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海外形象构建的问题与路径

2024-11-21 00:00:00韩福乐周延涛
新闻爱好者 2024年11期

【摘要】河南正以积极有为的行动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部署,河南海外形象构建已逐渐成为影响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河南海外形象现状的调研,针对河南海外形象构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围绕构建河南海外形象体系的方法和路径,从而加快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树立良好海外形象,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关键词】河南;海外形象;问题和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1]。现阶段,河南正在以积极有为的行动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了达到这个战略目标,河南就要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水平,更好地参与国内外分工合作,积极融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图大业。因此,重视河南国际传播能力、河南海外形象的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树立河南良好海外形象,营造良好外部舆论环境,将成为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

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大多数学者都是在中国海外形象、中国企业海外形象等层面上进行研究,而对具体某个省份海外形象的研究相对较少。现有的研究多是从河南文化、经济等某一个角度来探讨河南海外传播情况,没有提出提升河南海外形象全面的、可操作性强的建议。本研究从河南文化、经济、美食、企业等海外形象现状进行多角度研究和分析,力求找到全方位构建、提升河南海外形象的有效路径。

本文以马来西亚公民、马来西亚主流报刊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文献法等进行研究。课题组随机发放谷歌电子问卷30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00份,问卷有效率96.7%;搜索马来西亚主流媒体,英文的The Star(《星报》)、The Malay Mail(《马来邮报》)、The Borneo Post(《婆罗洲邮报》)、Utusan(《马来前锋报》),华文的《星洲日报》《中国报》《东方日报》《诗华日报》等有关河南元素的报道。两位笔者多年来在河南省从事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并有多年在马来西亚工作的经验,针对马来西亚公民对河南形象的了解、主流媒体对涉及河南的报道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获取了第一手真实资料。

二、河南海外形象现状及问题

(一)河南海外形象现状

1.问卷调查结果

马来西亚全国人口约3200万,其中华裔占比21%左右,中华文化在马来西亚社会中也有深深的烙印。为了使本研究更具代表性,课题组在获取的2900份有效样本中,接受外部事物意愿相对较强烈的18岁至45岁年龄阶段受访者占55.2%;此外,有中华文化背景的华裔受访者占54.6%,这为研究他们对河南形象的了解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通过调查,在受访者中,知道中国河南省的占82.8%,能进一步说出河南省地理位置的占41.4%,曾经看过关于介绍河南省的文章或者视频的占48.6%,愿意来河南旅游的占89.7%,这表明大多数马来西亚人对河南省非常陌生,但是非常愿意进一步了解。

绝大部分受访者不知道河南代表性的文化和美食符号。知道豫剧的占37.9%;知道人工天河——红旗渠的只有10.3%;100%的受访者不知道愚公移山发生地王屋山在河南;62.1%的受访者不知道信阳毛尖茶叶、双汇火腿肠、思念水饺是河南企业产品;65.5%的受访者不知道河南省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62.1%的受访者不知道郑州是中国的国家中心城市;65.5%的受访者不知道河南省有超过1亿人口。

绝大多数受访者不知道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认为河南经济快速发展的占34.5%,认为河南经济发达的占31%,认为河南经济发展缓慢的占27.6%。大部分受访者不了解河南的形象和河南人的性格特征。37.6%的受访者认为河南人能吃苦,35.5%的受访者不知道河南省的形象,27.6%的受访者认为河南人爱交朋友,21.7%的受访者认为河南人勤劳朴实,18.6%的受访者认为河南人性格直爽。

2.电子文献查阅结果

本研究选取“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洛阳龙门石窟、烩面等三类24个河南相关的代表词汇作为目标检索词,在选取的马来西亚华文、英文8家主流媒体中搜索2019年至2022年的报道,分析河南省海外形象现状。在根据条件搜索后,共计搜索到116篇报道文章。在整体报道量特别低的情况下,英文报道21篇,占18.1%,报道的主要受众是华裔群体;负面报道12篇,占10.3%,不能够真实反映河南的形象。

(1)“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洛阳龙门石窟等名胜古迹类报道共49篇。关于少林寺的报道就占了55.1%,其他报道较少;所有报道中负面报道比例偏高,共9篇,占22.5%。2019年至2021年,相关的报道分别为9篇、24篇、16篇,英文报刊的报道共计7篇,报道量处于较低水平。

