研究生能够从多个领域获得指导。导师们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研究生,润物细无声地培养他们的“精准”文化。

二是科研大项目的参与。依托质检行业相关的科研大项目,研究生作为科研的主力军,直接参与到实际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这不仅使他们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还在实际操作中深刻体会和实践“精准”文化。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生有机会接触前沿技术和方法,培养严谨的科研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

三是创新项目的自主主持。学校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和主持大学生创新项目和学校基本科研业务项目。这些项目提供了研究生自主开展研究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同时,这些项目也是“精准”文化培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实际操作和研究,研究生能够进一步夯实对行业标准和质量要求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充分发挥质检行业资源的作用,使得生物检验检疫研究生不仅能够在学术领域取得长足的进步,也能在个人品格和职业素养上得到全面提升。

四、结语

“精准”文化素养的培育和实践,不仅提升了研究生的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还培养了大家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中国计量大学生物检验检疫研究生文化素养的培育,为高校尤其是行业特色院校研究生的培养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蓝文婷,罗建平.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与问题研究——基于2021年全国研究生教育满意度调查的分析.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2):72-80.

[2] 翟鑫,严中平,武晓娜.地方行业特色高校研究生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困境与路径.现代教育管理,2022(10):108-116.

[3] 周小祥,侯忠伟,苗金燕.行业特色高校大学人文教育与企业文化耦合研究[J].决策与信息,2019(08):81-87.

[4] 朱文镇.行业特色高校研究生党建模式探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2(05):163-165.

[5] 张小龙,黄炜.我国高校体育人文价值体系构建及教学实施[J].当代体育科技,2023,13(19):56-59.

[6] 张睿琳.新形势下高校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探讨[J].公关世界,2022(10):161-162.

[7] 孙静华.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和功能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01):186-189.

[8] 翟鑫,严中平,武晓娜.地方行业特色高校研究生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困境与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2(10):108-116.

[9] 王俊,盛晟,钱平,等.行业特色型专业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其提升——以蚕桑行业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8(05):46-51.

[10] 吴春雷,李克文,俞继仙,等.行业特色高校信息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04):45-49.

(责编:若佳)

[基金项目:浙江省“十四五”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No.2022YJSJG01);中国计量大学教学改革项目(No. HEX2022027)。]

[第一作者简介:申屠旭萍(1974—),女,浙江省东阳市人,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农学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生物检验检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