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略读、课外阅读构成了语文“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混淆,导致略读课文浮于表面,学生学习目标模糊。本文基于经典教学案例,结合笔者的教学研究,提出了略读课文教学的三点策略,以期丰富相关的语文教学研究,为略读课文教学提供理论支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三学段的学习提出“学习略读课文,粗知文章大意”的要求。略读课文就是粗略阅读课文,不要求逐字逐句读完,能够大体了解文章大意即可。略读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选择性,是一种快速阅读。就教学方式而言,精读课主要是教师教,课堂指导详细、分析过程严谨,它指向核心素养的方法运用和迁移能力;略读课主要是运用精读课的方法自己学、自己悟。下表列举了精读课和略读课的区别:
略读课文一般是位于精读课文之后,可以说略读课文就是从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的桥梁,所以略读课文的教学思想就应该是学会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读书、自读自悟,形成综合能力。
略读课文就是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保障,给全班学生充分的默读、思考、批注、交流的时间。三至六年级的略读课文中,“默读”这一阅读方式出现的频率最高,应根据年级关注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
《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情动而辞发,用充满诗意的笔墨把读者带进美好的诗境之中。为了营造诗情画意,让学生快速进入意境,教师可以用诵读古诗导入。因为“月”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种特殊的意象,它早已和“故乡”联接在一起,特别是古诗中的“月亮”大多是表达思乡之情的。这样的课堂给学生营造了诗情画意之美,也积累了古诗名句,为后面理解作者的情感做好了铺垫。接下来,设计三次朗读。第一次朗读重在指导学生读出抒情的味道,重在积累字词,而这些雅词本身就具有诗意。教师可把短语分成三类:描写月亮的、描写环境的、描写自我的。第二次朗读重在体会文章结构及抒情的表达作用。第三次朗读是体会重点段落的内容和表达。
可以说,以点带面地读、反复地朗读、自学、品悟是学习略读课文的方向标。
面对一篇篇幅较长的略读课文,最好的办法就是长文短教,而要实现长文短教,首先要训练的就是速读,然后训练选点精读。长文短教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情境任务的方式开展教学,创造学习的情境体验;二是在教学中直接出示任务,明确学习目标。
1.创设情境任务,丰富学习体验
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创设真实情境并以此贯穿整个教学。如执教《延安,我把你追寻》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带着学生回顾整个单元,从追寻诗人笔下的爱国情怀,到感怀伟人身上的爱国情,在引读中将学生带进文本,营造了一种大单元沉浸式体验场,揭示出本课的学习主题——追寻延安。
师:咱们刚刚参观了感动中国百年人物主题展,还纷纷在展板前点赞留言。而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曾追寻一首诗,领略了戍边战士保家卫国的豪迈,回想一下是哪句诗呢?
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我们曾追寻一颗星,感悟少年强则国强的誓言。是哪一篇课文?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我们曾追寻一个人,体会京剧表演艺术家的民族气节。他就是?
生:梅兰芳。
师: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沿着追寻的足迹,走进革命圣地——延安,去抒发我们心中的爱国情。齐读课题。
生:延安,我把你追寻。
课堂教学环节有三个任务。任务一:(1)读一读:自由朗读诗歌,争取读正确、读流利、读通顺。(2)想一想:这篇课文跟前面学的几篇课文有什么不一样?任务二:(1)独学。快速浏览助学单中的资料,任选一则资料,描述人物事件。(2)合学。组内互相交流、纠正。任务三:合作朗读。四人合作朗诵,组长分配任务,选择喜欢的方式朗诵。分配任务的形式有:一人一句、一人一段、男女合作、一人引读三人齐读。清晰的任务引领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有学习方向、有能力运用。
2.梳理故事情节,重点突破难知
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是粗知文章大意,并不需要逐字逐词分析,因此对于长篇略读课文,可以通过提炼小标题来梳理故事,引导学生概括故事内容。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课文,是鲁迅的侄女回忆鲁迅的记叙性散文。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所以设置两个课时比较合理。整体的教学设计思路是:概说对鲁迅先生的印象—课文各个部分加小标题—发现每个故事的描写之美—品析深刻的句子—精读第四个故事。
以第一课时为例,展示略读课文的策略方式。第一环节是字词理解,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教师出示写作背景。在第二环节,教师首先简明讲析课中知识:本文是多事写一人的记叙文。接着,教师出示速读要求:给文中的五个故事加上小标题,并进行交流展示。最后,教师小结标题:伯父教“我”认真读书,伯父趣谈“碰壁”,伯父的可爱,伯父救助黄包车夫,伯父关心别人胜过自己。拟写小标题的学习活动既能训练学生提取信息和总结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展现学生的个性。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这篇略读课文的教学难点抓住“细节”这个点切入,既能够聚集学习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展示自我的空间。
略读技能是指用较快的节奏,以浏览、跳读、寻读、意群注视等方式通读文章、感知大意。教学中,变问题为话题、变回答为表达,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参与性,拉近学生与知识、生活之间的距离;也能检测学生的略读是否有效。
例如,四年级上册《繁星》这一课所属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教学这一课时,教师采用了“一课四练”的方法,朗读、赏读、写话、背诵,层层铺展,步步为营,水到渠成,浑然天成。这一课,教师可以设置两个话题,一是“体味课文的美感,自由发现并阐释……”;二是“夏天,晴朗的夜晚,仰望天空……”。两个话题,一个指向赏析,一个指向创作,给学生提供了想象和表达的空间,学生自然乐于参与。这种开放式的思考与表达,正是课程标准提倡的理念。
再如,《枣核》是三年级下册的一篇民间小故事,表现了枣核这一人物勤劳善良、机智勇敢的品质,幽默风趣的语言、情节读来让人忍俊不禁。这一课教学,教师出示话题:枣核真 。要求学生补充完整句子,并圈画关键词句,组织语言,概说、评说枣核这一形象。一个简单的话题,激发了学生阅读、思考、表达的积极性,对理解人物性格和品质非常有效。同时,这样的活动放在前面,能让学生感到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略读课文,略的是学习过程,但体现的是语言迁移与学习方法的运用能力。以读促教、概括情节和表达话题,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训练思维、运用语言,较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扬子第三小学)
(责任编辑 刘源)
山西教育·教学2024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