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前与并肩战斗在大别山区的黄埔师兄弟

2024-11-25 00:00耿姗姗耿显榜
党史博览 2024年11期

1955年9月,毛泽东将“ 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命令状”授予徐向前后与其握手

研究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有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就是在大别山区的革命队伍领导层中,不仅知识分子多,“土马克思主义者”多,而且来自黄埔军校的军事人才也多。除在黄麻起义中英勇战死的总指挥潘忠汝和在奉命赴商城领导起义工作途中壮烈牺牲的吴光浩外,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形成了以黄埔军校毕业生为核心的军事领导层。他们以高超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大别山区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有力地推动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和红军队伍的成长壮大。

本文着重讲述在推动鄂豫皖革命斗争的峥嵘岁月里,黄埔一期生徐向前与其师兄弟许继慎、曾中生、蔡申熙、陈赓等人和衷共济、紧密配合、各展所长,大破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的数次“围剿”的故事。

徐向前:沉默寡言,不苟言笑,却谋略过人,善打神仙仗

徐向前,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他是一位貌不惊人、性格内向、不善逢迎的人。据说,当年的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为培植自己的亲信,曾挨个找学生谈话。当约见徐向前时,他见其相貌平平,一口山西话,又不善逢迎,便十分嫌弃,认为此人“呆板”,“难堪大任”,询问几句后,便板着面孔,让其退出。不料,几年之后,徐向前竟成为他的心腹大患。

吴光浩牺牲后,根据地红军缺少军事主帅,1929年6月,鄂东北特委派何玉琳去上海找到时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的杨殷。杨殷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派出久经沙场考验的军事才俊徐向前到鄂豫皖根据地接替吴光浩的工作。徐向前来到柴山保革命根据地上任不久,就赶上了国民党军对鄂豫边根据地发动的三次“会剿”。特别是第二次和第三次“会剿”,即“鄂豫会剿”和“徐夏会剿”,是徐向前和他的“老师”刘峙之间的两次较量。

刘峙曾是黄埔军校的战术教官。他不但教过徐向前战术,还带着徐向前东征打过仗。刘峙是蒋介石的嫡系、亲信,被蒋介石任命为国民党河南省政府主席,被授权指挥湖北、河南两省驻军对鄂豫边和豫东南两块根据地同时发起进攻。

1929年八九月间,徐向前针对刘峙实施的“四面包围、分进合击”的战略部署,采取“与敌周旋,避强击弱”的对策,先是率领部队在内线打转转,然后在白沙关、鹅公山、磨角楼等地埋伏,突然吃掉敌人一部,跳出外线;此时活动在豫南的红32师也时东时西,配合作战,敌人摸不透红军虚实,疲于奔命,折腾两个多月后,被拖得精疲力尽,只好草草收场。

被徐向前打败的刘峙,自然心有不甘,于是紧接着又在10月初搞了第三次“会剿”。这次“会剿”,还是刘峙亲自指挥,由驻河南信阳的徐源泉48师从北向南,驻湖北的夏斗寅13师由南而北,挥师疾进,企图速战速决。此即“徐夏会剿”。

徐向前与红11军党代表戴克敏、参谋长曹学楷商量,决定在天台山铁子岗打个埋伏,消灭敌先头部队的四五百人。可是因为情报有误,敌人来的竟然是2000人,大约两个正规团的队伍,结果红军遭到敌人的反包围。徐向前一看情况不对,果断决定撤退,另找战机歼敌。于是,带着红军队伍跳出敌人的包围。随后,兵分三路向外出击,在长岭岗、柿子树店、姚家集、河口镇等地先后消灭和击溃敌4个民团,缴枪数百支,红军声威大震。同时,在红军强大的政治攻势下,国民党正规军的一个连也投降了红军,导致刘峙的第三次“会剿”又告破产。

