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底,国民党军开始大举进攻东北,一路平推,切断了东北地区沟通南北的铁路干线,占领了大城市和交通干线周边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党政机关和军队的处境十分困难。中国与朝鲜两国边界总长约1420公里,水陆交通紧密相连,在东北交通要道被阻隔的情势下,朝鲜便是连接南满与北满、关内与关外的主要走廊。1946年7月,中共中央东北局驻朝鲜办事处成立,主要任务是以朝鲜为建立东北根据地隐蔽的后方,支持东北民主联军在东北的作战行动。1948年9月,中共中央东北局驻朝鲜办事处结束工作,历时2年2个月,为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中共中央东北局成立后,中共中央在1945年9月24日建议东北局,应该将主力集中“布置在靠近热河、外蒙、苏联、朝鲜的地区,以便生存发展”。9月28日,中共中央又指示东北局:“我发展东北的部署,应将重心首先放在背靠苏联、朝鲜、外蒙、热河有依托的有重点的城市和乡村。”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共中央东北局党政军高层领导多次访问朝鲜,与金日成等朝鲜党政军领导人会面,就实施“在朝鲜建立隐蔽的后方”战略进行商谈。
1946年3月,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周保中抵达朝鲜,与金日成进行了会面。周保中是原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42年,东北抗日联军转入苏联境内训练,组建具有苏军番号的东北抗联教导旅,周保中任旅长,金日成是1营营长。两人在商讨利用朝鲜作为东北民主联军战略后方时,金日成明确表示:“凡是与中国战友将在东北进行的战争有关的问题,我们都将给予解决,给予一切可能的支援。”
1946年4月,苏联红军陆续撤出东北各城市,东北民主联军进驻了一些城市。为了巩固东北根据地,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陈云指示:应该“借道朝鲜开辟水路运输通道,解决我组JTRVR2q031/RQ/JN19j+Bw==织运输燃眉之急”。
6月,中共中央东北局派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萧劲光和中共中央东北局北满分局秘书长朱理2R8Ee0wbg/XbzS0DsobeeQ==治赶到朝鲜,同朝鲜党中央和驻朝苏军司令部协商,在平壤设立中共中央东北局驻朝鲜办事处。萧劲光于9月回国后,朱理治留在平壤,担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驻朝鲜全权代表,负责领导办事处的工作。朱理治革命资历相当老。他1927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江苏省委书记、中共河北省委书记、陕甘晋省委书记等职。全国性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河南省委书记,后来任陕甘宁边区银行行长。
因为有《雅尔塔协定》的约束,中共中央东北局驻朝鲜办事处采取了隐蔽的形式,办事处设定了两个名称:对内称中共中央东北局驻朝鲜办事处(又称平壤办事处),对外则称“平壤利民公司”。中共中央东北局为驻朝鲜办事处确定的主要工作任务为:做好东北战场伤病员的撤退、安置和战略物资的转移工作;借道朝鲜走廊,沟通南满、北满以及大连和其他根据地的物资交流,输送人员过境;向朝鲜求援和采购作战物资;发展中朝两党和两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经济贸易往来;协助朝鲜劳动党做好华侨工作。
