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岳霖对归纳问题的回应

2024-11-22 00:00:00朱亚鹏
今古文创 2024年44期

【摘要】归纳问题是学界至今无法得到满意答案的难题,其影响着普遍知识的可靠性。金岳霖是国内第一位深入研究归纳问题的杰出学者,他认真分析了归纳问题的哲学意蕴,认为对归纳原则的辩护和对归纳问题的解决是同一件事。为了证明归纳原则的永真,金岳霖对归纳原则进行了形式化的表述,并在其中引入时间这一维度,最终得出结论:归纳原则不可被推翻,并且是我们面对世界的接受总则。金岳霖的想法极具智慧和开创性,尽管其并不能被全部学者接受,但对于我们解决归纳问题有着很大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归纳问题;归纳原则;金岳霖;时间

【中图分类号】B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44-0064-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44.016

归纳问题是指归纳推理的合理性及其辩护的问题,这一问题最早由休谟在其著作《人性论》(1739)中提出,因而又被称为“休谟问题”。归纳问题一经问世就引起了无数学者的广泛关注,能否解决归纳问题以及如何解决归纳问题,影响着科学在内的知识的合法地位。中国传统哲学鲜有关于归纳问题的相关论述,金岳霖是第一位将此问题传入国内并加以系统而细致地分析的学者。金岳霖对归纳问题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他的著作《论道》和《知识论》中,他试图以解决归纳问题为基础,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论体系,无论成功与否,这一尝试都具有开创性和智慧性,并对国内研究归纳问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休谟的困惑

休谟是18世纪著名的经验主义哲学家,他继承了洛克和贝克莱的学说,同时在其哲学沉思中又带着浓厚的怀疑主义色彩,这导致他产生了对因果关系的客观性的根本性质疑,在这其中,隐含着对归纳推理合理性的诘难。

休谟认为,知觉是呈现在心灵中的经验的对象,按照知觉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又将其区分为印象和观念,其中印象又可被分为感觉印象和反省印象两种,观念则是对印象的忠实摹写。归根结底,人类的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理性无法完全超脱于经验。在如此立论之后,休谟却又发现,经验似乎也不能给人类知识带来确定性。休谟所认同的各观念之间的联系分为三种,分别为相似关系、时空中的接近关系和因果关系。他认为我们正是依据这三条原则,通过联想构建了观念间的联系。这其中,因果关系是我们运用得最多的也是最重要的,在详尽地考察了因果关系之后,休谟提出了疑问:我们为什么能够在经验的基础上做出关于因果关系的联想呢?在经过细致的思考之后,休谟得出结论:“不但我们的理性不能帮助我们发现原因和结果的最终联系, 而且即使在经验给我们指出它们的恒常结合以后, 我们也不能凭自己的理性使自己相信, 我们为什么把那种经验扩大到我们所观察的那些特殊事例之外。我们只能假设, 却永远不能证明, 我们所经验过的那些对象必然类似于我们所未曾发现的那些对象。” ①休谟认为,因果关系的建立来自经验,而我们一切关于经验的结论又起于将来与以往必定相似的假定,这一假定并不是完全可靠的,设想一个违背这一假定的情况是可能的,是不违背人的理智的,因此,因果关系也失去了它的可靠地位。

在这里,休谟想问的是,将来是否一定与以往相似?我们是否能从已知的有限的事物推测未知的无限的事物?因果关系是否是必然的?这些问题在经验的范围内难以解答,休谟声称:无论是归纳法、演绎法,还是自然齐一律的解释,都无法真正解决这些问题,而他自己则将问题的答案最终归结于人的习惯,一种本能的机械的倾向。继休谟之后,不少学者对休谟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穆勒的“自然齐一律”的解释,康德的“先验论”辩护,罗素的归纳公设以及波普尔的反归纳主义等等。想法虽多,但无一能获得学界的一致支持。但是,休谟的这些问题毕竟涉及了归纳推理认知的合法性,也涉及了人类的认识能力及其限度,如果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得不到学界的一致认可,人类知识的可靠性、确定性将何以保障?

