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赋能传统戏曲的融合传播研究

2024-11-21 00:00:00魏洁
新闻爱好者 2024年11期

【摘要】戏曲作为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应与时俱进,创新表现形式,开拓融合传播的新局面。在新媒体时代,多元化的媒介形态对传统戏曲的创新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从新媒体时代媒介融合对传统戏曲传播的意义入手,探讨利用数字化手段、创新传播形态内容、进行破圈跨界、构建多元化传播平台体系等方式来实现戏曲的融合创新传播。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戏曲;融合传播

传统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顽强生命力。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的演出和传播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受众的需求,传统戏曲想要继续焕发旺盛的生命力就要不断进行创新探索。新媒体时代,多元化的融合传播方式为戏曲艺术的传播带来了更多机遇和挑战。传统戏曲在保持其原有艺术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新媒体的赋能增效,可以充分挖掘其新的时代价值、扩大受众群体、形成立体多元的传播新格局。

一、媒介融合赋能传统戏曲发展的意义

新媒体时代,媒介融合是大势所趋,给传统戏曲寻求创新传播发展带来机遇。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入促进了传统戏曲文化艺术的传播与发展。在国潮国风的带动下,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高涨,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形式拥有大量受众群体。新媒体时代,传统戏曲艺术形式要创新性地传承与发展,通过多种传播方式来进一步推动戏曲艺术的保护、继承及弘扬。传统戏曲要想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探索创新传播发展的途径,就要利用新媒体技术,整合优秀戏曲资源,挖掘其时代价值,通过跨界融合传播的方式实现传统戏曲艺术价值的最大化。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元媒介进行融合,戏曲的创作和传播开启了“互联网+”的新模式。传统戏曲从单一的舞台表演演变成为多平台、多元化、全方位的立体传播方式,创作和传播主体也发生了变化,受众的参与程度获得极大提升。

美国学者亨利·詹金斯在《文本盗猎者:电视迷和参与式文化》一书中提出了“参与式文化”的概念,他认为参与式文化所反映的就是媒介消费者的角色变化,他们不再是被动的受众,而是和媒介生产者一样,都是正在浮现的融合文化的参与者。新媒介的出现不过是让受众的积极性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彰显,使得媒介生产者再也无法对其视而不见[1]。参与式文化的概念使得媒介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受众的互动参与现象进入媒介和大众的视野。戏曲观众既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自己创作的戏曲作品,也可以参与到专业性平台的评论区中,还可以自发地建立起微信交流群,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粉丝效应。传受双方的身份界限不再明晰,极大满足了受众的表达和传播诉求,形成传播圈层,使得戏曲表演从单向表达演变为参与式的互联网狂欢。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戏曲原有单一和封闭的传播方式得到改变,让观众不仅能够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通过新媒体平台获得多样化的信息资源。增强了受众对传统艺术形式的接受和热爱,提升了受众的文化认同感,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戏曲艺术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反映着国人的民族智慧和民族情感。新媒体时代,戏曲文化艺术的融合传播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多元化的传播平台和手段可以更好地传承传统戏曲艺术,丰富戏曲表现形式,推动戏曲院团建设和品牌推广运营工作,助力传统戏曲现代化创新发展。新媒体打破了传统戏曲艺术的演出边界,拓宽了戏曲艺术语境,为戏曲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观众群体对戏曲的艺术欣赏水平和互动传播能力,推动了戏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传播。

二、传统戏曲融合传播的创新实践路径

(一)数字化赋能,新媒体技术打造视听盛宴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提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拓展。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戏曲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点。在舞台戏曲艺术领域,多媒体从最初作为资料展示的一种媒介发展成为舞台艺术表现形式的有效补充。[2]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将戏曲创作中的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为受众打造一场视听盛宴。观众能够更好地融入传统戏曲中,由原先的被动观赏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可以多角度近距离地感受戏曲舞台艺术之美,获得融入式和沉浸式的体验,感受传统戏曲舞台艺术焕发出的新时代活力。

新媒体技术使戏曲舞台可以超越时空限制,结合音效、光影、虚拟的视觉影像创造出能够无限延伸的表演空间。现在戏曲舞台美术中应用的新媒体技术越来越多,丰富了戏曲舞台表现形式,增加了舞台美感。[3]新媒体技术如XR(扩展现实)等的应用,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戏曲体验。戴上XR眼镜,观众可以进入虚拟的戏曲场景,与角色进行互动,获得犹如身临其境的感官震撼与审美享受。例如京剧《春日宴》结合VR技术进行录制,拍摄突破固定的单一角度,在舞台中央架设VR摄像机,重构了戏曲表演舞台。不仅录制演员表演和舞台场景,而且让乐队也进入扇形拍摄范围。观众可以在180度的范围内自由切换观看视角,与构造的虚拟戏曲世界融为一体,获得与演员“零距离”接触的沉浸式体验。又如4K全景声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以4K技术手段活化戏曲艺术,融合了不同形态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出一部充满独具东方韵味的戏曲电影。超高清分辨率让氤氲的江南水乡,简约的水墨画风,精美的服化道成功再现在大屏幕上,使得写实影像与写意美学共融共生,让观众沉浸在戏曲电影营造的“真实的幻觉”中。