徐向前以初出茅庐的锋芒睿智,以弱胜强,智取白沙关,打败刘峙,连续粉碎了敌人对根据地发动的三次“会剿”,声望大增。人们称赞他是“智多星下凡,诸葛亮再世”。

然而,此时的徐向前虽已初露锋芒,但其过人的军事才智还仅仅局限于鄂东北地区,更未被中共中央所倚重。因此,在鄂豫边、豫东南和皖西三块革命根据地实现统一后,他担任红1军副军长和红4军参谋长职位。好在徐向前是一位心胸开阔、豁达大度、有涵养的人,即使是担任副手,也总是以满腔的热情、高深的智谋积极协助新到任的黄埔同期生许继慎军长开拓疆域、扩展红区,取得了“三战三捷三扩编”的辉煌战果,使红1军由组建时的2100余人发展到5000余人。

1931年1月,红1军与红15军合编为红4军之后,徐向前任参谋长之职。他又积极协助作为黄埔三期生的小师弟─鄂豫皖特委书记曾中生和军长旷继勋南征北战,特别是在新集之战和活捉国民党新编第34师师长岳维峻的双桥镇战斗中,表现了过人的军事谋略。

真正让徐向前扬威大别山、功载史册的功绩,是红四方面军成立之后所开展的四大战役。

1931年11月7日,为粉碎国民党军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鄂豫皖中央分局和鄂豫皖区军委会在黄安(今红安)七里坪召开会议,决定将由地方武装刚刚组建起来的红25军和红4军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由徐向前出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全军分为三个师,共有3万余人。红四方面军成立后,在徐向前总指挥的直接指挥下,积极开展外线进攻,从1931年11月至1932年6月连续发起了黄安、商潢、苏家埠和潢光四大战役,共歼敌6万余人,红军相应发展到4.5万余人。在指挥这四大战役中,徐向前不仅提出并实施了“围点打援”“诱敌深入”“兵民结合、远道奔袭”,以及阵地战、口袋战和空战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而且形成了红四方面军“狠、硬、快、猛、活”五字诀的独特战法。经过四大战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作为军中主帅,徐向前的军事才能得到大别山人民和红军指战员的公认、钦佩和信服,即使是心高气傲、颐指气使的张国焘,虽然在心里不信任徐向前,却也在军事上离不开徐向前。

后来,由于听不进徐向前、曾中生等黄埔生的正确意见,在大胜之后张国焘骄傲自满,不休整部队,盲目地一味主张进攻大城市,导致第四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被迫西征。

许继慎:性格外向,雷厉风行,“文武全能、军政双才”

1930年3月,为统一鄂豫边、豫东南和皖西三块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鄂豫皖边特委,同时将三块根据地的主力红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为此,中央给鄂豫皖边区派来了两位领导人员:一位是中共中央原特派员郭述申,担任鄂豫皖边特委书记;一位是周恩来十分器重的门生许继慎,担任红1军军长。许继慎是安徽六安人,与徐向前虽同为黄埔一期生,但还在军校的时候,两人就因个性显示出巨大差异。徐向前厚重少言,不善交际,很难在短时间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许继慎则性格外向,雷厉风行。国民党元老谭延闿曾书写“文武全能、军政双才”的字幅赠给许继慎,足见其才华出众,名声响亮。其更因在北伐战争中出色表现,敢打硬仗恶仗,凭战功升任团长。周恩来十分欣赏许继慎的才能,认为他政治上很强,军事上过硬,便推荐他到鄂豫皖承担组编红1军的任务。

1930年3月,许继慎奉命从上海出发到达鄂豫皖苏区的柴山保根据地,就任鄂豫皖特委常委和新组编的红1军军长。徐向前为副军长兼第1师师长。这两位性格迥异而又精于韬略的军事天才密切配合,各展所长,提出并积极实施外线作战和集中兵力打运动战的策略。在强敌环伺和不断“围剿”的态势下,他们兵分两路出击,仅仅两个月时间就消灭蒋军7000余人,自身壮大到5000余人,红色根据地随之得到大面积扩展。

