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深度学习模型研究的要素和路径

2024-11-21 00:00:00高春瑾艾冬生孔磊
教育与职业(下) 2024年11期
关键词:实训基地建设模型构建虚拟仿真

[摘要]受益于政策的积极扶持和大规模资源的投入,职业院校在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高职院校的学生仍然倾向于将其长期依赖的、主要基于机械记忆的浅层学习方式带入虚拟学习环境中。本研究以提升学习者职业能力为出发点,借助深度学习理论的指导,构建了以“职业认知—职业实践—职业情感”为理论框架的研究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的六个一级建设要素和十二个二级建设要素,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深度学习理论;模型构建

[作者简介]高春瑾(1989- ),女,黑龙江大庆人,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飞机维修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广东" 广州" 510403)艾冬生(1977- ),男,河南驻马店人,广州商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广东" 广州" 511363)孔磊(1981- ),男,山东曲阜人,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飞机维修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广东" 广州" 5104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虚拟仿真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专项课题“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与效果评价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JXF2022025)

[中图分类号]G717"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22-0058-08

一、当前职业院校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2020年10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印发《关于开展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推进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有效应对职业教育实训中“三高三难”问题。截至2022年底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职业院校每个专业平均拥有13.69间虚拟仿真实训室[1]。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收录了778项虚拟实训软件及779项3D仿真模型,涉及装备制造、土木建筑、电子信息、交通运输等17个专业大类[2]。这些数据反映了我国在虚拟仿真实训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大力支持,表明国内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初步取得成效。

然而,教师们在实施虚拟仿真实训教学时发现,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将其长期依赖的、以机械记忆为主的浅层学习方式带入虚拟学习环境中[3]。有学者在对国内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情况的调查中发现,技术仿真与课程教学融合不足、虚拟实训项目提供的实际实践水平不足等问题[4]。此外,教学过程中教师虽尝试采用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新教学模式以提升教学效果,但大多数情况却是形式大于实质。究其原因,主要是课程设计不够贴近实际职业情境[5]、教师教学侧重技能演示和操作训练[6]、教学缺乏全面性的评价和反馈机制[7]等。综上所述,我国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尚缺乏一种站在学习者视角、以全面促进学习者职业能力发展为目标的系统性设计架构。

为改善高职院校学生在虚拟仿真实训学习中出现的浅层次学习问题,本研究以深度学习理论为指导,着眼于提升学习者的职业能力,探索职业院校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要素和优化路径,并构建了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的深度学习模型,为职业院校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下文简称“基地”)建设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二、深度学习理论的内涵阐释与文献综述

深度学习的概念最早始于Marton和Säljö[8]在1976年开展的一项旨在探究学生在阅读大量散文段落时所表现出的信息处理水平的实验。研究发现,学生的信息处理水平取决于其采用的学习策略,即浅层学习或深层学习。浅层学习的学生专注于可能会被提问的段落,并尝试通过机械记忆复述文章内容,而深层学习的学生则通过关联新旧知识进行深度思考来理解文章的主旨。换言之,深度学习强调学习过程中的有意义知识建构,而非机械式的重复记忆。1987年,Biggs[9]在989名11岁的学生和997名14岁的学生中开展关于学习行为模型的研究,使用调查量表探究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深度学习和浅层学习的各种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除了前置性学习经验、元认知等认知因素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等情感因素也对深度学习有显著影响。2008年,Jensen和Nickelsen[10]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设计了“深度学习路线”(Deep Learning Circle,DELC),用于指导教师如何引导学习者进行深度学习的全过程。该路线包括标准和内容规划、预评估、营造积极的学习文化、预备与激活先前知识、获取新知识、深度加工知识、评价学习七个环节。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11](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NRC)在2012年重新将深度学习定义为“学习者将在某一情境下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新情境中的过程(即知识的迁移应用)”,以认知、人际关系和个人发展三个领域为框架。其中,认知领域包括掌握核心学术内容和批判性思维解决复杂问题;人际关系领域包括协同工作和有效沟通;个人发展领域包括学会学习和发展学术思维。2014年美国威廉和弗洛拉·休利特基金会[12](The William amp; Flora Hewlett Foundation)发起了一项深度学习研究项目(Study of Deeper Learning,SDL)。该项目以19所高中为实验对象实践3年深度学习改革,结果显示,与11所没有实行深度学习项目的学校相比,参与深度学习项目的学习者在学业成绩、自我效能感、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均表现出更高水平。