二、金岳霖对归纳问题的重新表述

金岳霖在早些年深受归纳问题的影响,认为如果不解决归纳问题,科学理论的根基甚至会发生动摇,于是金岳霖便花费了多年时间思考研究与之相关的内容。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总是有着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就归纳问题而言,一部分的学者赞同休谟的质疑,认为归纳推理不具备可靠性,并加以否定。同时,另一部分的学者则认为休谟的质疑是存在漏洞的,并试图找出这些漏洞加以解决。金岳霖正属于第二部分的学者,他试图对归纳推理进行重新辩护,为知识的可靠性正名。

金岳霖首先对休谟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他认为,休谟的问题在于“有无把握将来会与以往相似” ②,按照休谟的看法,一切知识都源于经验,也就是说,知识来源于以往和现在的例证,如果将来的例证与以往完全不同,那么根据以往和现在得到的知识将失去可靠性。那么将来是否总是与以往和现在相似呢?这一问题休谟声称无法解决。金岳霖认为,休谟无法解决的问题,事实上源于休谟的认识论带有一些缺陷。金岳霖仔细分析后得出,休谟问题本身的语言表述就有问题,“把握”“保障”“相似”这些字眼表述不明朗,而将这些问题撇开后,仍有一些重要的问题存留。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最终要获得的是休谟问题的性质。其一,休谟问题不是历史是否重演的问题。因为即使历史重演,将来与以往也不必完全相似,即使历史不重演,将来与以往也不必完全不相似,历史重演无法对休谟问题进行回答,因而两者是不相干的。其二,休谟问题也不是特殊事件的问题。所谓特殊事件的特殊性就在于其独一无二,例如早饭和今天的早饭是两码事,早饭可以在将来不断重复,但是今天的早饭却一去不复返。如果休谟问题是特殊事件的问题,那么将来根本就不会与以往相似。问题的根源在于休谟默认了普遍的存在,又在自己的哲学中对普遍闭口不谈。其三,归根结底,休谟的问题是一个关于秩序的问题。在休谟看来,秩序只能在以往和现在的经验中获得,而将来的秩序只能靠猜测。将一个人谈论秩序的那一时刻称做现在,那么根据经验所得,他可以声称秩序在现在与以往并未被推翻,但是在现在之后的将来,经验却无从谈起,倘若将来与现在及其以往完全不相似,那么秩序便会被推翻。这一秩序如何起作用以及是否真的会被将来推翻,这构成了金岳霖回应归纳问题的关注点。

金岳霖对归纳问题的解决受到了罗素归纳原则思想的影响,但是金岳霖将归纳原则重新表述为:“两(或多数)类不同的东西或事体,如果在多数例证中有某关联,或情形,则大概它们‘老有’‘那样’的关联或情形。” ③同时,金岳霖注意到了罗素所说的“大概问题”,但他认为,“大概问题”并不影响对归纳原则的辩护。罗素的归纳原则是为了解决归纳问题而提出来的,归纳原则的辩护问题与归纳问题本身并行不悖,可以说,对归纳原则的辩护就是对归纳问题的解答。

那么如何担保归纳原则不会被推翻呢?金岳霖分析了逻辑命题、以往和现在的例证以及归纳原则本身等诸多手段,发现它们对于此问题起不到作用,也就是说,并没有任何理论以及经验去为归纳原则进行担保。但是为了满足理性上的要求,金岳霖还是得出了“只要经验继续,归纳原则总是真的”的结论,并为之做出了大量的文本分析。

三、金岳霖对归纳原则的辩护

(一)形式化的归纳原则

金岳霖首先在自己对归纳原则理解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形式化的表述,即:如果a1-b1,a2-b2……an-bn,则(大概)A-B。其中a1b1、a2b2……anbn表示特殊的事物,“-”表示前后两者的关联或情形,a1-b1、a2-b2……an-bn表示例证,A、B表示事物的类。

这一形式化的表述之所以是归纳原则,其一是因为它的谈论是从特殊事物a1b1、a2b2……anbn出发的,它们是我们从经验得来的所与(the Given),以及在我们的官觉中发生。也就是说,它们表示的是我们以往和现在已经发生的例证。其二,我们对这一形式化的表述的引用,是从n个特殊的例证出发,最终得到一个普遍的命题A-B作为结论。因此,这一形式化的表述不仅指涉归纳原则,而且是最为普遍的归纳原则。金岳霖声称:这一归纳原则“是先验的永真的原则,只要经验继续着,归纳原则总是真的” ④。

