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从基础教育的特点和任务出发,加强学生的志趣发展培养,引领学生走出唯分数的误区。
营造学生志趣发展的环境。学生的志趣发展,需要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营造开放包容的成长氛围。在精神文化层面,学校鼓励师生勤学、善思、能创;在制度文化方面,制定了有利于激发师生创新动力、释放创新活力的激励机制;在行为文化方面,不断拓展学生个性化成长的时空,搭建丰富多样的展示平台,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探究欲望。坚持五育融合的发展理念,学校帮助学生将自己的理想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引导其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在心中种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的种子。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学校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并依据其个人发展潜质因材施教,把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
拓宽学生志趣发展的路径。学校深化课程改革,聚焦课堂教学,开展跨学科学习,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和特长。学校坚持“尊重选择,满足差异,多元发展”的课程理念,构建了“一核心两主线三层级五领域”的“和悦课程”体系,即以育人目标为核心,以培根和启智为主线,以基础性、拓展性和发展性为三个层级,涉及人文与社会、数学与科学、艺术与审美、实践与创新、体育与健康五大领域的课程。建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和睿课堂”,学校课堂教学立足育人目标,构建了“四有四会”的“和睿课堂”。“四有”指向教师教学方式,即有情境、有任务、有互动、有拓展;“四会”指向学生课堂表现,即会探究、会合作、会反思、会迁移,以课堂“四有”设计促进学生达成“四会”目标,对学生进行高阶思维的培养。引入智能工具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领域的影响,学校将智能工具应用于教学实践。教师运用智能工具开展学情调研分析,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其提供量身定制的学习支持和指导,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或项目式学习,学校把分科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的实践活动,在解决真实问题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将单学科学习拓展到多学科,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将课内知识学习与学生拓展活动结合,形成了一体化的教学设计。
做好学生志趣发展的保障。发展学生志趣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过程,需要贯通培养的渠道和丰富的培养资源,做好衔接促进人才培养进阶。首先,做好课内与课外的衔接。从课内课程延伸到社团课程,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其次,做好校内与校外的衔接。统筹课内外资源,为学生提供菜单式服务项目和内容,借助馆校合作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资源满足学生的选择性需求。最后,做好小学、初中、高中的学段衔接,实现贯通培养。引进资源鼓励多主体的参与,学校不断丰富人才培养的资源,鼓励多主体参与其中。一是引进专家资源。学校外聘高校教师、专业团体资深专家、辅导员以及相关人士,充实人才早期培养的中坚力量,形成智囊团。二是引进场馆资源。学校先后成为北京科学中心、首都关心下一代大讲堂基地校等。三是引进社会资源。学校充分整合专家、家长和社会力量资源,形成学生、教师、家长、专家、社区辅导员“五位一体”的创新教育力量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