办事处办公地点设在平壤市大同江西岸沿江大街钗贯里104番地的一座四层大楼里。这里原来是华侨开的饭店,名叫“东华园”。旁边还有一座二层小楼,作为办事处的招待所,叫作“西华园”。办事处下设秘书、商务、运输、会计和总务处,并设有与东北局保持经常联系的电台,配备了朝鲜语和俄语翻译,办事处工作人员近百人。为了确保中共中央东北局驻朝鲜办事处的安全,朝鲜内务局局长朴一禹亲自部署驻朝鲜办事处保卫工作,在办事处周围安排保卫干部巡逻和警戒,指派内务局上尉军官金成烈担任朱理治的联络员。朱理治有公务出行,如果需要,金成烈就担任随行警卫。
当时朝鲜连接中国北满、南满、大连及山东的重要城市有4个,即南浦、新义州、满浦和罗津。办事处根据工作需要,在这4个城市又设置了4个办事分处,对外称“平壤利民公司分公司”。4个办事分处与驻平壤办事处的任务和职能基本相同,但根据所处地理位置工作又各有侧重。接送关内和大连转运过境人员、物资的任务,大部由南浦办事分处完成;南满撤退下来的伤病员及战略物资的转移及沟通南北满的运输任务,主要由新义州办事分处和满浦办事分处完成;粮食、食盐、布匹和煤炭的运输及部分过境人员的接送任务,主要由位于东海岸的罗津办事分处完成;重要的涉外事务和商务谈判集中在平壤办事处。平壤办事处是总的领导协调机构,主要工作在办事分处,有的分处人员配备比平壤办事处还多。罗津办事分处有干部百余人,装卸工人500多人,是办事分处中人员最多的。1946年11月,朝鲜华侨总联合会在平壤成立,其领导机构简称“华联总会”。“华联总会”接受朝鲜党中央和中共中央东北局驻朝鲜办事处双重领导。
中共中央东北局驻朝鲜办事处的工作,一开始由陈云直接领导。陈云当时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分管财经工作的副书记,也是东北民主联军分管后勤工作的副政委。1946年7月,萧劲光和朱理治到达平壤开始筹建办事处不久就接到陈云来电,陈云就东北解放区与朝鲜双边贸易及经济合作问题发出指示。电报要求萧劲光和朱理治出席与朝鲜政府的会谈,东北局不再另派人去。在会谈中要提出换入的东西主要是布匹、棉花、鞋子、毯子,还有铁路、煤矿、发电厂所需的火车车头、零件、机器、桥梁材料、油料,以及食盐、火柴,具体数字根据我方能运出的粮食及对方能提供的物资拟定;要相机提议与朝鲜合办纺织厂、鞋厂、火柴厂等;要提出我方在朝鲜设立商店,并一切遵守当地政府法令;要强调保持朝鲜对大连、安东(今丹东)的海陆交通运输线。这一电报,赋予了中共中央东北局驻朝办事处同朝方会谈的权力,并指示了当时要做的工作。
1946年10月底,中共中央东北局为加强对南满根据地的统一领导,经中共中央批准,决定成立中共中央东北局南满分局,由陈云兼任分局书记和辽东军区政委,萧华任分局副书记,萧劲光任辽东军区司令员。11月3日,陈云和萧劲光离开哈尔滨,乘火车经图们进入朝鲜,沿着半岛的东北海岸线缓缓行进,15日晚抵达平壤。朱理治带办事处的两辆小汽车、一辆客车到火车站迎接。陈云和萧劲光会见了金日成,商谈双方进一步合作的事宜,还会见了经平壤准备去图们的大连苏方经济负责人(当时大连驻有苏军),商定北满运往大连交换苏联食盐、布鞋、火车的5000吨麦子、2000吨猪肉的运输路线及在图们交换的问题。
22日,陈云致信在哈尔滨的中共中央东北局财经办事处主任王首道、副主任叶季壮,指示有关用5000吨小麦、2000吨猪肉与苏军管理下的大连交换食盐、火车零件等物资及通过朝鲜运输的问题,并指出:火车零件种类多,必须派专家去大连具体谈,去前要与朱理治、韩光(中共旅大地委书记)联络好。朝鲜方面要1000吨小麦,已答应12月份交货,换何物资和比价问题由朱理治与对方具体商量。
23日,陈云和萧劲光等离开平壤,于26日抵达中朝边境的满浦,第二天到达南满分局和辽东军区所在地临江。不久,在陈云、萧劲光领导下,在中共中央东北局驻朝鲜办事处战略物资支持下,东北民主联军开始了“四保临江”的战役,不仅巩固了以长白山为依托的南满根据地,还配合北满部队进行“三下江南”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计划。