(二)A-B与历史总结、自然律的区分

在引用上述形式化的归纳原则时,A-B这一结论是极其容易混淆的,A-B是一普遍命题,但普遍命题并不都是我们所要求的A-B的结论。

其一,A-B不能是历史总结。归纳原则从特殊例证跨越到普遍命题,这一过程带有扩展性和或然性,是将以往以及现在的经验延伸到将来的企图,或者说A-B作为归纳原则的结论具有超越时空的性质,是从有限到无限。而历史总结是受时空的限制的。例如我们说“所有周朝的男人都穿裙子”,这是依据总结某个时期在某个区域对某两类事物做出的普遍性的结论,但这一结论并不是归纳原则中的A-B,尽管它也是一个普遍的命题,但却并不具备扩展性,它无非是对这一周朝的男人穿裙子、那一周朝的男人穿裙子……如此之类的前提的囊括,因而也不具有或然性,只要我们挨个检查每一周朝的男子便能得到这一结论的真值。另外,历史总结不具备超越时空的性质,它的真假值是被每一周朝的男子是否穿裙子所决定了的,因而也与将来的新的例证毫无关系。

其二,A-B可以是但不必是自然律。对于自然律的用法,金岳霖并没有做出限制,其或者是共相的相互关联本身,或者是对这一关联的命题化的表述。如果自然律是关联本身,那么自然律无所谓真假,如果自然律是关于关联的命题,那么自然律不会假也不能假。而归纳原则中的A-B却是有真假值的,并且这一真假值可以被将来的新的例证所推翻。我们常常将A-B与自然律放在一起,是因为我们对它成为自然律的盼望,我们渴望一种规律性的、秩序性的认知,由于A-B具有普遍性,且尚未被新的例证推翻,于是我们便将其视为自然律了。但是A-B虽暂时没有被推翻,但却没有证据证明它永远不会被推翻,而自然律却不会存在被推翻的问题,因此,A-B可以是自然律,却不必是自然律。

(三)在归纳原则中引入时间成分

在金岳霖眼中,归纳原则是一个“如果……则(大概)……”式的命题,如果单独地思考这样的命题,那么无所谓是否含有时间的因素,但是时间问题在归纳原则中是十分重要的,这使得归纳原则有别于一般的“如果……则(大概)……”式的命题。

金岳霖利用t1、t2……tn这样的符号来分析时间中的以往、现在和将来。在金岳霖看来,现在是一个任指词,即,ZKVy9eTTNZBZD+YlWNq/k4oTVzsXbetBJluCYg6oi4M=它是时间上的变项,在每一个时间上都可以说现在,所表示的内容便是已来而未往的当下,若以符号表示,现在可以指t1、t2……tn中的任何一个。金岳霖称“将来不来,现在老在,而已往长往” ⑤。如果说现在是一个站口,负责记录时间,那么时间本身就像一条刻满了t1、t2……tn印记的川流,源源不断地穿过现在这一站口。当t1的刻度经过现在这一站口时,现在便是t1,而当时间流过,t2的刻度到达站口时,现在便成了t2,而t1便变成了以往。如此考虑,设现在是tn,那么tn+1便是将来,我们无法挽回过去,也同样无法到达将来,虽然将来不来,tn+1这一时间却能来。金岳霖分析休谟的问题在于考虑将来是否会推翻以往和现在,但事实上经过他的分析,将来是永远达不到的,尽管tn+1能达到,但当其达到的是tn+1已经变成了现在。

在归纳原则中引用金岳霖的时间分析便可以将其改写为如下形式:如果at1-tb1、at2-bt2……atn-btn,则(大概)A-B。

(四)归纳原则的永真

我们在使用归纳原则时,列举了从以往直至现在的全部例证,并得出了一个普遍性的结论。这是一个“如果……则(大概)……”的蕴涵式,前件是从t1到以tn为现在的全部例证,后件是一个普遍性1的结论。如果想要说明归纳原则是错误的,那么就需要找到一个前件为真,而后件为假的例子,这是金岳霖试图为归纳原则辩护的基本思路。