1931年初,许继慎率领的红1军与同为黄埔一期生的蔡申熙率领的红15军在商城南部的长竹园胜利会师,随即两军合编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为便于加强领导,中共中央派了黄埔四期生曾中生出任鄂豫皖特委书记,再派曾在洪湖根据地担任过红6军军长的旷继勋担任红4军军长,同时,委任徐向前为参谋长。下辖两个师,其中红10师师长蔡申熙,红11师师长许继慎,全军共1.25万人。这四位黄埔生肩负军事重任,同心协力,一致御蒋,把大别山的武装斗争搞得轰轰烈烈。1931年3月9日,红4军取得双桥镇大捷,一举消灭国民党军一个师,活捉敌中将师长岳维峻以下5000多人。仅仅数月以后,红军兵力猛增到2万余人,根据地人口扩大到250万。

然而,就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展得风生水起之际,王明把持的党中央委派张国焘为“钦差大臣”来到鄂豫皖苏区,张国焘不仅很快撤换了曾中生的特委书记职务和旷继勋的军长职务,而且对敢于坚持原则、经常批评其错误观点的许继慎恨之入骨。1931年8月上旬,国民党鄂豫皖“剿总”党务特派员曾扩情,为报复许继慎曾对他的“欺骗”行为,实施了一个离间计:派两名特务潜入2678d5c4e2c6c882f1db5afd6e747958e959f6aefbb8f0772250ab4474e27379英山县,将“劝许投蒋”的一封亲笔信交到许继慎手中。许继慎盛怒之下,将两名特务逮捕起来,连同这封信件一起送交红4军军部处理。这本身已证明许继慎对党的绝对忠诚。当时的红4军军长徐向前、政委曾中生在向军委书记张国焘的报告中明确指出:“许继慎不会有什么问题,这完全是敌军实施的反间计,企图用阴谋诡计来破坏我们党和红军的团结。”张国焘明知这是敌人的反间计,却以此大做文章,把此信视作许继慎“阴谋投敌”的“罪证”,立即下令逮捕了包括许继慎在内的20多名红12师领导干部,并不顾广大红军指战员的反对,以“肃反”为名,将许继慎秘密杀害。就这样,一代红军骁将含冤而死,年仅30岁。

曾中生:文武兼备,远见卓识,是红4军的领军人物

曾中生是中共游击战、运动战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央军委确定的36名军事家之一。他是黄埔四期生,在校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曾中生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并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1928年冬回国工作,被分配在中央军委,直接受周恩来领导。周恩来对曾中生非常器重,不久将他调至中共南京市委工作,曾中生与他的黄埔校长共处一个城市,地地道道地战斗在敌人心脏。

由于李立三“左”倾错误,中共南京市委是损失惨重的重灾区之一,地下组织几乎被摧残殆尽。身为市委书记的曾中生从废墟中重新筑起战斗的堡垒,恢复了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地区的活动。但是,鉴于此地是蒋介石的老巢,黄埔军官太多,并且曾中生已暴露了身份,周恩来便让他以中共中央特派员身份到鄂豫皖苏区,任中共鄂豫皖特委书记兼军委主席。

1930年11月,曾中生刚踏进大别山区,就迎来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敌方的主将是武汉行营主任何成浚。参与“围剿”的主力是冯玉祥旧将李鸣钟、吉鸿昌,以及驻扎在鄂北、豫南的鄂、豫、陕、川、黔等地杂牌部队,总兵力不下10万人。而当时曾中生所处的严峻形势是:鄂豫皖苏区的红1军因出击平汉路远离根据地,匆匆赶来的红15军也只有千余人,每人只有3发子弹,加上力量有限的地方武装,要对付敌7个师又4个旅的进攻,岂止是势单力薄,简直是天方夜谭。果然,当吉鸿昌挥兵进入苏区腹地时,红15军军长蔡申熙尽管足智多谋,奋起抗击,无奈众寡悬殊,难以抵挡,被迫放弃以七里坪为中心的黄麻根据地。

曾中生处事不惊。他一面派人去追红1军回来,一面召集各县负责人会议,要求利用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来牵制打击敌人。红15军在他的整顿下面貌也为之一新,不和敌人打大仗,而是积小胜为大胜,争取时间,等待红1军回援。