1947年3月,东北民主联军收复了通辽,西满根据地的创建也基本完成。西满分局书记兼西满军区政委李富春调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常委,不久任东北局副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主持东北局财经工作,负责东北民主联军后勤工作。这年8月11日到9月下旬,中共中央东北局在哈尔滨召开东北财经会议,号召东北各级党政军机关加强对财经工作的领导,由分散转向统一,使财经工作能跟上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会议决定成立东北财经委员会,陈云任主任,李富春任副主任。朱理治从平壤回国出席了这次会议。回国前的6月27日,朱理治曾致电东北局副书记高岗和李富春并转中共中央东北局,汇报了驻朝鲜办事处一年来的工作情况。
1948年夏,李富春来到平壤中共中央东北局驻朝鲜办事处。此时东北人民解放军即将打响辽沈战役,李富春负责筹划东北战场战略决战的军事物资。仅1947年9月至1948年7月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东北人民解放军迅速壮大至百万大军,对后勤保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转入战略决战要打大仗,打阵地攻坚战,要夺取敌人坚固设防的大城市,需要大炮、炮弹这些重型武器军火。李富春到朝鲜是为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同时,他还肩负另外一项重要任务,即代表中共中央,迎接响应中国共产党“五一”号召从香港出发借道朝鲜到解放区准备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的著名民主人士。
9月27日,由香港出发的民主人士沈钧儒、蔡廷锴、谭平山、章伯钧等一行10人在中共香港工委《群众》杂志主编章汉夫陪同下,经过多日海上航行到达罗津港,朱理治早已安排好两节专列在车站等候。他陪同李富春到码头迎接沈钧儒等下船,再换小汽车直奔火车站上了专列。李富春告别朱理治,陪同这些香港来的民主人士连夜坐火车去哈尔滨。
1983年,陈云在《对编写〈辽沈决战〉一书的意见》中,谈到苏联、朝鲜在东北解放战争中的作用时说:“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打败了日本关东军,这为我们的大部队能抢在国民党前面迅速进入这个地区,为改善我们的装备,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那时,苏联党对我们的力量估计不足,并有《雅尔塔协定》的约束,但他们还是尽力帮助我们的。东北背靠苏联,东邻朝鲜,这对于我们在和国民党作战中的后勤补给和伤病员的运送、安置也是十分有利的条件。”陈云在同参加《辽沈决战》编审工作的一位老同志谈话时又指出:“东北北有苏联,东有朝鲜,西有蒙古,我们就像坐在沙发里,缺什么可以向苏联要,南满的伤兵、弹药可以通过朝鲜转运。因此,要写苏联、朝鲜对我们的帮助,回避是不合乎历史的。”1948年10月,朱理治离任后向中共中央写了《两年来对朝鲜外交工作总结及今后任务》,汇报了驻朝鲜办事处两年来的工作。
1946年11月,国民党军队开始向东北民主联军驻守的城市发动进攻,通化、安东在解放战争初期是东北民主联军机关、学校非常集中的地区,仅通化就驻有中共通化省委、东北军政大学、东北工兵学校、东北航空学校、东北炮兵学校和杨靖宇支队、李红光支队。中共中央东北局根据当时形势的发展,预计到安东、通化难于保持,提出了依靠朝鲜作隐蔽后方支援南满作战的方针。东北民主联军从安东、通化撤退时,先后曾有1.8万余名伤病员、机关干部、家属和后勤人员撤到了朝鲜境内的新义州;有85%的战略物资共计2万余吨转移到了鸭绿江以东。在办事处协调下,伤兵分住在朝鲜老百姓家里,重伤员住院治疗。到1947年6月,东北民主联军收复安东、通化后,这些物资完整无缺运回了国内。
1946年,国民党军占领了中长铁路沈阳至长春的大城市和主要交通干线以后,中共中央东北局鉴于东北的粮食和煤炭,大连的食盐、布匹和其他工业品,包括医药、医疗器械和工业原材料等,如果不能打开通路,互相交流,东北解放区的整个经济将陷入困境,对战争中的后勤补给也将带来严重困难,故及时提出了借道朝鲜,开辟水陆运输通道,解决物资转运和物资交流问题的设想。这个设想通过东北局驻朝鲜办事处的努力工作基本实现了。中朝双方协商,建立了安东—新义州—南阳—图们,通化—辑安(今集安)—满浦—图们,大连—南浦和大连—罗津四条交通线,转运物资。