(2)红旗渠、王屋山、老子、张仲景、甲骨文、豫剧等文化类报道共57篇。关于文化的都是正面报道,而且报道相对集中在较为出名的太极拳、甲骨文,分别有39篇、12篇。2019年至2022年,相关文化类的报道分别为29篇、14篇、14篇,英文报刊的报道共计10篇,报道量也不多。

(3)黄河大鲤鱼、烩面、胡辣汤等河南美食类报道基本没有,且容易出现负面新闻。黄河大鲤鱼在2021年出现过1篇华文正面报道;信阳毛尖茶叶、双汇火腿肠、思念水饺等知名企业类产品,只有2021年出现3篇负面的报道,其中1篇是英文报道;粮食主产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等经济发展类,只有郑州航空港出现过6篇,华文、英文报道各3篇,2020年、2021年各3篇。

3.河南海外形象现状反映出的问题

第一,河南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亟待加强、河南海外形象的传播力度不够、参与主体不多,还未建立起系统性的形象传播网络体系,对外传播未形成强大合力。第二,河南省优势资源的塑造力不够,缺乏有效的整合,没有深入挖掘、整合塑造易于海外传播的河南形象。第三,河南代表性大型企业对海外传播、海外品牌形象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企业“软实力”和“硬实力”不匹配。第四,河南海外形象现状凸显出河南省国际化人才的不足,尤其是缺乏既了解河南又熟悉海外传播的专业人才。

三、构建河南海外形象的路径

(1)建立河南海外形象传播机制。宣传、外事、教育、文化等多部门打好“组合拳”,形成政府、企业、高校、社会组织及个人在内的多层次、全方位、上下联动的机制。要克服海外传播能力不足的问题,其关键是通过框架创设、转化、传播和巩固的专业顶层设计,辅以外译的桥梁,整合资源形成强大合力[2];在正面引导的同时,也要直面问题和挑战,既要建设好“老家河南”,也要有机衔接“出彩河南”,还要努力向世界介绍“文化河南”“美丽河南”的良好形象,让河南高质量地走向世界。

(2)构建河南海外形象内容体系。政府有关部门牵头着力构建由厚重文化底蕴、出彩中原新成绩与勤劳奋进精神图谱组成的河南海外形象体系。第一,河南有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炎黄文化等厚重的文化底蕴,农耕文化、汉字和武术文化等中原文化内容丰富,道家、儒家、墨家等都曾在这片土地上争奇斗艳,我们要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并通过海外传播展示河南形象。[3]此外,在海外形象传播中还要充分展示以龙门石窟、殷墟、“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等世界文化遗产为代表的名胜古迹,体现河南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源性、传承性和厚重性。第二,河南海外形象传播要聚焦河南当代成就,展示河南推进“四个着力”、打好“四张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新作为;展示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朝着“买全球卖全球”目标迈进的非凡成绩;展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扎实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努力让河南成为开放包容、活力迸发的沃土。第三,面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宗教复杂等问题,河南海外形象传播中也要创新方式展示河南的精神文化,其中包括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

(3)充分利用融媒体,讲好河南故事。一是重视海外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与之保持良好沟通合作。传统媒体目前仍然是世界范围内有影响力的媒介,在诉诸情感、建构认同感方面能够潜移默化影响公众态度。在海外传统媒体上,保持稳定的新闻报道量,并投放一定数量的宣传广告是海外形象传播的基础保证。二是借力新兴媒体,用好各类传播平台。[4]新兴媒体不仅能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满足多样化的需求,还具有与受众之间对等交流的优势。要注重运用长视频与短视频结合、社交平台与广播电视平台结合、话题引领和网络评论结合,提升运用新媒体传播河南形象的能力,不断丰富传播的内容、速度,拓展传播的渠道和范围,把新时代河南形象传播好、宣传好。三是把握海外受众需求,巧用流行网络语言、网络表现形式。要善于与当地文化结合,与海外受众的习惯相结合,让海外受众乐意听、听得懂。将河南故事转化为简单明了的动画、视频等形式,把河南声音转化为易于接受的流行网络语言,才能起到促进形象传播的作用。

