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主题是杭州市新城实验幼儿园“小橙子品·行课程”实践下的主题活动,该活动以幼儿兴趣或实际问题为驱动,强调幼儿的主动参与。然而在实际活动开展中,我园教师表示探究性主题实施起来最为困难,非常考验教师的专业素养。有些教师常常忽视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并没有真正参与进来,也未获得真正有效的学习体验;且每个班级幼儿的学习情况不同,其问题也有所不同,所以没有固定的,可供借鉴参考的主题框架和线索,需要教师及时观察捕捉本班幼儿的问题,并根据问题的大小、复杂程度、涉及范围等提出具体、可操作的解决方式,帮助幼儿联结已有经验,解决问题,获得新经验。基于此,笔者提出了“问题四步”实施建议指南,即“问题接收、问题界定、问题拆解、问题反思”,希望一线教师在实施探究性主题时,能带着这些思考,开展有质量、有深度的探究学习,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
问题接收
问题接收即发现问题的来源,是主题内容确立的开端,需要教师及时捕捉幼儿感兴趣的话题或幼儿行为出现的问题。但很多教师对问题的价值性、合理性、范围、复杂程度欠缺考虑。因此,在问题接收这一步中,教师需要把握以下要点:
一方面,引导幼儿主动提问、深入思考。如在“‘道’是有趣,骑乐无穷”这一交通游戏中,总会有孩子跑过来跟老师说:XX的车子撞到我的车子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引导幼儿思考、探究、解决问题。教师还要给幼儿提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例如通过问题墙、问题会、问题卡等形式,让幼儿有机会说出自己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定期对班级问题墙、问题卡记录的问题进行汇总、分析,选择符合大多数幼儿兴趣或发展需求的、操作性和探究性强的、具有多元教育价值的问题,据此开展探究性活动。
问题界定
问题界定是指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这一过程既需要教师的专业分析,也离不开YNC8lYv3ggwb5KmTBcTTv0lLzPfDBO8EfaZz2kHTWH0=孩子的积极参与。这一步骤不仅为幼儿提供了思考、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法,更是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主题活动顺利开展的核心步骤。问题界定通过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首先,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某大班教师和幼儿发现美工区常常有很多没用完的纸被丢进垃圾桶,教师则提出问题“这些纸为什么会被扔掉”,从而引发幼儿思考,让幼儿表达并分析产生这个行为的原因。最终,该班级从此问题出发设计了环保主题活动。师幼一起讨论纸张的来源和重要性,让孩子们了解到纸张是由树木制成,而树木是地球上宝贵的资源。接着,教师组织“创意纸张回收”活动。孩子们被鼓励将未用完的纸张收集起来,用于制作各种手工艺品,如纸飞机、纸船、纸花等。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再次利用这些纸张,还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其次,教师需要对幼儿所提出的原因进行分类,以便对后续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例如,在讨论幼儿在骑行游戏中时常会出现相撞现象这一问题时,孩子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两辆车都没有遵守交通规则”“车骑得太快了”“幼儿园骑行区内还在进行‘施工’游戏,路尚未修好”等。针对幼儿的反馈,老师可以将问题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小班幼儿缺乏骑行经验。二是小班幼儿以自我为中心,不观察道路情况。三是骑行区域的修缮尚未完成,“施工”点太多,导致幼儿的骑行障碍太大。此外,由于幼儿年龄小、经验少,并不能将原因都分析透彻,教师要根据自己日常观察补充问题的成因。这意味着,在探究活动中,虽然应将主动权赋予幼儿,但教师并非盲目追随幼儿的想法,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引导与辅助,这才是教师应当承担的责任。
问题拆解
问题拆解是指对问题进行细化思考。教师需要将初步的问题解决方案进行有层次的梳理,并且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制定可操作的主题活动内容和具体实施方法。
例如,在“纸张浪费”案例中,幼儿产生浪费的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缺乏节约意识;二是不会规整纸张;三是缺乏用纸规划。教师可在此基础上拆解问题,如让幼儿思考“什么方法可以高效整理纸张”,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的驱动非常重要,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开放性,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能激发幼儿的广泛思考。
又如在“‘道’是有趣,骑乐无穷”这一游戏开展的过程中,我们针对“如何完成道路整修”和“如何根据路况骑行”两大问题开展主题探究,将问题拆解为一个一个的子问题,逐一解决。在“道路整修”这一游戏环节中,幼儿在设置施工点时,往往将所有材料平铺在整条马路上,拦截了道路,导致车辆无法通行。于是,师幼共同探讨了如何设置施工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出示真实的施工照片引导幼儿观察,让幼儿了解到可以用围合的方式提示、警醒司机或行人,这样能够缩小施工范围,使施工现场更加有序。
这种做法大大提升了幼儿对当“小小施工员”的兴趣,使得游戏场地上随处都是施工点,导致幼儿游戏进行到一半时,材料就不够了。针对孩子们出现的新问题,我们一起讨论用什么材料可以把施工点围起来。幼儿们纷纷说:“可以用水瓶”“可以用空的蜡笔盒”“可以用草坪的滚筒”。于是,师幼共同寻找、收集新材料,通过实践操作,发现一些比较方便移动且数量较多的材料,如瓶子、蜡笔盒、牛奶杯等适合进行围合。
在对问题进行拆解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制定有层次的解决步骤,使行动思路有条理、有逻辑,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方式。其次,为了确保活动质量,应当制订一套具体且明确的活动内容规划。这包括明确活动的形式,是寓教于乐的游戏、集体教学活动,还是日常生活互动;是组织有竞争性的比赛,还是开展有启发性的讨论。此外,活动的开展顺序也至关重要,应当遵循幼儿先行、教师随后的原则,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教师的角色更多地转变为引导者和协助者,为幼儿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确保活动能够围绕既定主题有计划、有质量地展开。通过这样的方式,探究性活动不仅能够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还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问题反思
问题反思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有助于幼儿和教师共同审视问题是否得到了妥善解决,而且还能激发幼儿发现新问题,这对于促进幼儿的持续学习和深度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我们需要为幼儿创造反思的机会,鼓励他们表达和分享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方法、感受、结果以及新的发现。通过这样的分享,教师和幼儿可以共同评估问题解决的效果,同时也能更好地了解幼儿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旧有经验和新的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涌现出新的问题,或者发现旧的问题其实并未得到彻底解决,这些情况都表明了主题教育活动需要继续深入和拓展。因此,问题反思不仅决定了主题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深度,而且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升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其次,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这种反思不仅涉及教学方法和策略,还包括教师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过程中的挑战。例如,在完成“‘道’是有趣,骑乐无穷”这一主题教学活动后,教师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和反思。他们发现,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有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以问题为导向,基于幼儿对交通游戏的兴趣以及他们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开展集体讨论,创新游戏玩法;教师在活动中扮演了观察者、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充分尊重了幼儿的自主性,让他们在探索中学习和成长。然而,通过反思,教师也意识到了一些不足之处:有时会忽视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组织方式还需要更加多元化等。通过反思,教师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活动,同时,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更加精准地把握教学内容和方法。这种持续的反思和改进过程,对于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和教师的共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新城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