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创新的源泉,好的音乐能给学生带来创新灵感。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同时,更要通过一些乐理知识以及曲谱欣赏,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继而为其创新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水平也不同,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编者也注意到这一点,在其编排中根据不同学段细化不同学习目标,并按照“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以及“音乐与相关文化”这几部分内容进行编排,其目的是能够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的乐感,助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核心素养。
教材中,“感受与欣赏”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载体。没有感受,就没有欣赏。对于小学生来说,发展音乐素养,便是从“感受与欣赏”开始的。要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其中“感受与欣赏”是绕不过去的一环。至于创造性内容,大多渗透在相关创编练习活动以及一些曲目之中。
针对第一学段学生,他们思维较为具体,而且对一切都充满好奇,身体灵活,嗓音也较为自然。但是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需要教师加以形象引导,帮助他们学会感受与欣赏。如在一年级下册《龟兔赛跑》这一管弦乐欣赏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借助肢体表现“龟”“兔”形象,通过肢体语言,伴随音乐节奏进行表演。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活泼好动,借助游戏教学符合学生天性,能够在他们掌握一些基础节奏以及音准之后,引导其发挥想象与联想,尝试着创造性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至于中高学段学生,随着他们生活认知的拓展,体验、情感更加丰富,自然“感受与欣赏”模块内容也会更加丰富。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不同类型曲目,创设相应的音乐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继而丰富他们对音乐的认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六年级音乐欣赏课《咿唷嘞啦》中的音乐活动,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配以合适的鼓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其感知能力。教师需要注意,针对高年级音乐欣赏,不应再局限于音乐知识,可以尝试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
表现,通俗地说,也是一种表达。音乐教学中,表现是音乐学习的基础性内容,是指学生能够在感受体验音乐欣赏的基础之上,结合自己的理解,对其进行个性化表达。研读《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能够借助声音、情绪还有一定的肢体语言等方式,结合音乐感知进行表达。表现可以借助简单的打击乐器,单独完成或者与同伴一起完成。
针对一年级下册《拍手唱歌笑呵呵》中音乐表现的内容,要求教师能够释放学生天性,在激发学生音乐兴趣的基础上发挥想象,鼓励学生伴随旋律自由组合展示拍手歌。研读低年级教材,就会发现,针对相应的音乐活动,一般都是明确要求采用游戏形式进行表现,这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至于核心素养方面,重在通过音乐表现练习,以音乐启蒙形式激发学生兴趣,丰富他们的想象。如“成长的足迹”这一内容,一般都是给予明确提示,便于学生明确想象方向。《老虎磨牙》音乐表现中,在“成长的足迹”环节,明确要求学生尝试用“x”“xx”“x-”这一简单节奏,结合相应情境鼓点,发挥想象。而在四年级上册《月光下的凤尾竹》课后音乐活动中,重点则是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通过听辨不同民族音乐,结合自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发挥想象进行表演。在《雷鸣电闪波尔卡》这一管弦乐音乐欣赏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对不同乐器特点的理解,发挥想象,尝试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进行表达。这种形式,从其要求来看,没有明确具体使用哪种乐器,能给学生创造无限想象和展示的可能。
研读苏少版音乐教材,发现其与其他教材最大的不同,就是专门编排了“创造”模块,鼓励学生在巩固对音乐相关内容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即兴表现。小学生模仿力较强,能够结合音乐要求,如快慢、强弱等,根据他们自己对基本乐理的理解,融入相应情感进行创编。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苏少版教材有单列“创造”模块,但其创造元素却始终贯穿于整册教材之中。因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要的是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与欣赏。
具体来说,第一学段音乐曲目侧重于培养学生表现。如二年级上册《拍皮球》这一音乐游戏,要求学生结合节奏自由选择皮球进行自主拓展,并且尝试借助歌词诵读方式进行理解,再结合相应动作伴奏,强化节奏感知。教学二年级下册《时间滴答》一课时,学生可以发挥自由绘画特色,选择用不同颜色对其音乐情绪进行表现。在这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打击乐器以及相应动作,根据课本节奏要求进行创编,以便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至于中高年级的音乐教学,创造性内容涉及的相应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更多,这需要教师能够拓展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有所创新。如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露一手”内容中,教材明确要求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旋律,进行填词,并且创编环保方面的公益歌曲。这个要求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而且这种词曲结合,将语文与音乐相融的方式能够有效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针对六年级下册《什么结籽高又高》这一内容创编,教师可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根据相应知识内容进行即兴表演;还可以要求学生参考旋律内容,尝试修改歌词。这些创造性模块内容,在帮助学生巩固理解相应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还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丰富他们的想象,引导他们进行创编,继而为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造条件。
音乐,既是艺术,更是生活。不同地区,由于文化不同,其音乐表现形式自然也不相同。这就诞生出了各具特点的民族音乐、民风民歌。优秀的音乐作品,一般都是对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或者一段时期文化的反映。如果脱离时代、地区特征,单纯理解音乐,无疑是缘木求鱼。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通过拓展勾连的方式,帮助学生感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精神内涵。
第一学段的音乐教材中,民间童谣和民间歌舞比较多。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还能巧妙渗透民族文化。针对二年级上册《丰年喜雪》这一内容,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拓展我国春节民俗,或者鼓励学生说说当地的春节风俗,帮助学生在理解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培养其创新思维。需要注意的是,音乐不是语文、不是民俗,针对民族文化,重在有机渗透、无形影响,而不能拓展太多。即便有所拓展,也要尽可能引导学生尝试用音乐的方式进行。如二年级下册《灯官报灯名》,可以先让学生诵读歌词,然后尝试将其节奏用“仓”进行表现。
至于中高年级,教学板块中涉及面更广,教师需要从不同国家民族文化入手,介绍相应的民族音乐。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音乐情感,而且能根据相应音乐要求进行创编。如四年级下册《望月节》这一音乐,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尝试听取弹奏乐器以及相应节奏,然后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尝试用打击乐器进行伴奏,在巩固文化认知的基础上,加强创新思维培养。
总之,创造思维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动力。音乐不仅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素养,而且能丰富学生想象,激发他们的灵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苏少版教材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不同模块中,都穿插不少创造性内容。具体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准确把握编辑意图,尽可能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元素,借助氛围营造、情境设置等策略,在推进课堂教学精彩生成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其适应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湾海晏小学)
(责任编辑 刘源)
山西教育·教学2024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