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25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中国国际教育展于10月26日至11月2日在广州、上海、成都、北京巡展,由18个官方展团领衔,共有来自38个国家和地区的384所院校参展,展会期间共举办了57场留学专场讲座及互动活动。北京展览与中国国际教育年会主体论坛同期举行,为中外教育工作者、学生和家长呈现了一场国际教育交流盛宴。本刊记者在教育展现场与多国使馆教育参赞、教育推广署负责人等进行了深入交流,获取了最新的留学动态及世界教育发展的新样貌。
去法国,体验多元的教育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也是法国第三次作为中国国际教育展的主宾国参展,法国国家展团共有35所高校参展。来自法国高等教育署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至2024年共有近43万名国际学生在法国高等院校注册,相比上一年度增长了4.5%,其中赴法留学的中国学生人数超过27000名,增长了6%以上。
近年来,法国高等教育机构国际学生的人数不断增长,其中商学院学生人数增长最为显著,达到了11%。目前,在赴法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中,有四成学生选择了管理、金融等商科类专业。据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科学事务公使衔参赞裴国良(Nicolas Pillerel)分析,这一趋势背后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法国商学院在国际上享有极高声誉,在《金融时报》全球院校排名前百名的院校中,四分之一的院校为法国商学院。其次,法国商学院不仅为学生提供法语课程,还提供英语授课项目,使学生的选择更加多样。再次,越来越多的学生倾向于选择既有理论基础,又包括多种实际操作内容的课程,基于此,法国的院校为学生打造了更具创新思维和领导力培养的学习环境。
法国拥有高度多元化的教育体系,不仅有公立大学,还有以实践和就业为导向的工程师院校和专业院校。工程师学院的课程融合了理论与实践,倡导产学结合。专业院校为学生提供设计、信息技术、烹饪、艺术、酒店管理等领域的专业培训,并通过实习、校企合作项目等,帮助学生为未来的职业选择做好准备。同时,法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允许学生选择多种专业方向,并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来确定学习计划,这种灵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全面且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教育。
数字革命正深刻影响教育变革。在本次中国国际教育展上,各国带来了最新的教育技术。为适应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法国高等教育机构进行了多项教育改革。在今年中国领导人访法期间,中法两国在《中法联合声明》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在人工智能方面进一步达成共识,加强了中法在推动伦理包容及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合作。法国高等教育院校以此为基础,调整了教育方向,增设了人工智能相关课程。法国大学重视跨学科教育,将人工智能融入管理、医学、工程、艺术等不同领域。法国还开展了人工智能领域的教师培训项目,创办了在线资源系统及创新中心,以培养能够应对全球人工智能挑战的人才。
到新西兰,找准定位实现学有所获
新西兰以卓越的教育质量和独特的素质教育理念闻名。其教育体系为学生接受高质量教育提供了无可比拟的优势。最新数据显示,在英语国家中,新西兰学生的未来适应能力名列前茅。
此次教育展,新西兰教育国际推广局携手12所新西兰顶尖院校参展,包括新西兰全部八所公立大学、国立新西兰理工学院、多所顶尖私立院校以及中小学。中国留学生在新西兰国际学生中占比最大,2023年有23000名中国学生就读于新西兰,占新西兰国际学生总数的35%,较2022年增加了19%,其中超过60%的学生就读于大学。
新西兰安全、包容的人文环境,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之外享受到良好的生活保障,新西兰灵活的教育体系也为留学生提供了多样的学习模式选择。随着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变化,中国留学生的专业选择也在不断变化。2019年,有近九千名中国留学生在新西兰学习商科,商科依旧是留学生的热选专业。从整体来看,留学生对于专业的选择变得更加广泛,如科技、信息技术、计算机、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等,都是中国留学生选择较多的专业。此外,人文社会学科这些难以被人工智能取代的专业,近年来申请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如今,出国游学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备受青睐,成为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提升孩2gyLpwCIQW6FumL03Wk9hhmQhxXt/+vprGYAC5tz0E4=子语言能力、交流能力的便捷通道,也是出国留学的一场“预备役”。短期游学是新西兰的优势教育项目。在本次中国国际教育年会上,新西兰结合其游学项目举办了“新西兰游学:深度体验素质教育与成才路径的融合”论坛。新西兰独特的自然景观使其成为全球旅游胜地,游学之旅更是成为学子们“行走的地理课堂”。通过游学,学生不仅能深度体验优质教育,获得沉浸式的语言和文化感受,还能在美丽的自然景观中深入探索,收获难得的人生体验。