我国对深度学习的研究起始于何玲和黎加厚[13]在2005年发表的《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一文。他们指出,深度学习不限于理解新思想和事实,而是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将其整合到现有认知结构中,在多种思想之间建立联系,并将已有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并解决问题或做出决策。随着时代的发展,深度学习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钟启泉[14]认为深度学习是学习者积极参与、体验成功并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强调“对话指导”和“反思指导”是支撑深度学习的关键支柱。穆肃[15]从在线学习的角度,梳理了国内外文献中深度学习概念的演变脉络,建构了由情感、行为和认知三个维度构成的在线深层次学习表征框架。在认知层面,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追求知识迁移应用、促进高阶思维发展的学习;在行为层面,它是一种主动参与、采用高级学习策略的学习;在情感层面,它是享受学习过程、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且有意义感的学习。王胜兰[16]采用元分析方法从国内外62篇实验或准实验研究文献中发现,不同的教学策略对学生深度学习的提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同伴反馈、项目教学、情境教学和案例教学的作用最为明显。刘哲宇[17]通过对比实验揭示:与无反思相比,反思行为的出现能唤醒积极的学业情绪,但反思并未明显提升理解水平;与描述性反思相比,批判性反思使学习者投入更多的认知加工资源,对相关认知负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知识的外部拓展与迁移。

三、职业院校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深度学习模型构建

本文借鉴穆肃提出的“认知—行为—情感”的深度学习理论三维框架,结合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特征的相关研究,将职业教育的深度学习引申为“职业认知—职业实践—职业情感”三个维度,并进一步对三个维度的内涵进行详细阐述。在职业认知维度上,深度学习强调学习者对相关职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深入理解和应用,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验证方法;在职业实践维度上,深度学习指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应对各种职业情境,勇于面对职业场景中的挑战和困难;在职业情感维度上,深度学习要求学习者保持对所从事职业的持续兴趣和积极态度,内化并践行职业价值观。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职业教育领域的深度学习更强调学习完整的工作知识体系和职业实践的体验,倡导学生深度参与课堂和解决实际问题,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工作情境中问题的思路与方法[18]。将深度学习理论用于指导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有助于在认知、行为、情感等方面促进学习者的深度学习。虚拟仿真技术在职业知识的程序性、规则性、有效性、可靠性、整合性以及跨界性[19]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前置性的职业体验。这种全面的学习方式也是学习者迈向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有望改善当前学生的浅层次学习问题,进而提升虚拟仿真实训的教学效果。基于职业教育深度学习“职业认知—职业实践—职业情感”三维框架,本文构建了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的深度学习模型(如图1所示)。

(一)职业认知的建设要素与路径

1.职业认知的建设要素。在职业认知逐步提升的过程中,深度学习表现为从“边缘参与者”的新手阶段逐步发展为“实践共同体核心成员”的专家阶段[20]。专家与新手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专家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互动,运用自我监测、自我反思以及自我调节等元认知能力,有目标地提升自身职业能力水平。换言之,从新手到专家的发展过程不仅是技能认知的提升过程,也是元认知能力的提升过程。基于此,将职业认知分为技能认知和职业元认知两个建设要素。

在技能认知方面,根据马扎诺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记忆、理解、分析、应用”的四个思维层次,学习思维的发展从简单的知识记忆开始,逐步深入到更高层次的知识理解和问题分析,最终达到将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阶段。为此,基地需要提供技能层次逐渐提升、与不同学习层次相适配的课程设计和评价标准。课程设计指的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系统规划和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资源的过程。评价标准则是用于衡量课程教学效果的标准。