(4)大力推动对外人文交流。首先,借助海外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中心等文化交流平台“走出去”,开展“国际少林武术节”“戛纳电影节·中原之夜”“梨园春巡演”“河南博物院文物外展”等各类大型国际文化活动,让河南优秀文化更多地走上国际舞台。充分利用河南省委外事办公室打造的“翻译河南”工程平台[5],加强河南文化、学术作品的对外翻译工作,推出“少林武术文化”“太极文化”“黄河生态文明”“甲骨文”等一批高水平的对外传播精品书籍,努力打造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外向型文化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善于调动各方力量、合理运用各种资源,有效提升河南海外形象。其次,抓住“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嫘祖故里拜祖大典”等中原寻亲拜祖活动,“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各类国际会议,“郑开国际马拉松比赛”“WTA郑州国际女子网球赛”等国际赛事“请进来”,展示河南内陆开放高地的建设成果。同时,要引导树立人人都是河南形象的展示者,处处都是河南形象的呈现地,用发展树立形象,以形象促进发展。再次,发挥中欧班列(郑州)、郑州航空港等平台优势“结对子”,进一步扩大河南省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相关友好省州、城市的数量;利用好已经缔结的友好省州、城市、院校等交流平台,进一步加强河南与世界各地的经贸、教育、人文交流合作,密切旅游和人员往来,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加大河南海外形象的传播力度。

(5)提升河南企业国际竞争力和海外形象。一方面,河南需要持续营造法治化、国际化、市场化和便利化的贸易环境,努力为跨国公司投资、外国优质货物进入河南提供周到的服务,为河南本土企业练就在国际竞争中发展壮大的本领,培育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企业。另一方面,在规模和效益等方面已处于世界领先且具有代表性的河南企业,如食品加工、乘用客车、工程建设等龙头企业,要进一步强化“一带一路”的建设理念,将提升海外社会影响力和优化海外形象建设作为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核心要义来对待,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软实力,打造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将当地利益和企业利益统筹考虑,不断提升海外形象。

(6)鼓励河南地方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高校肩负着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职能。近年来,河南省高校国际交流蓬勃发展,留学生培养、中外合作办学、国际科研合作等都展示了新时代河南形象。下一步,教育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等指导文件,探索新时代河南高校对外开放发展的新方案,以“提质增效”建设为核,打造全球著名的高水平教育机构,建立成熟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切实加强全球化课程建设,打造高水平的国际研究中心、国际联合实验室或高科技研发基地,打响“留学河南”品牌,支持国际中文教育发展,充分发挥河南高校在推进文化交流、价值传播中的作用。

(7)加大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河南,讲好“河南故事”,提升河南海外形象,离不开国际化人才。高校相关专业的教科研人员应积极作为,为国际化人才培养和河南海外形象传播提供智力支撑。政府可以通过资金、就业等政策支持,鼓励高校加大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加强相关专业建设,适度扩大国际化传播人才的培养规模,培养具有内在文化素质与全球视野,具备以英语为代表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具有新媒体设备使用与驾驭能力,能够构建全媒体报道的“全媒体”型国际化人才。

(8)调动海外河南友人的积极性。据统计,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河南籍的海外华侨华人。中原大地上保留着的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和传承的基因谱系,中原文化的根脉对他们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因此,河南籍海外华侨华人、在海外生活的河南人,以及与河南有渊源的海外友人等群体,越来越成为河南与世界进行沟通的重要“桥梁”。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华文媒体、华人社团等各种途径,进一步推动与河南的经贸、文化联系。当下,通过统战、外事等部门加大海外河南友人与省内各种形式的互动,将会极大地推动海外媒体对河南省的积极宣传,有力地提升河南海外形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N].人民日报,2021-06-02(01).

[2]李富根,李东.讲好中国地方故事 拓宽国际传播路径[J].对外传播,2019(2):39-41.

[3]曹旺儒.中原文化海外传播:问题与对策[J].新闻知识,2018(6):8-10.

[4]朱福林.当前中国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面临的重大挑战与战略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21,41(4):71.

[5]杨玮斌.加快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升我省海外形象[J].协商论坛,2020(2):62.

作者简介:韩福乐,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副教授(郑州 450046);周延涛,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讲师(郑州 450046)。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