时间是川流不息、不会停止的,当tn+1到达了现在的这一站口,那么现在的时间便是tn+1。在此时,新的例证的出现会有两种状况。

其一,在tn+1时出现正的例证,我们可以获得如下情形:如果at1-tb1、at2-bt2……atn-btn、atn+1-btn+1,则(大概)A-B。很显然,新的例证与以往的例证时一样的,如此便增加了A-B的可能性,前件真,而后件更趋向于真,无法推翻归纳原则。

其二,在tn+1时出现负的例证,我们可以获得如下情形:如果at1-bt1、at2-bt2……atn-btn、并非atn+1-btn+1,则(大概)并非A-B。新的例证与以往的例证截然相反,在此时,A-B的结论被推翻,但是这并不是对归纳原则的推翻。从tn到tn+1,时间的刻度变了,作为前件的例证也变了,改变了的例证确实证伪了A-B,但换个角度想,它事实也是证实了并非A-B,在这样的过程中,归纳原则仍然是起作用的。

有人可能会因为在tn+1负例证的出现情形中,A-B被推翻而感到不愉快,这是因为在tn及之前,他渴望A-B成为一条铁律,渴望其成为自然律,而最终失望。但是A-B终究不是我们关注的要点,它只是归纳原则之中的一个结论,即使A-B被推翻,还有C-D、 E-F……等等结论没有被推翻,它们都可以而不必是自然律,它们虽因新例证的出现可真可假,但是归纳原则本身却不因其就真就假,也就是说,归纳原则并不因新例证而被推翻。

那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方法可能推翻归纳原则呢?金岳霖认为,“时间打住”这一假设可能会起到一点作用。如果时间打住这一假设是可以成立的,即设时间在tn时打住,那么归纳原则中的前件是从t1到tn的全部例证,而后件不过是对前件诸多例证的重复,由此,A-B便成了历史总结。在这一假设下,所有如果形如“at1-tb1、at2-bt2……atn-btn,则(大概)A-B”的归纳原则的结论全部变成了历史总结,归纳原则试图以特殊例证得到普遍结论的目标得以失败,归纳原则因此而被取消。同时,时间打住这一假设也取消了自然律,因为自然律是超越时空的,而我们已获知的结论已经全部变成了历史总结,受时空的限制。

那么时间究竟会不会打住呢?虽然时间打住是不违反逻辑的可以设想的假设,但却不会变成实在。从实在的角度看,我们根本没有任何根据认为时间会打住,并且,倘若时间打住,那么自然律取消,整个的实在也就不复存在了。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我们始终保持着对认知的渴望,保持着对归纳原则的使用,我们根本不能在时间打住的情况下继续沿用归纳原则,而我们之所以还在使用归纳原则,自然时间也不会打住。由此,金岳霖得出结论:时间不会打住,知识者便源源不断地获得可靠的感觉经验,归纳原则也在我们进行感觉经验的同时不断被沿用,也就是说,归纳原则是永真的。

(五)归纳原则为接受总则

金岳霖区分了先天和先验两种知识来源。所谓先天的原则是我们获得观念的必要条件,之所以承认获得观念的可能性,正是首先承认了先天的原则的真。如逻辑规律,我们便是如此,我们根本无法设想一个既是A又不是A的事物存在,这违反了逻辑。而先验的原则则不同,先验的原则是进行感觉经验的必要条件,只有先承认先验的原则的真,才能获得感觉经验。归纳原则首先不是经验归纳直接得来的,因为这无疑是说它的根据是它自身,这丝毫说不通。其次,归纳原则也不是先天的,因为我们完全可以设想一个“时间打住”的假设,在此假设下,归纳原则失效。于是,金岳霖声称,归纳原则实际是一个先验原则,是经验的必要条件。如果我们设想归纳原则为假,那么我们根本无法进行经验获取。

在此基础上,金岳霖进一步得出结论:归纳原则是接受总则。他的想法是,我们的官觉就像是一间图书馆,在图书馆外有很多等待存放的图书,但我们总不希望图书馆是杂乱无章的,因此便在图书馆内划分为不同的意念格子,将不同类型的书放置在不同的意念格子中,这些待存放的图书馆大多都是我们的意念格子所能接受的,因此我们总是以这样的意念格子去等候图书的所与或存放。当然,事情总有例外,我们也可能会遇到一些较为新奇的图书,一时半会不知道如何存放,这时我们的官觉或将之前的意念格子结合起来对新奇的图书进行摹状,或者会开辟出一块新的意念格子来存放这一新奇的图书。新奇的图书总是能增加我们的意念格子,而我们的意念格子越多,能接受的图书的类型也就越多。