新媒体技术不仅对舞台空间进行时空的延展,也对戏曲的表演形式和传播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由浙江古集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发行的《戏古潮新》系列戏曲数字艺术藏品,让受众体验了一番元宇宙里看大戏的乐趣。《戏古潮新》系列数字艺术藏品以“潮品+戏曲”为主线,进行元宇宙与传统戏曲的跨界融合。元宇宙别具风格的赛博空间场景增添了神秘的科幻色彩,为观众带来极具立体感、穿越感、沉浸式的视听震撼。山东卫视推出的《戏宇宙》节目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演绎了一场富有创意的戏曲表演。节目组从沉浸式舞美设计、流行元素混搭戏曲等方面入手,让观众领略到现代科技赋能的戏曲艺术。特殊的舞美场景设计为观众打造了一场沉浸式的视听盛宴,用影视化的形式讲述戏曲背后的故事,在视觉文化流行的当下更能吸引当代年轻人的关注。在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奇妙游”中,戏曲元素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七夕奇妙游》融入了昆曲《牡丹亭·游园》、越剧《梁祝·十八相送》、豫剧《白蛇传·断桥相会》等,这些经典戏曲唱段通过现代化的演绎手法,让年轻观众更加了解和喜爱戏曲。节目在保留传统戏曲精髓的同时,融入了现代舞美、灯光、音效元素,使戏曲表演更具现代感和观赏性。在戏曲与新媒体的碰撞中,传统文化展现了独特的魅力和创新力。

(二)创新节目形态和内容,实现跨界融合

新媒体时代,戏曲文化类节目新的破圈密码在于守正创新,发掘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元素,以青春的表达方式赋予传统戏曲生机和活力,实现传统戏曲从小众走向大众、从大屏到小屏的传播效果。传统戏曲在保持自身历史文化底蕴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打破固有圈层的限制,积极寻求合作,在思考新的传播方式的同时探索传统戏曲文化和其他文艺形式结合的新形态。在新媒体语境下,戏曲与各种艺术形式、媒介样态、生活方式相结合,形成了“戏曲+”的新风格。例如,“戏曲+剧场”“戏曲+流行音乐”“戏曲+综艺”等,这些融合方式使得戏曲艺术更加多元和丰富。

传统戏曲的受众具有一定的圈层性,传统戏曲要扩大受众面,就要打破固有的壁垒,唤起不同圈层受众的兴趣。因此,戏曲传播的年轻化是必由之路。电影《满江红》中的豫剧配乐爆火,网络上关于豫剧选段和幕后演员的搜索内容显著增加,被制作成短视频破圈传播。豫剧经典唱段通过电影和短视频走进大众视野,不仅证明了戏曲艺术的丰厚底蕴和强大生命力,更说明在当代将传统戏曲进行创新融合传播的重要价值。戏曲节目《叮咯咙咚呛》邀请网络戏曲红人王珮瑜作为嘉宾,利用其互联网的流量和影响力,再一次让传统戏曲走进大众的视野,引发了传统戏曲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新一轮高潮。《王者荣耀》和京剧、昆曲、川剧等戏曲形式相结合,以传统的戏曲元素让玩家在游戏过程中感受中国戏曲之美。

无论是跨界混搭还是新创戏码,越来越多的创新做法让传统戏曲“破圈”,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走进戏院。5名“00后”京剧表演专业女生组成的“上戏416女团”凭借一曲《赤伶》火遍全网,她们将京剧唱腔融入现代音乐,通过短视频普及京剧手势、化妆、唱腔等知识,广受年轻人喜爱,相关视频点赞量达到千万量级。越剧名家茅威涛在2022年央视元宵晚会上与首位虚拟越剧演员“上官婉儿”同台献艺。戏曲名家频频“跨界”,让传统戏曲为更多年轻人所熟知。

