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教育体系包括初级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四个阶段。其中,初级教育阶段可大致对应我国的小学,学制四至六年;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可对应我国的初中和高中,分为文理中学、实科中学、职业预校和综合中学四类;高等教育阶段教育机构主要有综合性大学及高校、应用科技大学、职业学院等。
专业的选择始于小升初
德国实行教育分流制度,即学生在接受完规定的基础教育之后会被分流到不同学校,不同资质的学生分别在不同类型的学校继续接受不同类型的教育。对学生进行分流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意愿和需要及学业成绩等,学生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
德国学生的专业选择始于小升初,完成初级教育阶段的学习后,即开始第一次分流。德国的小学被称作“基础学校”(Grundschule),学制是4至6年。学生小学毕业后,会依据自己的成绩水平选择进入不同类型的中学,这一次分流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其在初等教育阶段就读的学校类型。其中,文理中学(Gymnasium)的学生以就读高等院校为发展方向,以考取大学为目标;实科中学(Realschule)以职业教育为导向,但倾向于适应相对高等级的职业需求;职业预校(Hauptschule)的学生发展以接受职业教育为主,强调实务性与方法操作;综合中学是对上述三种方式的补充和调整,为其他学生提供了选择机会和空间。如果学生无法进入Realschule或Gymnasium,可以进入Gesamtschule读书,最终通过“平等竞争”读大学。
在实科中学、职业预校,学生完成5至6年的中级教育后进入第二次分流。大部分德国学生此时选择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或者到其他全日制职业学院学习。此时,他们开始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进行系统的理论与实践学习。在这一阶段,也有少数成绩较好且愿意继续深造的实科中学学生转入文理中学第二阶段学习。第三次分流发生在文理中学学生完成8至9年的学业后,即升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习时。“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学生和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大部分直接就业,少部分特别优秀的学生会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
在德国,多数成绩普通的学生会进入五年制职业预校,毕业后接受职业教育,成为技术工人。成绩中等的学生一般进入实科中学,六年毕业后就读专科学校,之后可以成为职业技术人员,如护士、银行职员等,也有一些学生经过文化补习进入应用科技大学。成绩优秀的学生有资格进入文理中学,在文理中学毕业后通过毕业会考获得进入大学的资格。德国选择“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比例较高,如2017年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比例为51.7%。
教育分流中的双向选择
德国依据双向选择的政策实施学生的普职VikmUsgjO9Pl5PrbJjp8iA==分流。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意愿和需要,选择自己的受教育轨道和方向,而非通过考试成绩排名进行筛选分流。国家也没有统一的针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升学选拔考试。如小学生进入中学无须进行统一考试,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向高一级学校提出申请即可,学校依据学生的小学成绩、教师鉴定、家长意见以及学生的志趣等进行分流。在“双向选择、自我流动”的分流体制中,学生可以寻找适合自己的教育模式。
为了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未来规划,2017年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颁布了《中小学职业咨询与引导建议》,强调职业咨询和辅导要以学生为本,以实践为导向,贯穿教育全程并做到多方参与,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兴趣、能力、潜力和愿望,了解相关职业的具体信息,结合自身情况独立自主地选择发展道路。其职业咨询与辅导,则是从小学开始实施,并延伸到学生的职业教育、高校学习及职业岗位全程,帮助学生从普通教育顺利过渡到职业教育或高等学校的学习生活。
大学招生的“资格入学”
在德国,高等教育招生实行“资格入学”制度,学生在经历大致12至13年的基础教育后,通过中学毕业考试获得“升入普通高等学院(校)资格证书”,就有机会进入大学学习,而不再另设入学招生考试。
学生的入学资格分为三类:一般入学资格、应用科技大学入学资格、职业学院入学资格。一般入学资格指获得中学毕业证书或具有同等学历证书者,这类学生可以申请普通高校,就读综合性大学、工业大学、艺术类大学、师范大学和应用科技大学。持有应用科技大学入学资格的学生,可以申请进入应用科技大学或部分综合大学中的特定专业。某些应用科技大学还会要求学生有相关职业实习经验或者参加过一些技能培训。职业学院的入学要求则是拥有职业教育高级毕业证书(Abitur)、普通高校入学资格(Allgemeine Hochschulreife)及公司聘用证书等,这些学生也拥有进入高等教育院校学习的资格。
德国因受其国家制度的影响,教育行政也采用“联邦制”。国家虽然依据“基本法”可对各州的教育进行宏观控制,但各州在办学结构、规模、学制以及大学招生等重大制度上均有“自治”的立法权。来自德国2014年的统计表明,44%的毕业生获得中学毕业证书,33%的毕业生获得一般大学的入学资格,17%的毕业生获得普通中学毕业证书,近6%的学生肄业。此外,还有0.1%的学生获得应用科技大学的入学资格。
高校中的专业分流创新
在德国,进入高等学校后,学生们开始专业分流。学术性高等学校、应用科技大学、职业学院的学生,如何进行专业选择?
学生在学术性高等学校的学习,通常分为基础课程阶段与专业课程阶段。大学前两年是基础知识学习阶段,第一、二学期学习公共基础课程,第三、四学期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在这两年里,学生只确定了学习的大方向但并未确定具体专业,其间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职业志向和兴趣爱好考虑专业选择。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学生将面临专业分流,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通过所学科目考试后,即可申请撰写毕业论文并参加毕业考试。
在应用科技大学,四年制高等专科学校的学习也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学习阶段和专业学习阶段,其教育过程非常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基础学习阶段,学生以学习专业基础必修课为主。学完基础课程后,学校组织一次学位预考,通过各门课程考试的学生将获得学位预证书,并能进入下一阶段学习。
职业学院的学制为2至3年,也有两个阶段的分流。学生通过两年培训毕业后可获助理工程师、助理经济师或教养员职称,并注明是职业学院的毕业生,结业者可以就业或继续学业;第三年的培养相当于工程师水平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可获得职业学院的毕业文凭,并注明学科专业,如职业学院毕业的经济师等。
总体而言,德国高校学生的专业转换制度相对灵活。首先,学校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其次,德国高校专业转换制度是申请制,任意学年都可以提出申请,但学生能否成功转换专业取决于学校、专业以及个人成绩,一般而言从冷门专业转到热门专业难度较大。再者,学院内转专业比较容易,跨学院转换专业较为困难。最后,德国大学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可以选择四年毕业,也可以选择五年甚至更久毕业。
总之,德国教育体系复杂而独特,职业定向与专业分流涵盖了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幼儿教育阶段注重玩耍和体验,没有统一的教学目标和方案。基础教育阶段分为小学和中学,其中小学为义务教育,不强调分数导向,而中学则分为职业预校、实科中学和文理中学等,分别对应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方向。高等教育阶段包括综合性大学、高等专业学院和艺术院校等,提供多样化的教育选择与职业发展路径。此外,德国教育制度还以其“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而著称,该模式结合了企业实践和职业学校理论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带薪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
德国高等教育的分流创新,旨在让不同特长的学生接受不同类型的教育,便于因材施教,对社会成员的分层流动也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博洛尼亚”进程的推进,德国高等教育积极推进与国际的接轨,在课程、学分、学制等方面进行了国际化的改革。
(作者庞海芍系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研究员,柳姝婷系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