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之下的育美课程创新实践

2024-11-21 00:00:00肖文惠李艳霞罗雅琦
留学 2024年22期

在当今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的概念如同一股强劲的浪潮,正深刻冲击着各个领域,幼儿园教育也不例外。北京一幼海晟实验园城市副中心园在“育美”文化的背景下,将“互联网+”与园本课程建设进行创新性融合,促进了师幼共同发展。

形成具有育美特色的园本课程

确定园所“育美文化”园本课程核心目标。育美文化是幼儿园独特的精神内核,它承载着培养幼儿审美素养和人文情怀的重要使命。在确定园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时,我们充分挖掘育美文化的内涵,将培养幼儿对美的感知、欣赏和创造能力置于核心地位。通过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深入研究,我们明确了不同年龄段幼儿审美的具体发展目标。例如,在小班阶段,核心目标主要是引导幼儿初步认识生活中的美,能够区分不同的色彩和形状;中班引导幼儿用简单的线条和图案等来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在大班,培养幼儿审美评价能力,对作品的美感进行初步分析判断。一系列清晰明确的核心目标,为园本课程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确保了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构建园所“育美文化”园本课程。在确定了核心目标后,精心构建园本课程。我们整合丰富多样的育美文化素材,包括传统民间艺术、经典文学作品、优美的音乐舞蹈等,将这些元素有机融入幼儿园课程。如在艺术活动中,引导幼儿欣赏民间剪纸作品,学习用剪纸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创意,从最初的模仿到后来能够加入自己的创意,剪出一些独特的造型;在语言活动中,讲述具有审美价值的中国经典故事,引导幼儿感受故事中的美好情感和意境,让幼儿在聆听故事的过程中感受其中的美感。

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构建线上育美文化资源平台,展示世界各地的优秀育美文化作品,幼儿可以通过平板电脑、手机等设备随时随地浏览和欣赏。如平台上有中国古代宫殿的建筑图片,幼儿可以仔细观察宫殿的建筑风格、色彩搭配细节,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教师可利用平台上的资源,为教学活动提供更加丰富的素材和案例,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引导幼儿直观地理解色彩搭配的原理。

此外,我们还建立了家园共育的网络渠道。通过班级微信群、家园共育平台等,将园本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及时传达给家长。家长可以和幼儿一起观看育美文化的视频资料,共同完成一些与美相关的亲子活动,如制作手工艺术品、进行户外写生等。在此过程中,家长和幼儿共同交流、创作,增进了亲子关系,同时也提升了幼儿的审美和动手能力。

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

教师是幼儿园教育的实施者,他们的科研意识和教育教学理念直接影响着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效果。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组织教师参加各种线上科研培训和研讨会,教师们及时了解最新的教育科研动态和成果。教师们在培训中学习到了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资源的搜索和整合,如何运用数据分析工具来评估教学效果,这些都极大地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

同时,我们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创新,将“互联网+”与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相结合。例如,教师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开展个性化教学,我们根据幼儿的不同兴趣和特长,为他们推送适合的育美文化学习内容;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生动形象的育美文化教学视频,让幼儿更加直观地感受和理解美的内涵。通过这些创新的教学方式,教师们逐渐转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幼儿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提高幼儿感受与创造美的能力

提高幼儿欣赏美、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这是幼儿园育美文化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在“互联网+”的助力下,我们通过多种方式实现这一目标。

在欣赏美方面,利用互联网资源平台,幼儿欣赏到了来自不同地区的优秀艺术作品,幼儿的审美鉴赏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在感受美方面,教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带领幼儿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奇妙,让幼儿在体验中感受美的存在。

在表达美方面,通过互联网上的绘画、音乐创作平台等工具,幼儿将自己内心的美充分表达出来。幼儿自由地选择绘画的主题和风格,用色彩和线条来描绘自己的美好想象;利用音乐制作软件,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在创造美方面,“互联网+”为幼儿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创造空间。幼儿可以参加在线的育美文化创意比赛,借鉴他人的创意和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创造能力。同时,教师利用互联网平台,将幼儿的创作作品进行展示和分享,促进幼儿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幼儿更加积极地去创造美。

“互联网+”在幼儿园育美文化下课程建设中的创新性实践研究,为幼儿园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不断完善和优化课程建设,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在育美文化的滋养下,在“互联网+”的引领下,健康快乐成长,成为全面发展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最美小公民。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互联网+’在幼儿园育美文化下课程建设中的创新性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CDDB23364)。

(作者单位:北京一幼海晟实验园城市副中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