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学习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2024-11-22 00:00沈杏杏
山西教育·教学 2024年11期

小学阶段,英语学科占据重要位置。小学英语教学中,部分教师常常偏重知识点的输入,而忽略了知识点的灵活应用与迁移。为了重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贯彻生本理念,贴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可以引入沉浸式教学模式,构建一个以英语为主导、科学严谨且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习环境。在此过程中,学生将处于主体地位,依托教材内容以及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逐步提升英语综合能力,发展英语核心素养,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采用全英文教学,构建语言情境

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特定的语境。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容易受到汉语思维方式的影响。为了改变这一状态,教师需要重构教学理念,营造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语言情境,带领学生融入情境。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从知识输入、输出两个方面着手设计教学活动。在输入部分,学生将在丰富的生活场景以及有趣的文化故事中,感受英语学习的乐趣。一方面,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够快速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另一方面,英语的名言警句能够营造出一种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提升英语能力的同时,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在输出部分,教师拟定丰富的学习项目以及小组讨论任务。这样,学生就能在集体的氛围中,勇敢地开口说英语,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Colours”为例。在前期的知识点输入中,教师利用生活情境以及文化情境,讲述重点词汇以及句式。如讲解blue、black等词汇时,有的学生会读、会拼写,但记不住词汇的释义。这时,教师可将教室中的物品与对应的颜色相匹配并讲述一个小故事。从语言的特点来看,颜色词汇不仅代表了生活中的物品,还被赋予了其他含义。如blue既代表蓝色的,又代表忧郁的。讲解时,教师并未直接讲述颜色词汇的隐藏含义,而是利用例句鼓励学生自主分析。如“John:No,he’ll understand.I’ve always been the black sheep of the family.Anyway,I don’t like to see you feeling blue.”这句话,针对句中black sheep以及feeling blue,教师将它们标红,并鼓励学生猜测其含义。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意识到教学情境的重要性。在此过程中,学生应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分析、总结,得出正确答案。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尽可能地挖掘教材内容、优化课程讲解。

二、引入项目式学习,设计驱动型活动

沉浸式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区别,就是学生是否占据课堂教学的主体。新时期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致力于构建生本课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学习项目。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项目一般需要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不同的学习任务,学生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经过调查、研究、制作等步骤,学生逐步提升自己的专注力。一般来说,不同学段的学生,实际情况均有所不同。面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设计游戏类活动加强生生互动;面对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设计创意读写任务,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Where’s the bird?”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针对in、on、under等词汇拟定“Where is the book?”的小游戏。根据游戏内容,学生代表将上台辅助教师藏书。当书藏好后,其他学生将向教师提问:“Where is the book?”。这时,该学生代表代替教师描述书的大体位置。根据“Is the book under the desk?”这一问题,学生代表实事求是地用“Yes/No”回答。通过一系列的合作,学生逐步猜测、推理出书所在的位置,也牢固掌握了方位介词及其用法。

项目式学习的引入,旨在营造英语学习氛围。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也能形成科学的学习方式。同时,区别于单向性的知识输出,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活动参与者。

三、依托问题引导,促进深度学习

沉浸式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探究。然而,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有限,所以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引导者。一方面,通过循序渐进的问题链,鼓励学生深入挖掘教材资源,获取其中的情感因素以及人生哲理,实现德育与智育的结合;另一方面,创设自由且宽松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探索具体内容。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The lion and the mouse”的Story time为例。讲解时,教师先展示教材中出现的几张图片,并提出“What information do you get if you connect these pictures?”这一问题。这时,学生调用知识积累努力编写一个故事:“狮子抓住老鼠想要吃掉它,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又将它放走了。后来,当狮子面临危险时,老鼠又救了它。最终,老鼠和狮子成了好朋友。”从学生的答案中,教师提炼到一个关键信息,即狮子想要吃掉老鼠,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又将它放走了。基于此,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仔细阅读教材内容,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和其中的道理。

问题的引入讲求契机。为了能够及时了解学情,教师要优化提问的方式以及问题的内容,通过有效的互动,教师快速确定学生的疑惑之处。随后,结合实际情况,教师构建相应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独立获取文本信息。

四、了解学习效果,及时予以反馈

沉浸式教学讲求师生间的良性互动。现阶段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输出大量的专业知识,更要观察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情、趣、智、能四个维度,深度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其中,“情”代表学生对文本、任务要求的感性理解;“趣”代表学生的自然兴趣点;“智”代表学生的学习能力;“能”代表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课堂氛围,教师应结合情、趣、智、能制定观察表,并针对近期学生容易出现问题的部分进行详细分析。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How much?”为例。课程讲解之前,教师拟定了一张导学案,并了解学生的预学成果。经过一系列的调查,教师发现,学生能够初步将词汇的含义与拼读结合起来。然而,针对“询问价格”“了解商品情况”等内容则知之甚少。基于这一现状,教师设计了一个主题为“书店购物”的生活情境,并制作一张有关“能”的观察表。在课程讲解阶段,学生两人为一组共同探讨“如何到商店买书?”这一问题。这时,教师先巡视各小组的讨论情况,大致记录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根据答案的反馈,教师尽可能用引导的方式,鼓励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一名学生想要表达“I want to buy a dictionary,a novel.What novels do you recommend?”时,不会说“小说”以及“介绍”的单词,教师就要及时提示,推动对话的进程。

观察表,作为一种教师引领的师生互动机制,其核心在于通过细致观察学生的反应和表现,以评估教学效果和质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进度和教学节奏。通过合理、合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逐步在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提升英语思维及学科核心素养。

总之,课程改革背景下,沉浸式教学法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在此过程中,教师既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构建生活化情境以及问题情境,又要从教材内容出发,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树立自主学习意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运盐河校区)

(责任编辑 金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