在职业元认知方面,基地应提供具有明确目标指引的学习地图和有效的反思引导。反思策略能促进学习者元认知能力的提升[21]。它要求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审视和评价。学习者对内在认知的反思并非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需要通过适当的思维工具和专门针对反思技能的引导训练来学习。学习地图作为一种可视化工具,用于展示学习路径、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22],有助于学生清晰地了解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学习资源。

2.职业认知的建设路径。第一,课程设计应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职业教育强调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和验证,因此虚拟仿真实训课程的设计应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目前,解决问题为导向的课程设计通常采用“任务驱动”和“问题驱动”两种模式。任务驱动的课程设计以实际任务为核心,将学习内容和实训任务分解为多个任务节点,每个节点都与特定的子任务相关联。学生逐步完成这些任务节点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技能,最终达成整体解决问题的目标。然而,任务驱动设计有时过于专注于任务本身,可能忽略对问题本质的深入思考和探讨,导致学生只是完成任务而未真正理解问题的实质。相比之下,问题驱动的课程设计首先会对问题进行整体分析与拆解,引导学生逐一解决各个子问题。问题驱动式课程设计则更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他们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如结合在一起,即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考,有助于弥补各自的不足,既能积累实践经验,又能提升认知水平。

第二,注重“多元多维”的评价标准体系建设。当前院校的教学内容普遍滞后于产业发展,因此,职业院校必须与社会力量形成紧密的人才培养共同体和教学学术共同体,持续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此,一方面,基地应积极贯彻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政策,建立校企“双导师”制度,将优秀企业人员引入基地作为教学评价主体。另一方面,基地应合理借鉴相关行业标准,积极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和国际互认标准的对接,使基地的人才培养评价标准与企业的用人标准相匹配。近年来一些院校已经将智能平台纳入评价体系。例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通过整合线上和线下学习系统数据,利用智能技术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并建立学生职业能力成长模型,以推动个性化学习发展。在评价维度方面,应全面评估学生在职业认知、实践和情感三个维度的深度学习成果。在职业认知方面,评估学生对专业技能的理解、应用、分析等深层次认知水平。在职业实践方面,评估学生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等能力。在职业情感维度,评估学生对专业的投入程度、学习动机和职业认同感等。在这种“校、企、智”多元主体,“知、行、意”多维内容的评价体系下,学生可以从不同视角认识职业,形成更全面、深入的职业认知。

第三,通过学习地图构建技能进阶发展路径。学生通过学习地图可以清晰地了解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训练任务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学习路径。设计学习地图包括几个重要步骤:首先,基地将典型工作任务按照职业能力水平进行分类和排序;其次,将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融入不同职业能力等级的训练任务;最后,形成以“能力等级—任务或问题—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为层级的可视化学习地图。学生通过可视化学习地图,清晰地了解自己当前的职业技能水平,以及达到下一个技能等级所需完成的任务。此外,基地还应提供丰富的虚拟实训资源,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符合个人需求的任务,制订个性化的技能提升计划。在学习地图的指导下,学生可以从基础任务开始,在实践中提升技能水平,并逐步解锁更高级别的虚拟任务。随着完成任务数量的增加,学生的技能将逐渐提升,学习的动机和成就感也将被极大地激发。

第四,反思引导应建立以“深度学习”为指引的支持体系。反思引导是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反思的过程,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自身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方式,以便更有效地规划和调整学习策略。基地教学可结合深度学习理论中的认知层次分类,有针对性地开展反思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他们在基地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评估自己对需要记忆的知识的掌握度。实训结束后,鼓励学生通过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解释仿真实践操作背后的原理和逻辑,以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职业技能的实质。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在仿真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和改进方法,以此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完成一个实训任务后,教师可以提出新的情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技能应用于其他类似问题。通过从浅入深的反思引导,学生将虚拟实训中的学习经验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实现职业技能的全面发展。