这也就是说,作为特殊对象的a、b、c……总是以普遍性的概念A、B、C……来接受的。我们将不同的对象或情形收容起来,等候将它们普遍化,放入意念的格子中。我们对意念的引用就是对归纳原则的引用。一方面我们在已普遍化的意念格子中收容特殊事物,另一方面增加新的普遍化的意念格子应付新奇事物,在其中,归纳原则总是在发生作用。

归纳原则是我们收容与应付世界的接受总则,而在这一接受总则之下,又有各种细则,就像是刚刚图书馆的比喻,归纳原则就是图书馆,而在接受世界时,需要不断地划分内部的意念格子,加以扩展进而增加意念或知识。

四、结语

金岳霖将归纳问题的解决归结于对归纳原则的辩护,并为之付出了努力,这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罗素的影响。金岳霖的努力不仅有逻辑上的,也有哲学上的,整体来看,金岳霖是试图将对归纳原则的辩护作为自己知识论的基础,这一工作的合理性影响着金岳霖整个知识论的大厦。

金岳霖辩护的途径有其合理性,不少学者在试图解决归纳问题时,经常会误以为是解决A-B的结论的永真问题。而金岳霖则将其概括为归纳原则的辩护问题即A-B可能会假,但归纳原则本身却不会假。这让我们更加明确了归纳问题的核心。尽管如此,金岳霖的研究还是存在一些漏洞。其一,在辩护之前,金岳霖声称归纳问题无法以演绎逻辑的方法进行解决,但是他的解决方法却近似演绎逻辑的方法。即寻找前件真而后件假的情形来推翻以蕴涵式表示的归纳原则。其二,金岳霖认为归纳原则是我们的接受总则,又称其是永真的。归纳原则确实是接受总则,但是却无真假可言,我们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如此的思维方式,这既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基本能力,也是我们面对世界时相对实用的选择。

无论如何,金岳霖的想法是极具创造力的,作为国内研究归纳问题的第一人,金岳霖引起了国内学界对归纳问题的关注,重新审视金岳霖对归纳问题的解决途径,对于最终解决归纳问题有着启发性的作用。

注释:

①休谟著,关文运译:《人性论(上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09页。

②③金岳霖:《知识论(上册)》,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434页,第442页。

④金岳霖:《金岳霖文集(第一卷)》,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0-421页。

⑤金岳霖:《知识论(上册)》,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457页。

参考文献:

[1]金岳霖.知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安谧.金岳霖对休谟问题的回应的再思考——与陈波和崔治忠商榷[J].思想与文化,2018,(02):78-92.

[3]帅国文.金岳霖归纳原则理论的逻辑维度解读[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4(03):59-63.

[4]崔治忠.金岳霖是否解决了休谟问题——对金岳霖归纳理论的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05):24-28.

[5]陈波.归纳问题:罗素与金岳霖——中西哲学交流的一个案例[J].社会科学论坛,2011,(09):4-25.

[6]陈晓平.关于休谟问题的“解决”——金岳霖与罗素、莱欣巴赫归纳思想之比较[A]//第三次金岳霖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5.

[7]庄朝兰.金岳霖对归纳问题的表述和逻辑解决[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4,(04):37-41.

[8]陈波.休谟问题和金岳霖的回答——兼论归纳的实践必然性和归纳逻辑的重建[J].中国社会科学,2001,(03): 35-46+205.

[9]帅国文.金岳霖的归纳理论述评[J].社会科学辑刊,1998,(04):14-20.

[10]邱仁宗.论金岳霖先生对归纳问题的解决[A]//金岳霖学术思想研究——金岳霖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 1985.

[11]刘培育.金岳霖先生的归纳思想[A]//金岳霖学术思想研究——金岳霖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1985.

[12]张淑稳.金岳霖关于“休谟问题”思想述评[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