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维、孟浩然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由于他们的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的差异,诗歌情趣、格调、描绘景物的手法以及他们对于陶渊明、谢灵运等人山水田园诗创作传统的借鉴都不同,诗歌整体的艺术风貌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
【关键词】王维;孟浩然;山水诗;格调;语言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44-0048-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44.012
王维、孟浩然二人接近大自然,大力创作山水田园诗,因其处于盛唐时期,国家统一,可以游历山水,更好地与大自然沟通,创作出优秀的山水田园题材的作品。刘熙载在《艺概》中称:“诗品出于人品。”钱锺书在《谈艺录》中也认为:“言之格调,则往往流露本相。”[1]由此可见,文人的诗歌风格与自身气质息息相关。由于孟浩然和王维各自拥有不同的个性气质以及人生经历,所以他们的诗歌创作呈现出诸多差异。在对他们二人诗歌创作深入分析之后,能够发现他们在诗歌创作的情趣、格调、描写手法以及对前人山水田园诗继承等方面均有不同。
一、诗歌情趣不同
诗歌作为一种表达感情的文体,与个人的身世经历密切相关。王维在朝廷做官时,厌倦了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心中对山水田园有着无限的眷念,十分向往田园闲适安逸的生活,所以,王维的诗歌常常蕴含闲适之趣,让人读来有一种安静闲适的感觉,能够沁入人心;而孟浩然仕途坎坷,无处施展自己的才华,一生流落江湖,其心中多有不平之气,渴望能够进入官场施展抱负,因此孟浩然的诗歌多表达他壮志难酬的情感。
王维初入政坛时一腔热血,企图施展远大的抱负。然而,现实环境远比他想象的残酷,奸臣掌握朝中大权,打压排挤那些当时有着崇高政治理想的士人。面对黑暗的现实,王维的政治抱负无处施展,因此,他的诗歌中常常透露出官吏的影子,主要表现了那些在仕途上沉浮的官吏渴望宁静祥和的乡村生活和清幽美好的自然风光,带有隐退的意味。在《酬张少府》中便表达了他思想上矛盾、苦闷的真实情感,前四句透露着诗人抑郁不得志的苦闷心情,后半部分写隐逸生活的情趣,看似豁达,实则流露出诗人失落、苦闷的气息。总之,王维向往安逸淡泊的隐居生活,这实际上是他在黑暗又污浊的现实生活中追求自我精神解脱的一种排遣方式。比如《山居秋暝》很好地体现了他的悠闲心情和对山水田园中恬静生活的热爱。
孟浩然一生没有进入官场,在江湖中漂泊,因此在他的诗歌中多是农民的形象,更加贴近于日常生活。他的诗歌主要表现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愁苦与渴望出仕立功的愿望,流露出强烈的用世之心。盛唐时期,国家和谐安定,因此这一时期的诗人都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孟浩然虽然处于大唐盛世,却没有机会参与政治,一生仕途坎坷,因此他的诗歌中往往带有想要从政的想法。他的诗歌表达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以及想要进入官场的愿望,他的想法在诗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因为孟浩然希望有人能够引荐自己,所以他在入京应试之前给当时的丞相张九龄写下了这首诗。孟浩然长期隐居田园,一生多次出游,欣赏了各地的自然美景,又受到了陶渊明的影响,他的诗创造出一种清新隽丽而浑然一体的意境,其艺术风格用“清真”二字概括最为贴切。正如陶文鹏认为清真是孟浩然诗歌的美妙意境,也是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李白诗歌《赠孟浩然》的最后两句“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更是表达出了敬佩之情,他称赞孟浩然的人品高洁。因为他的诗歌中大部分都是他纯真心灵的自然流露,很少有雕琢的地方,所以孟浩然把内心纯真的情感和清新的景色联系起来,创造出了最理想的清真诗美。[2]
总之,因为他们的身世和人生经历有很大差异,所以他们的生活感受和经验便也不同。孟浩然长期生活在田园之中,所以他的田园诗更加贴近日常生活。其诗歌中所描写的是真正的田园生活,如《南山下与老圃期种瓜》和《采樵作》等诗歌中描绘了自己亲身从事农事劳动的画面。[3]而王维十分热爱田园的隐居生活,对闲适淡泊的生活有着无限的向往。总而言之,孟浩然仕途不顺,一身才华无处施展,心中具有孤寂不平的情感,因此孟浩然的诗歌大多借景色来抒发自己仕途不顺的失意之情,形成了平淡清远的风格。而王维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渴望田园闲适的隐逸生活,因此他的诗歌创作则更加含蓄隽永,意蕴深厚。
