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经典诗歌教学中学生古文素养的培养

2024-11-22 00:00杜雨婷
山西教育·教学 2024年11期

古文素养是学生在阅读和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如乐府诗歌、唐诗宋词、散文等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素养。一直以来,经典诗歌都是培养和强化学生古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学生阅读和学习经典诗歌时,可以体会到其中富含的音韵美、意境美等审美要素,进而达到陶冶情操、提升审美品味的目的。此外,流传至今的经典诗歌往往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学生能够在阅读诗歌时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深厚爱国情感和理想信念等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由此可证,诗歌对培养学生的古文素养有重要作用。本文以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为例,从设置悬念、诵读文本等角度,分析了小学语文经典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古文素养的策略,以使学生在阅读诗歌和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一、设置悬念,导入语文课堂

朱熹在《朱子语类·学五·读书法下》中谈到:“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意为读者在读书时若没有疑问,就要激发他们产生疑问。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语文教学。教学经典诗歌时,为激活学生的阅读和赏析兴趣,让他们带着疑问进入阅读情境,教师可巧妙设置悬念,并将其作为引领学生思考和探究的载体,进而高效地导入语文课堂,让学生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保持强烈的好奇心。

那么,如何设置悬念呢?教师需要结合教材中的内容,紧扣学生的兴趣点,用他们感兴趣的方式在导入环节巧妙地设置悬念,确保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教学《己亥杂诗·其五》时,教师可先在导入环节围绕“落红”这一要点设置悬念,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保持学习和探究经典诗歌的兴趣。如教师可提出“有关花的诗歌数不胜数,你曾学习或阅读过的诗句有哪些?”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已知经验和所学知识,联想到“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诗句,以此活跃课堂氛围。随后,教师可适时制造悬念,结合“落红”的含义做出如下设计:“古人在创作诗歌时,或描写含苞待放的花骨朵,或描写花朵盛放时娇嫩美艳的样子,除了这两种形态,你还知道哪些写花的方式呢?”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能够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

此外,教师创设悬念时也应注意,设置的问题要与文本内容相关,且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特征。这样,教师既能将课堂导入阶段与文本内容相联系,又能启迪学生的发散思维,让他们在开阔的空间内大胆思考、想象,使学生对后续的学习活动产生兴趣,继而为培养其古文素养打下基础。

二、诵读文本,品悟真挚情感

诵读是诗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典诗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一种语言艺术,要想理解诗歌的艺术特征,体会其真挚情感,读懂其文化内涵,就需要反复对其进行诵读和品味。因此,教学经典诗歌时,教师要把握其节奏和韵律,通过开展诵读指导活动,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领悟诗歌所蕴含的真挚情感,引导他们立足诗人的视角,体验其心境的变化。

诵读前,教师可先带领学生溯源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诗歌的情感基调,促使他们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己亥杂诗·其五》一诗是龚自珍48岁时所作,彼时他仕途不顺,满腔热情、满腹才华未能得到重视,对自己的前途已经不再抱有希望,这种情况下,他决然离开官场回到故乡,后又辗转北上与亲人、朋友告别。所以,作者在创作此诗时,正处于愁肠满腹的人生阶段。教师在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后,可结合课内外的资料,教授他们划分诗歌节奏和平仄韵律的方法,让他们利用教材中的注释以及课外工具书,精准地校对读音、理解词义,并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找到诵读诗歌的正确方法。在此期间,学生既可以展开单人诵读,也可以与他人合作诵读,还可以选择配乐诵读,从诵读中品悟诗歌的真挚情感。课堂接近尾声时,教师可组织集体配乐诵读活动,让学生在忧伤哀愁的氛围中,领会龚自珍在人生困境中的真实感情,体会他在经历一次又一次挫折后的深沉。这样,学生掌握了多样化的诵读技巧并沉浸在诗歌情境中后,他们的鉴赏和品析能力也会随之提升。

三、解析词句,感知语言魅力

诗歌的篇幅短小,诗人创作时往往会将自身深厚、丰富的情感,融入简短的文字,所以,一首诗歌中的一字一句,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教学经典诗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古文素养,让他们感受到文本中蕴藏的语言魅力,教师应引领学生解析和推敲诗歌中的字词和语句,于品词炼句的过程中,感知经典诗歌的语言魅力和深刻含义。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想法与见解,将雕琢字词和语句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己亥杂诗·其五》的关键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历来为人们所传颂,而“落红”两字,又是其中的关键字。教学时,教师要带领学生品味和解析这两个关键字,让他们明确“落红”的真正含义,即“落花”。当学生了解字词的含义后,方可领会关键句的意思,即“从树上缓缓飘落下的花瓣,是滋养土地的精华,它默默地为明年春日的花朵提供养分”。基于此,教师再次要求学生推敲和解读这两句的深意,引导他们关联诗人龚自珍的真实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学生经过猜想和细致推敲后,便能明确诗句的含义,诗人之所以描写“落红”,是将自己与“落花”相比,表达了甘于奉献的真挚情感,他愿意用自身的最后一丝力量滋养新生命。接着,教师要求学生聚焦“护”这个字,提出:“为什么诗人用‘护’而不是‘养’‘育’等字词呢?”经过反复品味和深入思考后,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为国奉献的决心,体会到他与黑暗势力进行斗争的坚定信念。

经典诗歌教学中,要想让学生感知诗歌的语言魅力、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教师应带领学生逐字逐句地研读诗歌的字词,精细地考量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如此便能逐步增强学生的古文素养和诗歌鉴赏能力。

四、思辨讨论,挖掘深层内涵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诗歌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和解析方法,学生很难领会诗歌的深层内涵。对此,教师可以组织思辨性的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在关联现实的基础上,挖掘诗歌的深层内涵与本质,进而体会和感受经典诗歌中蕴含的现实意义和文学价值。

在《己亥杂诗·其五》的思辨讨论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代入诗人的角色,让他们想象自己是一名饱受谗言陷害、一身才华却得不到重用的失落墨客。此时,这位失落的墨客正在经历人生的重大抉择,一个是辞官回乡,另一个是继续为国战斗。基于此,教师可设置“理想与现实”这一思辨性的论题,让学生结合诗歌的内容、龚自珍的人生经历以及自身的实际经验,围绕论题展开深度思考和辨析,鼓励他们畅谈人生理想、发表真实见解,进而挖掘诗歌中蕴含的深层内涵,并逐步增强古文素养。

总之,经典的古代诗歌是培养学生古文素养的有效载体。教学时,教师可运用多元的教学策略,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体会和感悟诗歌中的真挚情感、语言魅力和深层内涵。这样,既能凸显学生的体验感,又能强化学生的古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苍梧小学)

(责任编辑 金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