通过朝鲜输送过境的物资,现在找不到全面的统计数字,但有据可查的有:1946年7月,东北民主联军军工部将300多节火车皮的机器和物资通过通化—辑安—满浦—图们交通线运到珲春。1946年至1947年,应东北党军政领导人陈云、萧劲光、李富春、周保中、刘亚楼等的请求,朝鲜方面曾分4批向东北民主联军提供了2000个车皮日军遗留作战物资。1947年1月至7月,通过朝鲜过境转运了21万吨物资。1948年一年,则转运了30.9万吨物资。早在1946年9月,驻朝鲜办事处与朝鲜临时人民委员会签订了物资联运协定。在物资联运协定签字后,绝大部分物资运输都是依照协定交了运费和税金的。也有因情况紧急未按协定运输的,其中有的是用人民委员会的名义要的车皮,未付运费。有的付了运费,未交税金。
1946年下半年,有18批人员,计3000人从朝鲜过境去各解放区。1946年9月,国民党军60军184师海城起义后的官兵,在安东整训期间正逢国民党军向南满进攻,该师遂从安东出发顺鸭绿江北岸经宽甸撤退到辑安,再从辑安乘火车到临江,行军至长白县(今长白朝鲜族自治县),过江到对岸朝鲜惠山,在惠山登上火车专列,借道朝鲜南阳进入中国图们,接着转移到黑龙江北安县进行整训。1947年春,由安东去新义州然后沿江至满浦再到辑安的2000人,由大连去临江的新兵3000人,由大连去北满干部2000余人,都是经朝鲜北部过境转运分赴各地的。截至1947年6月27日的统计,经朝鲜北部过境的人员不下1万人。1948年通过图们—南阳口岸过境人员8685人,加上其他口岸也不下1万人。驻朝鲜办事处存在两年多,安排党政军过境人员有2万人。
李立三、伍修权、滕代远、朱瑞、刘亚楼、萧华、何长工、韩先楚、欧阳钦、韩光、冯仲云、蔡畅、李延禄等中国共产党很多高级干部也曾借道朝鲜来往于南满和北满之间。杜平将军曾从延安赴大连任旅大市委组织部部长,创办建国学院,1946年12月去哈尔滨东北民主联军总部任职时也曾借道朝鲜;中共中央华中局宣传部部长李一氓在任旅大市委副书记期间曾3次借道朝鲜;东北军区司令部三处处长段子俊是随同彭真、陈云和伍修权等人进入东北建立东北局的主要人物之一,为了便于与苏军会谈,彭真、陈云被中央军委临时授予中将军衔,伍修权是少将,段子俊是上校,段子俊曾经以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特派员的身份,从哈尔滨出发经图们口岸出境,借道朝鲜从新义州过境到安东,后到达大连,担任为中国共产党培养无线电技术人才的关东电信工程学校校长和大连光华电器总厂厂长。
张爱萍将军1946年头部伤病复发,党中央送他去苏联治疗也是借道朝鲜南浦、平壤到北满,然后到苏联。
1946年7月至1947年春,山东军区通过中共中央东北局驻朝鲜办事处购买炸药420吨、雷管300万只、硝酸200吨、丙酮100吨、胶鞋15万双、导火线120万米。这些物资从南浦装船经大连转运山东,对支援华东解放战争发挥了很大作用。
中共中央东北局驻朝鲜办事处在东北民主联军(1947年11月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与朝鲜的物资贸易方面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东北解放战争期间,东北向朝鲜出口的主要物资是粮食和双鸭山的焦炭、鹤岗的煤及民用品。朝方向东北民主联军出口的物资主要是与军用有关的硫酸、硝酸、甘油和炸药等,还有无烟煤、水产品、磁铁粉、食盐、苹果、海鱼、棉布、碳素、工字钢、高速工字钢、水泥等。东北民主联军方面对朝鲜贸易输出品总额24684万元(折合东北流通券),输入品总额36526万元。
1948年9月,中共中央东北局驻朝鲜办事处圆满完成了自己的使命。10月,朱理治奉命率领部分人员回国。朱理治回国后就任东北野战军后勤部副部长。留驻朝鲜的人员在原办事处的基础上,组建了东北行政委员会驻朝鲜商业代表团。1949年10月6日,中国与朝鲜建交,东北行政委员会驻朝鲜商业代表团随即撤销,大多数人员调回国内,少数人员包括翻译留在了中国驻朝鲜大使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