二、诗歌格调不同
王维的诗歌有着闲适安静的意境,突出的是“静”。王维受到佛教影响,喜欢坐禅,把动静不二的禅意融入山水景色之中,在静心观照中感受自然界的轻微响动。总之,王维诗中不仅有“画”,也有“声”,听万物之声,留自然之音。其著名的《鸟鸣涧》便是以声写景、以动写静的典范。以自然的“声”与“动”,写山谷的“色”与“静”。
而孟浩然的诗歌用静来衬托动,动是诗歌的主旋律。动静兼备的评价更贴切孟浩然喜欢表达清幽山水和恬淡的隐逸情怀,他主张静下心来观赏景物,如《夜归鹿门山歌》中江边的动态描写与山中的静态描写相结合,既表现了鹿门山的清幽景色,又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恬静与孤寂。通过这种动静结合的手法,诗人成功地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之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孟浩然从陶渊明的诗歌中汲取了灵感,学习了清高绝俗的格调、活泼潇洒的诗风,他用白描的手法,将山水的清幽、清真、清淡、清旷描绘得淋漓尽致,创造出了一种清旷淡远的新山水诗。他的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繁复的修饰,只有对自然的真实感受和对生活的深刻体验。他用自己的笔,将山水的美丽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开创了盛唐山水诗歌的繁荣局面,深刻影响了山水诗的发展。
王维性格安静,他创作的诗歌往往具有安逸闲适的意境。他不仅擅长作诗还精通音乐,喜爱绘画。他具有诗人的情感和画家的眼睛,这使他能在自然界中捕捉到各种各样的“静”,并能把它们描绘得恰到好处,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创造出了山水诗独特的意境,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在王维现存的诗作中,更多的是写静的意境,而且静的状态各不相同,诗人在多首诗歌中写夜晚的静,如《秋夜独坐》中“山中雨果落,灯下草虫鸣”和《投道一师兰若宿》中“洞房深隐竹,清庭闻遥泉”。在这些诗中,秋夜之静、竹林之静、僧房之静等等描绘得各不相同,相同的却是静中有动,如在《清溪》中“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和《田园乐七首·其六》中“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以动写静,喧中求寂,显示出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
孟浩然一生多次出游,而且比较偏爱水行,所以他创作了许多乘舟行吟的作品,诗中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动态之美。他有许多写山水行游的五言古诗、五言排律,写景的句子稍多,但是具有很强的主观情感,而且喜欢表现出流连吟赏、啸咏自若的潇洒风姿,把闲情逸致表现得淋漓尽致。如《下赣石》中诗人以很高的兴致观赏山水景物,将自然景物与诗人的心灵相感应,表现出了流动荡漾的情致,诗歌把恣意洒脱的兴致直白地表现出来。[4]孟浩然虽然也写静,但静中生动,着重于写动。这类诗虽然相对李白的《庐山谣》更加客观、内敛、恬静,却比王维的《山居秋暝》主观、外放、热情一些。
总之,二人诗歌的主旋律具有明显的不同,王维喜欢坐禅,因此他的诗歌更能传达出一种闲适安逸的情趣,读来沁人心脾。而孟浩然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受到大自然的熏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具有流动之感,读起来清新淡雅。
三、描绘山水田园景物手法不同
王维的诗歌善于描绘景物,而孟浩然的诗歌更加具有叙述意味。王维擅长白描,他注重人物、事物和景物的关系,利用它们大小、远近、高低的不同,将其交织成一幅风景画,创造出了非同一般的秀丽诗境。如《山居秋暝》中就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的秋景图,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自己内心安逸淡泊的情感,寄托了诗人的理想抱负和高洁的品格,十分耐人寻味。正如王维在《青溪》中表达出了对于山林隐逸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恶。诗歌《鸟鸣涧》描绘了春天傍晚时分山中幽静而又美丽的景色,表现出了傍晚山林的静谧美好。王维在诗歌中以动衬静,描写了一系列动态的自然景物,淋漓尽致地再现了夜晚山林的幽静。全诗重在突出山林的“静”,描绘出了一幅自然美景图,十分具有诗情画意。诗歌主要是在写静,却以动态景色来着手,诗人的禅趣和禅心在这种艺术手法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王维在描写声音时,还善用叠词,如《栾家濑》中的“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多种手法交织使用,使王维诗歌呈现出层次更丰富的声色画境。总之,王维以其画家的眼睛和诗人的情思,敏锐地捕捉自然事物的声、光、色,在诗里表现出极其丰富的层次感,达到诗情与画意的高度融合。