据新西兰驻华大使馆教育参赞兼新西兰教育国际推广局大中华区主任张典介绍,新西兰的许多游学项目举办时间恰好与中国的暑期重合,因此,不少中国家长会带着孩子到新西兰体验游学,了解新西兰真实的自然与教育。在游学项目的开展模式上,新西兰不仅有室内学习项目,还非常重视户外运动和体育项目,让孩子在“玩”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此外,与目前市场上游学项目相比,新西兰的优势在于采取插班学习模式。目前的大部分游学项目是以夏令营的形式开展,将孩子集中在一个学校里,与当地环境的接触有限。新西兰则是把学生放在不同的班级中,每班两至三名中国学生,还会为每个学生配一个当地的小伙伴,大家一同玩耍。因此,中国学生融入当地教育环境的速度会非常快,这能有效培养两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世界公民意识,也体现出新西兰教育的多元融合。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新西兰教育国际推广局局长阿曼达·曼路(Amanda Malu)表示,中国与新西兰在教育领域的双边关系已发展到一个非常良好的阶段。两国间的高校访问活动频繁且成果显著,双方在学术研究、教师培训、学生交流等多个层面建立了广泛的合作机制,极大地推动了中新教育合作的深入开展。作为明年中国国际教育年会的主宾国,新西兰将抓住机遇,让更多优秀的新西兰院校来到中国,与更多中国的优秀院校开展深度合作,同时也为中国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
中英合作,共育高素质人才
本次展会,30多所英国高校及中学前来参展。来自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的信息表明,中国目前是英国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之一。截至2024年6月底,过去一年英国签证与移民局(ukvi)向中国公民签发了107000份学生签证,占国际学生签证总数的25%。2022至2023学年,共有154260名中国学生在英国就读。在日前发布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中,3所英国高校排名世界前五,世界排名前100的学校中有15所英国大学。
在学生申请的热门专业及变化趋势方面,英国最受学生欢迎的学科门类还是商科。据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中国区教育主任胡雪彬介绍,2023年有34%的中国留学生选择了商业与管理类专业。这一数据相比2015年与2016年,有12%的下滑,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学生更多元化的专业选择。比如,艺术设计、表演、创意产业、媒体、计算机、教育学等专业的申请人数在不断上升。
英国是中国的第二大中外合作办学伙伴,拥有260多个本科或以上学历的中英合作办学项目。其中,有两家独立法人资质的合作办学机构(宁波诺丁汉大学和西交利物浦大学),45家非独立法人的合作办学机构,还有210多个合作办学项目。截至今年,已有81000名学生在中国国内就读中英合作办学项目,在不出国的情况下,享受来自中英双方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取得双方大学的学历学位证书。
中英合作办学项目共享两国名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及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引进英国名校课程、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全球前沿理论和技能的同时,接触多元的教育环境,提升未来竞争力。在课程设计上,中英合作项目结合两国的教育标准和专业需求,设立了双语教学环境,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学术专业知识,还能提升语言沟通能力。
随着中英合作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课程专业设置的不断拓宽,学生能够以高性价比的方式在中国学习英国名校的大学课程,同时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学术研究和行业实践活动,了解行业动态和市场需求,为毕业后进入职场做好充分准备。高等教育的“在地国际化”,也成为顺应当下时代发展和雇主需求的新趋势。
爱尔兰:高性价比的留学之国
爱尔兰教育推广署今年携7所爱尔兰院校参加了本次中国国际教育展。截至2024年8月,爱尔兰留学签证出签量为3066份,过签率高达95%。随着留学生数量的增加,爱尔兰将在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爱尔兰的高等教育体系具有极大的包容性,高校种类广泛。本次参加中国国际教育展的爱尔兰院校除综合性大学外,还有多所广受关注的理工学院和独立学院。与传统综合类大学相比,这些院校的课程设置多以实践内容为主,秉持着直通就业市场的教育理念,课程更新紧跟行业发展步伐,教职工更多担任的是指导者角色,他们从行业中来,引领学生成为行业所需人才。该类院校要求学生50%以上的时间在研究基地或实习岗位参与实践,以确保学生具有当今职场所需的就业能力。此外,爱尔兰作为高性价比的留学国家,留学费用比其他欧洲国家低30%-40%。通常,在首都都柏林地区一年总体的留学费用在25万至30万元人民币左右,其他城市费用会更低。
如今,就业日益成为留学生关注的焦点。爱尔兰的高就业率成为吸引中国留学生的重要因素。根据爱尔兰高等教育局(HEA)的最新就业数据统计,爱尔兰高校毕业生中,有83%的学生能在毕业后9个月内找到工作,另有10.9%的学生选择深造。爱尔兰综合失业率仅为4.4%,已接近全民就业水准。目前,有72%的爱尔兰高校毕业生可以拿到30000欧元及以上的起薪,其中,商科、教育类、ICT类、工程类、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可以获得较高薪资。爱尔兰的三大支柱产业是科技、金融和生命科学,目前有1700家相关领域世界领先企业在爱尔兰设立了总部。近年来,苹果、史赛克、华为等跨国企业均在爱尔兰扩大投资,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持续增加。
意大利:以艺术促进教育发展
高等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一直是中意两国双边交流的“亮点”之一。在今年7月底意大利总理梅洛尼访华期间,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意大利共和国外交与国际合作部关于开展教育合作的执行计划(2024—2027年)》,强调加强中意两国在教育方面的合作。
近20年来,中意双边高等教育交流成绩斐然,两国高校间达成了多项合作协议。2023年赴意大利攻读各种学位的中国学生人数达到6000人。两国院校在学生学者交换、双学位课程、中外合作办学、博士生培养、院校合作科研等方面,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
