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是培养审美意识、提升审美水平的一种教育理念,它能推动美的传承与发展,有助于陶冶受教育者的情操、提升其审美品位。《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并集中阐释了美育的基本概念、分析了美育的基本构成部分。由此可见,当前的社会和教育环境中,美育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学科融合是实施审美教育的有效载体,尤其是音乐这一艺术学科,具有先天性的美育优势,它能够为美育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而作为学生在成长和发展道路上的引领者,教师应该从学科融合的角度出发,大力开展跨学科的美育活动,以音乐教学的内容为素材,融合审美教育的思想和理念,从而创建以审美教育为特色的音乐教学模式。本文结合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实际案例,从品读教材、创设情境等不同层面,探索了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有效策略。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课程内容的具象化元素。音乐教学审美教育中,教材起到奠基的作用。尤其是在课程改革、教材改革的教育背景下,音乐教材中编排和引入了丰富的审美要素,这些审美要素需要教师去挖掘和整合,最终转变成审美教育中的素材和资源。因此,教师要全面、细致地品读教材,从教材中的理论内容、插图等不同模块中,寻找不同类型的审美教育要素,并据此设计教学活动、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受音乐旋律、音乐画面和音乐意境中富含的美感。
例如,人教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美丽的草原”中,编入了《美丽的夏牧场》《赛马》《天堂》《金杯》等音乐作品,还传承了带有草原自然风光和生活场景的图片,以及学习提示语等。教学时,教师可从三个层面挖掘教材中的审美要素、实施审美教育。
1.欣赏音乐作品。第二单元中选编的音乐作品,都以“美丽的草原”为主题,艺术化地展现了草原的优美风光和豪放质朴的民俗风情。教学时,教师可以将音乐作品作为审美教育的元素,为学生播放《美丽的牧场》《赛马》等多个音乐作品的音视频资源,引导学生感受其节奏、旋律,分析歌曲中的歌词。欣赏作品时,教师应指导学生辨识音乐中的乐音,如融合了哪些乐器的声音等,让他们在赏析音乐时能更全面地了解音乐作品的特征。
2.观赏教材插图。利用教材中的内容实施审美教育时,教师要将教材中的插图作为重点资源和素材。第二单元围绕“美丽的草原”这一主题,穿插了多幅图片,图片呈现了草原上牛羊成群、绿草成片、蓝天白云交相呼应的优美景色和美好画面。教学时,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观赏图片,从图片中寻找关键信息,还原出草原上牛羊结对、白云飘动的美丽场景,从而在视觉上获得审美体验。
3.关注“音乐卡片”。“音乐卡片”是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的特色化板块,是附着在音乐作品后的知识普及类的拓展内容,这一板块中也蕴含着审美要素。如《天堂》这首歌的下方,便安排了如下所示的“音乐卡片”:
长调、短调是蒙古族民歌的两种类型。
长调 节奏自由、气息悠长,速度比较缓慢、音域较为宽广。
短调 具有鲜明规整的节奏和轻快的速度。
结合“音乐卡片”的内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比长调和短调的特点,让他们依据教材中的音乐作品,尝试说明长调和短调所产生的不同审美体验,促使他们在比较和赏析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审美能力。
小学音乐课堂上实施审美教育,应依托轻松愉悦的氛围以及直观具象的教学内容,进而燃起学生的审美热情,让他们在良好的氛围中体会音乐作品中蕴含的美感。对此,教师可以创设情境,以生活化、现代化的音乐情境为载体,让学生感知音乐作品的审美特征,触及音乐作品的深层内涵、感悟创作者的真实意图,从而真正领会其中蕴含的旋律美、画面美和人情美。
例如,人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欢腾的节日”是以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为素材,编选了《快乐的泼水节》《火把节之夜》《金蛇狂舞》等音乐作品。对四年级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活阅历、知识积累,尚不能支撑他们了解所有传统节日的来源、习俗等,鉴赏音乐作品时,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与阻碍,这就在无形中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因此,教师应先消除学生与作品之间的隔阂,让他们了解泼水节、火把节、那达慕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历史源头、主要习俗等。
具体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前查阅和搜集与这些节日相关的短视频、图片或者科普材料,将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制作成一段微视频,以微视频为主要素材,在课堂上创设现代化的音乐情境,让学生欣赏视频中的画面和文字介绍,进而初步了解泼水节等节日的民俗特色。在微视频的辅助下,学生的视觉感官得到了满足,此时他们已经具备了审美鉴赏的意识,也能初步获得感官审美体验。基于此,教师可以将焦点集中在音乐作品上,引领学生赏析音乐作品的审美要点。如学生了解了泼水节的来历、主要习俗后,教师可引出《快乐的泼水节》的教学内容,播放音频材料,展现歌曲中欢快的节奏,并要求学生随着音频材料哼唱,表现出歌曲中“孔雀开屏迎宾客”“愉快歌声传天涯”的喜悦,感受到节日的热烈氛围,从而进一步领会傣族人民的热情以及人们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体验得到了满足,也能理解歌曲中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至此,审美教育的目标得以达成,学生的音乐鉴赏和感知能力明显加强。
审美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意识和能力,还要激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和素养。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当学生能够全面感知音乐作品的审美特征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布置编创音乐作品的任务,给予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让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由此深化其审美体验。
例如,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绿色畅想”围绕时代发展的主题“保护环境”选编教学内容,这一主题不仅有助于体现音乐教学的时代性特征,还能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地球村”环境的珍贵,产生珍爱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审美意识和正确观念。教学时,在学生完成学唱和鉴赏两项单元学习任务后,为深化学生的审美体验,教师可以设置编创音乐作品的任务:“手拉手,同住地球村”是时代发展的主题。迈入21世纪后,环境问题成为人类发展的主要问题,只有全人类达成共识、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护美丽的地球村、使其永葆青春。请你结合本单元学习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尝试编创一段音乐旋律并为其填写歌词,体现出“手拉手,同住地球村”的主题,展现你对“保护环境”这一人类事业的真实感悟。
利用编创音乐作品的学习任务,教师将音乐教学从审美鉴赏转向了审美创造,学生不仅可以从优秀音乐作品中提取审美要素,还能在编创作品的过程中实现审美创造的目标,其审美体验、音乐素养等会得到进一步深化。
现阶段的教育环境中,审美教育成为“五育并举”体系中的重要组成,也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效举措。而以品读教材、创设情境、编创作品等为主要对策,探索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策略,不仅可以深入挖掘音乐学科中富含的审美要素,还能促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锻炼音乐技能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其审美体验,逐步提升其审美能力。从目前的学科融合式教育实际情况来看,美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项目,教师应树立长远眼光,将审美教育的思想和理念逐步渗透于音乐学科教学之中。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新华门小学)
(责任编辑 金灿)
山西教育·教学2024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