王维的写景诗篇中,经常采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诗歌大都篇幅不大,用简短的语句呈现出了十分安静悠闲的意境。王维在创作山水诗时,将自然景物描绘得如画一般,杜甫曾经对其给予充分的肯定,在诗歌中《江村销夏录》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摩诘落笔秀且奇。”对王维的诗歌大为称赞。
孟浩然更善于叙述人物的行动,展示出事件的过程,由于他投身于田园劳作,他的诗歌更加接近田园的日常生活,读起来自然流畅。除此之外,他的七言诗歌几乎都没有在语言雕琢上下过功夫,大多数的诗歌都是可以脱口而出,有些甚至更加口语化,十分接地气,因此读起来平易流畅,丝毫不让人觉得有拗口的感觉,如《和卢明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什》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
孟浩然长期生活在田园中,他的诗歌更加接近于田园生活。比如《过故人庄》里面的诗句就很贴近生活,这些诗歌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并且孟浩然创作了许多五言律诗,他是唐代诗人中创作近体诗的大家。因为孟浩然诗歌风格平易清淡,所以他创作的近体诗并不是严格合律的诗歌,例如,《春晓》中的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毫无人工雕琢的痕迹,展现出不加修饰、随性而发的特点,进一步凸显了他诗歌自然质朴的风格。孟浩然的诗歌更加贴近自己的日常生活,诗人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往往会成为他笔下的景物,他喜欢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切的情感,并且在真实的自然情景中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更加接近于陶渊明诗歌中那种天然质朴的境界。
总之,二者描绘山水田园景物的手法有着明显差异。王维的诗歌意境优美,读他的诗歌仿佛置身其中。而孟浩然在创作时不喜雕琢,倾向于白描手法,因此孟浩然的作品更加自然淳朴。
四、对前世山水田园诗继承方面的不同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田园诗歌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陶渊明和谢灵运的山水田园诗都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然而在陶渊明、谢灵运之后,山水田园诗歌的数量便少了许多。初唐时期,也很少有诗人大力描写田园题材,直到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唐代国家强盛统一,出现了许多游山玩水的诗人,无论是李白和杜甫这样赫赫有名的大诗人,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小诗人,都或多或少地涉足山水田园题材,因此描绘山水田园景物的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峰。
王维的诗歌语言十分华丽秀美,因为王维精研音乐,又擅长绘画,所以他的诗歌语言更加华丽,色彩也更加丰富,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绘画美。王维的诗歌清新、淡雅、安逸,具有独特的意境。苏东坡在《东坡题跋》下卷中称赞唐代王维的作品中也有画的韵味,感觉自己就在画面中享受着那种美好景色。如王维的《过香积寺》这首诗里面描绘出了十分幽静的环境,体现了诗人宁静闲适的心境。王维具有宁静淡泊的心怀,其诗歌既清新淡雅又意蕴深厚。除此之外,王维和谢灵运都很讲究语言的锤炼,他们的语言都是经过苦心雕琢的,具有高超的语言技巧。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陶渊明的诗歌也继承了庄学精神,深刻地体现在他的田园诗作中。在他的田园诗的创作中,人与自然和谐沟通,精神上更是自由旷达。而王维也深受老庄影响,在他的诗歌中常常渗透着禅意,因此他被后人称为“诗佛”。他的诗歌中具有空旷安静的独特意境,深入自然之中,实现精神的自由,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他们注重主观情感与自然山水的结合,使得他们的诗歌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境界。他们都追求内心的旷达和闲适的意境,在自然山水间领会人生的真谛,促进心灵与自然的融合,力求达到精神上的自由。[5]