(二)职业实践的建设要素和路径

1.职业实践的建设要素。深度学习的实现过程是利用问题情境,将知识应用于具备广度、深度、关联度的理性实践中[3]。基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可控的体验工作过程的平台,也可以反复训练现实工作中出现频率低、解决难度大的职业挑战。因此,基地在职业实践维度的建设中,应将实际工作中涉及的“人、物、工作流程、工作任务、工作数据”等生产性要素进行耦合,形成具有职业实践意义的虚拟场域。目前,基地教学对学习者职业能力的提升效果不明显[23]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虚拟职业场景单一且操作程序设定过于简化,制作仿真资源的公司专业度不够,仅根据产品说明书上的操作步骤开发操作程序,而不考虑产品内在的控制逻辑,导致实训教学只能演示操作步骤,无法模拟更复杂的工作状态。二是仿真资源本身在技术上存在不足,且基地未提供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方案。

职业实践维度分为职业体验和职业挑战两个要素。“职业体验”为学生提供工作技能的训练,“职业挑战”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在职业体验方面,基地构建的虚拟职业环境的逼真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真实感。职业环境和程序规范的建设是提供良好职业体验的关键要素。职业环境是指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出来的工作场景。现代社会的工作常需要不同部门分工协作,因此在虚拟环境中准确再现不同工作场景的切换对于提供真实职业体验感至关重要。程序规范则指学习者与虚拟仿真资源进行人机交互的程度和复杂性。交互细节和复杂性与实际工作环境的贴合程度越高,学习者在虚拟仿真实训中的体验感越强。在职业挑战方面,工作者不仅需要应对来自工作内容本身的技术挑战,还必须处理与同事、上级及其他部门在沟通协作上的问题。因此,职业挑战应包括技术难题和协作沟通两个要素,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职业能力,培养应对挑战的能力。

2.职业实践的建设路径。第一,职业环境的设计,其目标是提供涵盖跨学科技能应用场景的虚拟模拟体验。在现实工作中,面对复杂的问题往往需要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因此,基地应为学生创建整合同专业不同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虚拟应用场景,以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的能力。例如,在飞机维修类的虚拟仿真任务中,涉及流体力学、机械工程和电子技术等多个学科的综合应用。基地在设计飞机维修的虚拟职业环境时,不仅需要模拟维修人员检查和维护驾驶舱、座舱等场景,还需模拟飞机内部机械系统和电子仪器的运行情况,以及飞机在空中受到外部气流影响或因外部物体撞击造成损坏等复杂情景。基地通过建设涵盖跨学科知识融合的虚拟职业场景,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应对职业中的复杂性,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程序规范设计强调“标准程序”与“安全规范”并重。标准程序是指工作者按照既定的程序和流程进行操作,而安全规范则是指在工作场所或活动中制定并实施一系列规定和标准,以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在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的建设中,“标准程序”通过模拟实际工作中的操作流程,帮助学生训练和提升其基本工作技能,使其能够胜任日常工作任务。“安全规范”则是模拟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和紧急事件的处置过程,旨在让学生在安全的虚拟环境中体验和学习应对潜在工作风险的方法。通过“标准程序”和“安全规范”的结合,学生能够在安全和控制良好的环境中,全面发展其职业能力,提高其对工作要求的理解和响应能力。

第三,在技术难题的解决过程中融入“挑战性”元素。挑战性元素通常指那些需要学生付出更多努力、思考和探索才能完成的任务或问题。挑战性元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帮助他们超越自身的舒适区,挑战认知和能力的边界。挑战性元素的设定可以具有不同的难度级别、时间限制,或是需要学生在限定的资源条件下找到解决方案等。例如,飞行员训练项目中的挑战性元素包括应对各种极端恶劣气象条件下的任务,如雷暴天气、极端高低温环境,或者面对火山灰或沙尘暴等情况。