12月上旬,徐向前、许继慎终于带着队伍分道杀回了根据地,先取新州,继克金家寨,连战皆捷。但此时各路敌军也纷纷来援,使鄂豫战场犬牙交错、战况激烈。根据敌情变化,曾中生要求红1军主动出击,相机歼敌。29日,徐向前、许继慎分道迎敌,横刀立马于东西香火岭,激战竟日,歼敌3个团。已进占金家寨的“围剿”部队主力吉鸿昌部惊慌而走,在商城四姑墩附近被红1军赶上,又一个团成了红军的枪下之鬼。抓住胜利间隙,曾中生主持制定出建设根据地的各项政策,自上而下地建立健全党的各级组织,包括军政群团组织,创办军政学校,整编红军主力,将原红1军与红15军合并为红4军,全军约1.5万余人。

红4军一成立,即崭露锋芒,内线拔钉子,根据地里大小敌军据点依次被清除;外线打铁路,平汉路上烽烟四起,今天车站被袭,明天物资被劫。郑州“绥靖”公署主任、黄埔“八大金刚”之一的刘峙被蒋介石骂得狗血喷头。为了保证平汉路畅通,刘峙调集各部沿平汉路南北对进,企图包抄红军。驻孝感的敌34师岳维峻部稍一疏忽,快走了几步,与其他部队失去了协同,被眼疾手快的曾中生一把抓住战机。1931年3月9日,战斗打响,整整7个小时,双桥镇硝烟弥漫,杀声震天。岳维峻尽了他最大的努力,武汉行营也派来了飞机助战,无奈红4军越战越勇,志在必胜。霎时间,敌军防御体系土崩瓦解,岳维峻被活捉。此役,共毙敌上千人,俘敌5000余人,缴枪6000余支。根据地进一步巩固,人口200余万,成为除中央根据地外全国第二大战略根据地。

曾中生

第一次“围剿”被粉碎后,蒋介石又调集11个师的兵力,于1931年3月中旬对鄂豫皖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围剿”。曾中生继续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了反“围剿”斗争。他仍然采取“飘忽”战略,忽东忽西,弄得敌人疲于奔命。独山一战,歼灭国民党军2000余人;许湾一役,歼蒋嫡系部队千余人;桃花店一仗,歼敌近两个营。至5月底,各路敌军知难而退,蒋介石第二次“围剿”鄂豫皖苏区的计划又告泡汤。

就在这种横扫白军如卷席的有利形势下,张国焘来到鄂豫皖根据地。他秉持“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独裁心理,对红4军及根据地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实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造”。以“执行立三路线”的名义撤销了旷继勋军长之职;以“调和主义”贬曾中生为红4军政委,后又将其降为师长。他竭力拉拢徐向前,任命他为红4军军长。可是在东征还是南下的问题上,徐向前据理力争,坚定地支持曾中生提出的南下作战方针,并且在大量歼敌的同时,缴获金银物资无数,有效地保障了红军供给。特别是红4军的南下作战,打乱了蒋介石的部署,迫使其派往“围剿”中央苏区的徐源泉第10军回援江北,结果在回援途中又被红4军歼灭几个团。对于这样重大的战果,张国焘不仅不加褒奖,反而以违抗他的东征命令而大加斥责,并由此种下了对徐向前、曾中生的忌恨。张国焘之所以没有撤掉徐向前的军长之职,是因徐向前能够委曲求全,不与其当面顶撞,还因张国焘不懂军事,离开徐向前他没有军事上的依靠。张国焘之所以也没敢立即加害曾中生,则是因为曾中生的威信高,杀了他会动摇军心。即使如此,张国焘还是在红四方面军即将与中央红军会师的前夜,不顾党中央的电令,于1935年8月将曾中生秘密杀害于四川西北部的卓克基。

曾中生之死,不仅使红四方面军痛失了一位卓越的领军人物,也使并肩战斗在大别山和川陕根据地的黄埔校友痛失了一位好领班、好校友。曾中生之所以得到黄埔军校几位老大哥的尊重、维护和服从,作为老大哥的徐向前曾说出了原因:

“这位同志,有战略头脑,工作实际,善于总结经验,也能团结同志。在反‘围剿’的关键时刻到来,掌握全局,开展工作,起了很大作用。根据地远离党中央,独立性大,主要领导人的选择非常重要。后来拿掉曾中生换上张国焘,是严重的失策。”

蔡申熙:智计百出,勇猛顽强,被称为“救火队长”

蔡申熙,湖南醴陵人,黄埔一期生。他曾与曾中生在中共中央军委共过事,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有人曾经用“救火队长”概括他的工作特点。他虽然在每个地方任职时间都不长,但总能在关键时刻和短时间内发挥起死回生、扭转战局的作用。

1930年春,蔡申熙被派往鄂东南阳新、大冶和蕲(春)、黄(梅)、广(济)地区领导游击斗争,指挥红8军第4、第5纵队北渡长江,在20多天内战宿松、攻广济、占英山,五战五捷,打出了红军军威。同年10月16日,根据中央军委命令,红8军第4、5纵队改编为红15军,蔡申熙任军长、陈奇任政委,全军辖两个团,共2000余人。

蔡申熙

红15军成立不久,就遭到了数倍敌军的袭击,部队损失过半,物资奇缺。时值严冬,战士们还穿着单衣、草鞋,每个战士只剩下3发子弹。无奈之下,他们突围到鄂豫边界,寻找红1军求得支持。不巧,红1军已转战到皖西,而此时的鄂豫苏区正面临着10万国民党军的第二次大规模“围剿”的严峻形势。新任中共鄂豫皖特委书记兼军委主席的曾中生正在犯难之际,突然师兄蔡申熙带来了一支千人的正规部队,曾中生不禁大喜。可一看部队的装备和指战员的低落情绪,他高兴不起来了。但是,这两位黄埔生毕竟不同凡响。曾中生亲自去部队作动员、鼓士气,并动员和组织广大老区人民为部队送吃送穿,进行劳军慰问,很快鼓舞起了士气。紧接着,曾中生与蔡申熙、陈奇商量后,率军攻打河口,缴了敌军一个团的械,获得了军事补充。休整三天后,蔡申熙率部队东进,在鄂东北福田河遇到国民党军一个团的堵击。蔡申熙身先士卒,率领部队奋勇冲杀,最终全歼该团数百人。河口与福田的两次歼灭战,不仅使红15军获得了大量的物资装备,而且使“围剿”鄂豫边区的何成浚部心生胆怯,何成浚只得下令固守待援。

与此同时,红1军利用敌“围剿”大军集中在西线鄂豫边区的有利空当,突击皖西,取得了四战三捷的战果,接到曾中生指令后,即火速回师鄂豫边。1931年1月,红1军与红15军在麻城福田河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蔡申熙任第10师师长、中共鄂豫皖特委委员兼军委副主席。随即率部参加磨角楼、新集、双桥镇等战斗。他作战机智勇敢,每战必亲临前线指挥。在双桥镇战斗中,他被敌机枪打中右臂和左腿,尤其是右臂重伤致残,只能调到后方工作。1932年5月,鄂豫皖中央分局成立,他为分局委员,并担任彭杨军事政治学校校长。他言传身教,贯彻教育训练与实战要求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主持办学4期,为鄂豫皖苏区培养出1000多名军政干部。

1932年8月,蒋介石集中30万兵力,对鄂豫皖苏区发动了第四次大规模“围剿”。由于张国焘盲目轻敌,未作充分准备,红四方面军陷入敌重兵包围。在燕子河会议讨论部队撤退方向时,时任鄂豫皖军委会参谋长的蔡申熙,独具慧眼,力排众议,认为在苏区大面积丧失,敌军四面围堵的严峻形势下,唯有向西转移才有活路。与会的军队和地方领导干部被蔡申熙有根有据的理由说服后,放弃了东出潜太和坚守内线的主张,作出主力向西转移的决定。10月初,红四方面军转战至黄安高桥、河口镇一带,即遭敌各路围堵大军的包围,时任军长兼师长的蔡申熙率部与敌血战,在大量歼敌的同时,不幸腹部中弹,英勇牺牲,年仅26岁。