然而,孟浩然的诗歌语言更加清淡一些。孟浩然认为诗歌创作应该一挥而就、平易自然。在语言上,他不喜欢过度雕琢,反对近体格律的束缚,用语清淡爽朗且通俗易懂,因此,他的诗歌具有清新明亮的语言特色和清淡平易的意境。如在《题大禹寺义公禅房》这首诗中,大自然的景色和诗人内心的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诗歌带有一种清新淡雅的感情色彩,自然美景十分清冷,使诗歌具有清幽恬静的情调。这类诗歌,不但描写了清幽的自然景色,还表达出了诗歌中主人公孤独寂寞的情感,将大自然的景色与诗人内心的情感融为一体,创造出了一种清雅旷远的意境,从而构成了十分独特的艺术特色。[6]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歌的语言非常通俗易懂,几乎没有受到近体格律的约束,比如《春晓》和《宿建德江》,极其自然质朴,与陶渊明诗歌的艺术境界十分相似。孟诗“逸”而显豁,真率自然。所以闻一多在《唐诗杂论》谈到孟浩然诗的时候说:“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篇中,甚至淡到令你疑心真正有诗没有,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7]应该说,这个评价是十分准确的。但是,孟浩然的诗歌也会有一些豪壮之气,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用世之心和因仕途不顺而产生的愤懑之情;其二则是壮阔雄浑的诗歌风貌,如诗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就有着十分壮大的气势。
孟浩然在创作山水诗时喜欢深入自然景色中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他的山水田园诗呈现出清淡幽静的意境,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大自然紧密结合,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在艺术上,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面貌,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唐代文人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称赞孟浩然的诗歌“文不按古,匠心独妙”,在创作时不因袭前人,而且具有巧妙的艺术构思。总之,孟浩然使盛唐山水诗的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度,也为山水田园诗歌的创作走向繁荣开辟了道路。
总的来看,王维和孟浩然的田园诗既继承了陶诗的传统,又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陶渊明在诗歌中把自己对自然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融入诗作中,这一创作思路在王维和孟浩然的作品中也多有体现。孟浩然以山水隐逸为主要题材,艺术风格更加清新旷远。除此之外,他还善于捕捉自然中的美景,把自己的真情实感与自然山水融合在一起,努力做到了情感与景物的融合,从而创造出了一种以清旷淡雅为主的艺术风格。而王维把画意融入诗歌文章之中,使其与禅趣相结合,从而具有含蓄隽永的意境。他们把田园隐逸生活作为自己内心的净土,试图逃避令人苦闷的污浊现实,以优美清新的田园风光、质朴美好的隐逸生活为基本内容,形成了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虽然王维、孟浩然没有像陶渊明那样有着对田园生活的深刻体验,他们的田园诗明显缺少陶诗中那些从事田野劳作、家人欢聚、邻里交往等淳朴的生活意趣,也较少有像陶渊明诗歌中深刻的人生道理[8],但王维、孟浩然保留了田园诗歌最根本的创作方式,也为山水田园诗歌的创作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他们极大地扩展了田园诗的表现领域,使田园诗歌的创作不仅局限于表现田园生活,还将自然山水作为田园诗的表现对象,学习了谢灵运山水诗歌的优点,艺术旨趣也发生了改变,由重在表现主观情感转变为重在再现自然景色之美,精神上更加清高玄远,整体风貌也更加平淡自然、朴素醇厚,为田园诗打开了新的世界。[9]