第四,预设协作沟通的挑战场景,设置角色和职责。在现代社会中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和专业化,不同部门通常拥有各自的专业技能和工作职能,因此部门间的协作沟通往往会面临一定的挑战。为了帮助学生提升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可以在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教学中预设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沟通协作挑战场景,并设定相应的角色和职责。例如,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的飞机维修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在实训教学中设置了飞机维修、维修控制、工程技术、航材管理、质量管理等虚拟岗位。教师会详细介绍每个岗位的职责,如维修控制部门负责监控飞机故障并安排生产计划;工程技术部门负责制定故障排除方案及提供航线维修技术支援等。当学生在基地中完成飞机维修任务时,教师会选出几位学生扮演其他部门工作人员角色,其他同学需要与他们沟通合作。通过在模拟的多部门协同实践环境中进行这些角色扮演,学生得以亲身体验真实工作场景,从而显著增强其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能。

(三)职业情感的建设要素

1.职业情感的建设要素。在进行与情感相关的认知任务时,情绪反应会对认知过程产生影响[24]。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而负面情感反应(如对任务的挫折感)则会削弱认知能力。因此,营造积极的学习文化,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此外,研究表明,正确引导职业价值观有助于学习者控制和管理个人情绪[25]。因此,基地建设应从营造积极文化和引导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两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成效。

在营造积极文化方面,基地可以从提供外部帮助和激活内生动力两个方面入手,即提供助学关怀和引入激励机制。提供助学关怀指的是发现和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他们克服学业困难。同时,引入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职业价值观通常涵盖技艺精神和职业道德两个层面的价值取向,分别反映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培养“技术人”和“职业人”的育人目标[26]。技艺精神强调个人对专业技能和知识的追求与提升,如精益求精、爱岗敬业和积极创新等。职业道德则关注个人在工作中的价值观和意义感,如职业认同、角色价值、社会责任感等。

2.职业情感的建设路径。第一,实行分级学业预警帮扶制度,提供助学关怀。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来源复杂、学习需求多样、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传统的统一授课进度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是持续学业落后的学生可能会产生厌学心理或放弃学习。因此,在基地中建立分级学业预警制度并及时提供帮扶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基地应通过导学、促学、助学等方式帮扶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能顺利完成虚拟仿真课程。这种关怀互动不仅有助于学生克服学业困难,还能够激发积极的心理动机,推动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一是在教师层面树立“有教无类”的帮扶观念,提升教师科学帮扶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在组织层面设置“帮扶绩效”评价指标,将教师的帮扶工作与奖励性绩效工资、职称评定等挂钩,提升教师的帮扶动力;三是搭建学业预警信息管理平台,挖掘、分析学生学习数据,生成学业预警,并为帮扶对象自动匹配最优的帮扶方案。

第二,建立与评价标准相匹配的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措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动力,引导学生从技能新手向专家的方向发展。在设定激励目标时,需要与基地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以确保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基地可以定期发布“虚拟仿真团队技能挑战赛”等活动,并根据不同的激励目标设立相应的奖项,如“职业知识达人奖”“最佳工匠精神奖”等。除了精神奖励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该年龄段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期待和担忧,将激励与学生未来就业、职业发展等相结合,如在每门虚拟仿真课程中选拔表现优异的学生参加省级或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参与企业实践项目、加入校企合作的科研项目、进入更高层级的培训项目等。

第三,基地与企业联合开展技能竞赛,提升学生技艺精神。院校难以培养技艺精神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对实际工作环境和企业员工技艺水平的切身体验。因此,可积极发挥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作用,在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校企联合开展技能比赛,如2024年3月在广州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航空维修大赛,湾区内3家飞机维修相关院校与8家飞机维修企业派出队伍同台竞技。其中飞机虚拟故障诊断与排除赛项的设备和发动机虚拟部件拆装赛项的设备均由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飞机维修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提供。此举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更能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企业优秀员工对专业精湛技艺的追求,从而促进技艺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第四,树立优秀职业榜样,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可以通过塑造和宣传职业道德榜样,加强职业道德的引导,如邀请企业劳模、行业专家进校园,分享自己的奋斗历程和心得体会。引导学生从优秀人物的事迹中汲取力量,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同时,基地还可以挖掘基地学生的优秀事迹加以宣传。与相对遥远的企业榜样相比,身边同伴的成功例子更具有现实感和亲近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通过树立优秀的职业榜样,帮助学生内化职业道德的核心价值,使职业道德成为学生一生学习和成长的内在指南。

[参考文献]

[1]韩锡斌,杨成明,周潜.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2,28(11):3-11.

