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学分制改革赋能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

2024-11-21 00:00:00王寿斌
留学 2024年22期

国务院颁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和地位,国家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为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有待突破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发展虽然日益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职业院校毕业生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但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却始终难与毕业生出口的“通畅度”匹配。

对此,“院校端”有很多人将其归因于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有人认为用人制度对高职毕业生缺乏友好、有失公平,并与相关的薪酬制度、福利制度等配套政策没有跟上相关。然而,从“客户端”来看,用人单位往往更看重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是否与企业需求契合,人才能否胜任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岗位需求。而恰恰在这一点上,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缺乏必要的创新,缺乏质量保障的制度设计。

反思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之所以质量难有保障,一方面是由于高职生源基础相对较弱,接纳的大多是高考竞争中的中下游失利者,是同龄人中的弱势群体,因而想要在低起点上实现质的突破比较困难;另一方面是受学制所限,“2+1”的学制模式很难将低分人群快速培养成技能达人和素养精英,并成为新质生产力人才。尤其是目前高职院校实施的大多是以教为主的“喂养”模式教学,学生大多被动接受同质化、固定化、程式化的“灌输”教育,缺乏自主选择学习的机会,导致学生厌学成风、逃学难禁、混学普遍。

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机遇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提“新质生产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亲自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强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众所周知,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人才支撑,既需顶尖研发人才挂帅出征,也要有一定数量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殿后助推。高职院校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自然大有可为。从现实需求来看,高职院校在支撑经济、社会和科技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任务,是靶向培养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以助力科研创新成果顺利落地转化。

实践证明,培养新质生产力人才,必须改变在同一地点、用统一教材、以同样方式进行人才批量培养的传统教育模式,从制度层面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选择”。一般而言,在“被动学习”的模式下,学校负责提供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指定“桌餐”,老师只管照本宣科,不管学生有无兴趣、是否擅长,学生学习态度和实际效果自然不会太好;如果改用学生“主动选择”的教学模式,由学校提供品种多样、内容丰富、“荤素搭配”的“自助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专长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自主学习的内生动力、求知欲望必然得到有效激发,厌学、逃学、混学等疑难题也可迎刃而解。

从“必学”向“选学”的机制转变

实践中,如何让学生从“必学”向“选学”转变,切实培养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宽基础+活模块”人才?这是广大高职院校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普遍以能否通过既定的课程考试,保证“不挂科”作为学生合格毕业的衡量标准。而在“选学”模式之下,每个学生的所学内容都会有所不同,学习评价的方式也有与时俱进的改变。由此,基于“学分银行”的学分制改革应运而生。

从现实情况看,“学分制”在本科以上层次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比较普遍,拥有强大师资和丰富教学资源的本科院校,实行“学分制”没有任何困难和阻力,且早已形成比较成熟的运行和管理机制,而在教学资源相对薄弱的高职院校,要实行“学分制”则非常困难。因此,许多高职院校实行的“学分制”,并非“完全学分制”,而只是“局部学分制”或“名义学分制”。其显著的标志,是学生能否合格毕业只取决于是否“挂科”,而不是规定的“学分”。以笔者所在的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虽然早在十年之前就已试行“学分制”,但却一直无法动真碰硬地付诸实施。我们通过实际调查发现,有些高职院校虽然曾经获得过“学分制改革先进学校”,但一直是说与做“两张皮”。

“完全学分制”为人才培养赋能

基于“学分制”实施的现实,同时靶向高质量发展的宏伟目标,我校从2020年11月起正式推行“完全学分制”改革。三年多来,在没有成功范例借鉴的情况下,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值得分享的经验。

首先,通过资源重组,颠覆了现行的高职人才培养格局。既往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繁杂,许多课程是基于“看厨下菜”,有什么老师开什么课,老师能教什么就开什么课,最终导致学生所学非所用、学用严重脱节。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对人才培养格局进行颠覆性变革,全面重组资源,调整课程结构。为此,我们对所有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调研梳理,在保证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约35%必开课程的前提下,对占比较大的专业课程进行系统化整合,基于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对专业课程进行全面优化改造,让专业课程更重基础普及、跨界融合,同时开发相对独立而又有逻辑体系的能力模块,共同架构“宽基础+活模块”的人才培养格局。由此,压减“剩余”的课时用于开设“选修课”,打破年级、专业界限,面向全校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修完规定学分,即可顺利毕业。

其次,通过课程重构,保证“完全学分制”的落地实施。实施“完全学分制”改革,必须要有数量充足、门类齐全、有趣实用的选修课程作为后盾。我们在原有部分选修课的基础上,广泛发动教师凭借自己的“特长”和“喜好”,从无到有地“生成”了500多门选修课,内容五花八门,开课原则统一指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跨界能力、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为了切实保证课程质量,我们将所有课程上传到学校选课平台,由开课老师进行“路演”推介,接受学生的“市场化”选择,通过优胜劣汰组建课程资源库和能力模块包。与此同时,学校还与相关的教育科技公司合作,与多家慕课平台联手,集中推出了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网课资源,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在线学习,然后参加考核获取学分。通过“只考不教”的方式拓展课程资源,进一步保证了“完全学分制”的落地实施。

最后,通过柔性管理,创新了基于“完全学分制”的管理模式。传统的教学管理是学生在统一的时间地点按班上课,而“完全学分制”改革以后,学生是自由选课、上课,突破了年级和专业、院系的局限,给教学管理带来很大困难。于是,“柔性化”的教学管理成为新的研究课题,并逐渐成为创新型的教学管理模式。学校首先打破上午下午的时间概念,不再局限于每天8节课,而是从早上8点到晚上7点连续排课,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同时,适当延长食堂餐厅的开放时间,实行全天候服务,避免学生因选择上课而误餐。在教学管理和毕业认定方面,学校赋权已取得合格学分的学生,提前自主参加企业顶岗实习或专升本学习,全面提升在校学习的时间效率。

在高职院校实行“完全学分制”改革,是革故鼎新的创新之举,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制度设计,更是务实培养新质生产力人才的与时俱进的举措。具体实践中,我们在享受创新之乐的同时,也遇到了许多实施层面的困难,甚至还面临很多现实的阻碍。为此,我们专门召开“完全学分制改革深层次问题靶向研讨会”,系统总结经验,认真研究对策。通过逐项筛选,我们精准开列了12项专门课题,面向全校老师公开招标,通过“委托研究”方式综合解决“完全学分制”改革中的瓶颈难题。高职院校“完全学分制”改革,道阻且长,为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我们将一直奋进在探索创新的路上。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