传统戏曲在形式和内容方面紧跟时代脉搏,形成破圈传播的态势,实现从传统到现代再到二次元的更迭,使戏曲这一古老传统的艺术形式焕发新的时代魅力。频繁破圈的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充分结合戏曲元素,《端午奇妙游》的《定军山》、《中秋奇妙游》的《戏韵》等展现出不同剧种的戏曲之美,《元宵奇妙游》采用戏曲+摇滚的形式,再现戏曲表演中的硬核技艺,让受众看到戏曲演员苦练内功的场景。节目挖掘优秀传统戏曲的IP,在传播时对经典剧目进行重新包装,使之适应新时代青年的审美需求,以培育更多的戏曲年轻受众。

(三)丰富传播形式,形成多元化立体传播格局

新媒体时代,利用融合媒体平台优化传统戏曲的传播,需要建立专业的“融合媒体矩阵”实现多元化的传播效果。融合媒体矩阵能够对触达目标受众的各种媒体平台进行优化组合,集合多种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实现最大的传播效果。当前,抖音和B站等新媒体已经成为知识、艺术和文化的重要传播平台,这些新媒体平台凭借强大的包容性和转化能力,成为戏曲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场所。传统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打破固有思维,主动调整创作思路,积极创新传播方式,在新媒体助力下,进一步实现传统戏曲的融合传播和创新性发展,以勃勃生机持续传播新时代的精髓和中国文化的力量。[4]例如可以积极开发推广移动端APP。戏曲类APP囊括了众多主流及小众剧种的海量戏曲视频资源,还有戏曲伴奏、院团及行业资讯等内容,是集看戏、听戏、唱戏于一体的专业性戏曲资源库。还可以在应用中开设戏号功能,邀请众多知名艺术家、院团、青年戏曲演员入驻,形成受众交流互通的专业发声平台。

借助短视频红利,开展直播活动,对于戏曲的传播和传承也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当下,直播和短视频为戏曲艺术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通过戏曲直播的连麦、互动、展示等形式,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成为戏迷。而戏曲短视频的便捷、新颖也让人们随时随地领略戏曲的精彩瞬间与艺术魅力。

针对新媒体平台的传播特点,戏曲节目在制作初期就需要确定小屏和大屏有机结合的媒体融合制作思路。传统戏曲演出时间相对较长,当今快节奏的生活背景下,受众难以体会戏曲艺术缓慢悠长的古典韵味。传统的戏剧行业也要加强对产业模式的调整与优化。将戏曲表演的精华片段进行加工,生产“短、平、快”的短视频,创新性地改编折子戏在新媒体平台传播,能够有效改变传统戏曲传播的劣势,使受众在短短的3—5分钟之内,不仅能借助各种新媒体平台了解传统戏曲,领略戏曲艺术魅力,还能够通过分享转发,进一步扩大戏曲的传播范围,增强传播效果。

在戏曲节目的传播平台得到多元化发展的同时,还应注重与受众的联动互通。受众可以在观看节目时,在新媒体平台使用弹幕、留言、评论、连线等方式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观众可以通过弹幕“叫好”喝彩,增强戏曲爱好者和票友的观赏热情,丰富戏曲传播的内涵。观众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在资源库中检索,查看演员信息,播放并分享戏曲音频、视频,开创全新的戏曲传播形式。另外,还可以打造热点话题,引发网友围观和讨论,形成融合传播态势。借助流行的话题进行策划,发掘戏曲的时代价值,营造互动氛围,使得受众参与戏曲的传播,加深对戏曲韵味的理解体会,让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传统戏曲韵味的体会和理解。例如,打造“传统戏曲新唱法”“我的家乡戏”“戏曲特效妆面”“戏曲中的方言挑战”等互动话题,鼓励戏曲演员积极分享演出精彩瞬间和花絮,让更多的人了解戏曲背后的故事。

三、结语

传统戏曲富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但是近年来发展较为缓慢。一方面由于现代科技催生出丰富的娱乐休闲方式,大大挤压了传统戏曲的市场;另一方面受限于传统戏曲文化传播方式过于单一,经典好剧和戏曲的文化精髓得不到有效的传播。传统戏曲应当与新媒体充分结合,探索“互联网+”的融合传播形式,拓宽传统戏曲的传播渠道,扩大传统戏曲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年轻受众群中的影响力,使得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历久弥新的时代魅力。

参考文献:

[1]杨玲.媒介、受众与权力:詹金斯的“融合文化”理论[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64-70.

[2]周雪.基于新媒体平台的戏曲传承与推广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刘建.新媒体技术在戏曲舞台美术中的运用[J].剧作家,2023(2):123-125.

[4]邱雨.自媒体网络生态中戏曲艺术的发展新貌:以《2022抖音戏曲直播数据报告》分析为例[J].新闻爱好者,2023(4):82-84.

作者简介:魏洁,河南大学河南戏剧艺术学院副教授(郑州 451464)。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