中意两国在高等教育资源方面互补性较强。意大利大学在艺术设计、文化遗产与文物保护、声乐与美声唱法等领域优势独特,两国高等教育合作方面的潜力仍然值得深挖。在本次中国国际教育展会上,意大利的艺术类院校独树一帜,如欧洲设计学院和米兰新美术学院,这些院校提供全面的艺术设计教育,涵盖工业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传播设计等多个领域,吸引了大量准备赴意留学学生的关注。
意大利作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拥有深厚的艺术和文化底蕴,这种传统为意大利的艺术类专业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和丰富的灵感来源,意大利的艺术类专业也因此在全球享有极高声誉。艺术院校是意大利高等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高等艺术教育网络。
意大利的艺术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参与实践项目,提升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其院校与企业合作紧密,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意大利中北部地区拥有众多典型的“意大利制造”产业集群,如服装、时尚、家具与家居产业、珠宝、乐器等。这些产业集群为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和丰富的实践机会。随着全球化和商业化进程的加速,市场对个性化、创新性设计的需求日益增长,意大利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在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室内设计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就业前景。
据意大利教育中心中国区主任邢建军介绍,意大利教育中心本次不仅代表意大利的99所公立综合性大学参展,同时还代表100多所艺术院校参展,其中有20多所公立美术学院、70多所公立音乐学院,还有舞蹈学院以及戏剧学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申请意大利艺术类专业留学。艺术类专业人才在中国的缺口较大,比如声乐,意大利是歌剧的发源地,声乐专业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20年至2024年,申请去意大利就读声乐专业的中国学生有2000多人。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意大利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也在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的路径。通过将现代科技技术与艺术设计有机结合,意大利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正在拓展新的应用领域和市场空间。
瑞士:深化职教合作满足人才之需
双轨制教育是瑞士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基石,有70%的瑞士青少年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以学徒身份进入企业半工半读。瑞士企业和行业协会深度参与学徒人才的培养,众多在华瑞士企业也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培训,参与校企合作。
据瑞士驻华大使馆科技与教育参赞何辉(Philippe Roesle)介绍,瑞士的职业教育体系有四个主要特点:一是与劳动力市场密切结合。职业教育与行业密切合作,确保培训计划符合市场需求,其学徒人才数量也与市场需求紧密挂钩。二是构建了具有较强融通性和互补性的教育系统。瑞士的教育体系尊重学生兴趣,并给予学生较低的试错成本,学生可以在职业教育与学术研究间自由选择、转换。三是政、企、校联合培养职业教育人才,共同出资并共同承担责任。政府为建构职业教育体系提供政策支持,教育机构与主要行业参与者之间建立长期战略合作gDr5kAQh7Uk7pTloh2Xh3nB4lU4XnOIiX7NJiCYbISA=伙伴关系,实施合作教学模式。四是瑞士职业教育具有创新发展驱动力,特别是在数字与技术方面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量创新型人才,为瑞士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本次中国国际教育年会上,瑞士大使馆开办了“中瑞职业教育与产教融合研讨会”,聚集瑞士企业、商会、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从政、企、校三重视角与中国合作伙伴探讨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讨论瑞士职业教育落地中国的合作机遇与挑战,并发布了《2024中瑞职业教育白皮书》。
通过与瑞士在华多家著名公司的代表进行深入访谈,白皮书指出了现代企业对职工软技能和硬技能的需求,软技能包括职工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技巧、解决问题能力、适应能力和领导能力;硬技能则包括职工的技术知识、数字化技能、专业行业技能以及维修和维护技能等。为缩小课堂学习与职业准备之间的差距,促进技能培训的开展,该白皮书从设立实习和学徒制岗位、提高数字素养、制定综合培训计划、加强产学合作等方面,为教育机构、公司和政策制定者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在本次研讨会上,多家瑞士在华企业分享了中瑞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优秀实践案例。许多瑞士企业均在中国提供技能培训,通过为学校提供设备、制定联合培训计划、建立实习和学徒制度等方式,促进了企业与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同时,瑞士在华企业还会根据中国本土情况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开展“有中国特色的瑞士职业教育”,创建在地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帮助学生获得在职场中茁壮成长的必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