在我国诗歌史上的长河中,从《诗经》开始,虽然出现了许多以描绘山川景物而闻名的诗作,但是后来专写山川景物的作品变得十分稀少。直到山水诗的盛行,描绘山水田园的诗人们才开始试着以表现山水田园的自然美景为核心来进行诗歌创作,终于使得自然景物在诗歌中的陪衬地位转变为中心地位,明确了山水诗与其他诗歌题材的不同。
魏晋时期,陶渊明和谢灵运大力创作山水田园诗歌,将自然界的美景引入自己的诗歌之中,审美领域也得到了扩展,将山水田园的自然美景归入其中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由此以来,作家的美学理想在诗歌中得到了生动诠释。由于陶渊明当时隐居田园,他的才学并没有被人发现,直到宋朝朱熹和苏轼等人的大力推崇以及后人对陶渊明作品的生动解读,才真正确立了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谢灵运是第一位大力创作山水诗歌的诗人,将大自然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进一步促进了人与大自然的沟通。但由于当时处于一个山水田园诗歌的探索阶段,所以他的作品出现了许多不可避免的不足。因为他在诗歌创作时过于讲究雕琢与锤炼,过分地追求新奇,出现了生硬难懂的短板,导致他的诗歌有佳句而无佳篇,不能像陶渊明那样创造出情景交融的境界。这些不足经过数百年的探索,直到王维和孟浩然时期,才走完了这段探索诗歌创作的漫长道路,使得山水诗的创作更加成熟。
五、结语
总之,尽管王维和孟浩然同为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二者的诗歌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王维向往安逸淡泊的隐居生活,善于营造恬静闲适的意境,因其擅长绘画和音乐,所以在遣词造句上更加精工秀丽。而孟浩然具有用世之心却怀才不遇,长期隐居田园,因此诗歌创作更加真率自然。无论如何,王维、孟浩然都对山水田园诗歌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因此,王维与孟浩然始终是被后人所尊称的“王孟”,二人在诗歌创作史上的地位受到了世人极大的肯定,他们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到山水田园之中,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因此,他们带有独特个性的诗作也获得了极大的传承与肯定。[10]
参考文献:
[1]钱锺书.淡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163.
[2]唐丽娟.论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成就和影响[J].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04):66-69.
[3]徐保成.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比较论[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03):54-56.
[4]孙学堂.孟浩然诗情的浓与淡——兼与王维比较[J].兰州大学学报,2005,(06):36-41.
[5]胡珂.从陶渊明的“游”到王维的“空”——浅析老庄、禅宗美学影响下的陶渊明、王维山水田园诗[J].云南电大学报,2010,12(02):53-56.
[6]唐欢欢.论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歌中的清淡美及其形成原因[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67-69.
[7]闻一多.唐诗杂论[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26.
[8]刘蔚.田园与山水合流——论王维、孟浩然田园诗的突破[J].江苏社会科学,2002,(03):153-157.
[9]张杰.试论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精神追求的异同[J].学理论,2011,(10):167-168.
[10]刘蔚.田园与山水合流——论王维、孟浩然田园诗的突破[J].江苏社会科学,2002,(03):153-157.
作者简介:
王珊珊,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中国古代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