[2]李艳,陈琳,朱福根.国内虚拟仿真实训:现状、研究及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3:1-13.

[3]王春晖,张棉好.深度学习理论观照下职教教学转向:困境与实践路径[J].职教论坛,2023,39(9):48-55.

[4]曾照香,刘哲,李金亮.新时代职业院校智能制造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9):109-112.

[5]顾园,郑群.新冠肺炎疫情下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程线上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21,16(7):863-865.

[6]申文竹,安维岳,刘丽,等.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热分析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0,41(22):84-88.

[7]曲秋莳,庞文燕.高职信息化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验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7):89-96.

[8]Marton F,Saljo R.On qualitative differences in learning:I-Outcome and process[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76(46):4-11.

[9]Biggs J.B.Student Approaches to Learning and Studying. Research Monograph[M].Radford House,frederick St.,hawthorn 3122,Australia:Australian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Ltd.,1987:117-119.

[10]Nickelsen L,Jensen E.Deeper Learning:7 Powerful Strategies for In-depth and Longer-lasting Learning[M].Thousand Oaks,California:Corwin Press,2008:11-20.

[11]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Education for Life and Work:developing Transferable Knowledge and Skills in the 21st Century[M].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ics Press,2012:108.

[12]高东辉,于洪波.美国“深度学习”研究40年:回顾与镜鉴[J].外国教育研究,2019,46(1):14-26.

[13]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现代教学,2005(5):29-30.

[14]钟启泉.深度学习:课堂转型的标识[J].全球教育展望,2021,50(1):14-33.

[15]穆肃,王孝金.参与和投入而非肤浅和简单——在线学习中的深层次学习[J].中国远程教育,2019(2):17-25+92-93.

[16]王胜兰,彭双,钟燕兰.教学干预对学生深度学习的影响——基于62项实验或准实验研究的元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22,28(2):96-109.

[17]刘哲雨,郝晓鑫,曾菲,等.反思影响深度学习的实证研究——兼论人类深度学习对机器深度学习的启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1):87-95.

[18]陈汐平,汤明清.面向深度学习的高职课堂教学:内涵特征、问题审视和实现路径[J].职教论坛,2022,38(11):66-73.

[19]张思琪,匡瑛.从技术知识论看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J]. 教育与职业,2023(12):21-26.

[20]刘智明,武法提.促进深度学习的个体认知发展阶段模型构建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2,43(10):26-32.

[21]卜彩丽,李飒,王静,等.为深度学习而思:反思日志促进大学生元认知发展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22,32(9):73-81.

[22]张玉柳,赵波.深度学习视角下学习者模糊认知地图的构建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21,31(11):37-45.

[23]杨磊,张靓,申巧俐.高职院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3):42-47,75.

[24]Niedenthal P M.Embodying emotion[J].Science,2007(5827):1002-1005.

[25]郭志东,张小燕,成守珍.职业价值观在规范化培训护士共情与情绪智力之间的中介效应研究[J].军事护理,2023,40(11):32-35.

[26]朱德全,冯丹.何以规避“座架引诱”之险:职业教育的时代价值与技术之道[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1,33(4):3-10.

猜你喜欢
实训基地建设模型构建虚拟仿真
三位一体的物流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对策研究
亚太教育(2016年35期)2016-12-21 19:56:03
模型构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云计算的大学生移动学习模型构建
亚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21:20:54
高中物理解题的模型构建
考试周刊(2016年89期)2016-12-01 13:31:12
浅析虚拟仿真技术在海军院校教学中的应用
继续教育(2016年11期)2016-11-24 20:12:46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计算机教育(2016年7期)2016-11-10 09:05:40
数字积分法插补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开发
科技视界(2016年18期)2016-11-03 22:03:32
网络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建设研究与实践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4:44:13
市场营销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探究
中国市场(2016年28期)2016-07-15 05:01:22
浅谈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考试周刊(2016年50期)2016-07-12 08:4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