作为兄长和总指挥的徐向前对于蔡申熙的牺牲十分悲痛和惋惜。他说,蔡申熙“不仅具有战略家的胆识和气度,而且在历次战役战斗中机智果敢,勇猛顽强,因而在红军中有很高的威望。……他的牺牲,是红四方面军的重大损失”。

陈赓:著名的“黄埔三杰”之一,幽默风趣,脑子活,会打仗

在与徐向前并肩战斗在大别山的黄埔生中,陈赓的职务虽低,时间也较短,但其名声响亮,也最具传奇色彩。

陈赓是著名的“黄埔三杰”之一,曾在东征中救过蒋介石的命,但他信仰共产主义,数次拒绝蒋介石的恩威并施,坚定地加入革命阵营。1931年9月,因中共特科核心人物顾顺章变节,担任潜伏工作的陈赓被迫离开上海,在组织的调派下前往鄂豫皖根据地,担任红4军第13师38团团长。这是陈赓在参加南昌起义4年之后重回军旅。

此时战斗在鄂豫皖地区的红军兵强马壮,其与中央苏区的中央红军和贺龙领导的湘西红军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而在中共鄂豫皖军委和红4军师级指挥员中,已有4位黄埔同学,这使陈赓十分高兴。一向喜欢开玩笑的陈赓,一到根据地就与下面的同志侃起了大山:

“毛主席大家知道吧?我和他是老乡兼校友。彭军团长大家知道吧?我和他在一个团里当过兵。周恩来大家知道吧?在中共上海领导机关里,我是他的左膀右臂。我还指挥过林彪打仗呢……”

陈赓

尽管红38团的同志们听得津津有味而又将信将疑,但都对这位和蔼可亲的领导十分尊重。

陈赓当团长不到一个月,部队扩编,他升任红12师师长。在鄂豫皖根据地,他曾率领红12师主攻黄安,占领县城,歼敌第69师,活捉敌师长赵冠英;后又转战豫南,曾在潢川地区屡次痛歼国民党反动军队。1932年9月,在根据地首府新集以北的檀树岗战斗中,他的右膝被子弹打穿,但仍坚持不下火线,坐在担架上继续指挥作战。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鄂豫皖根据地,越过平汉铁路西进。途中,陈赓因伤势严重,组织上决定让他前往上海医治。陈赓在鄂豫皖根据地期间,曾对张国焘在政治上大搞“肃反”、军事上攻占大城市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到上海治伤的同时,还向党中央报告了张国焘的问题。

徐向前虽与陈赓同为黄埔一期生,但因为性格原因,二人初次合作共事并不愉快。徐向前不习惯陈赓整日嬉皮笑脸、大大咧咧的样子,开玩笑没有边际,缺少军官的威严。而陈赓感觉徐向前沉默寡言、不苟言笑,不好沟通接近。直到四大战役之后,徐向前在军事决策上的神奇布局,不仅打怕了敌人,也折服了陈赓。他由衷地感慨说:“徐总指挥打仗,大处如掌风云,起伏跌宕,气势磅礴;小处如刺苏绣,穿针引线,丝丝入扣,我以前真是误会他了。”

经过一年磨合,徐陈两人互生敬意。徐向前也赞赏陈赓脑子活,会打仗,一直把他的12师当主力使用。此后,他俩又相会于抗日战场,打了许多大仗、胜仗。

总之,在大别山的革命战场上,五位黄埔生珠联璧合,纵横驰骋,创造了军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许多奇迹,也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尽管红四方面军中活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黄埔生只有徐向前、陈赓,但不论是早期牺牲的潘忠汝、吴光浩,还是后期战死的蔡申熙,抑或是被张国焘杀害的许继慎、曾中生,他们都是我党我军的优秀将领,是大别山人民敬仰的英雄,他们的英名永垂史册,万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