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日本国土交通省通报称,丰田、本田、马自达、雅马哈和铃木5家日本车企在量产认证申请过程中存在违规操作和舞弊行为,上述5家车企生产的38种车型存在认证欺诈问题。
据日本国土交通省6月3日的通报显示,涉事的五家日本车企涉及碰撞数据造假、发动机功率测试舞弊、刹车测试数据造假等。丰田存在提交碰撞测试的虚假数据等问题,马自达存在篡改发动机功率测试的控制软件等问题,雅马哈存在在不合规条件下进行噪声测试等问题,本田存在在噪声测试的测试表上进行虚假记载等问题,铃木存在在刹车测试表上进行虚假记载等问题。据统计,此次涉嫌造假车辆共涉及38款车型、规模超过500万辆。受此影响,日本丰田、马自达公司于6月6日起暂停合计5种涉事车型生产。
就在去年12月,丰田旗下子公司大发汽车被曝碰撞测试数据造假,随着调查深入,大发公司几乎全部车型(超100万辆)都存在质量违规,造假时间竟然长达30年。当月,本田汽车公司还就因日本电装公司的燃油泵质量问题宣布召回超113万辆汽车,涉及26款车型。有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3年间,仅日本电装公司一家的燃油泵质量问题已导致日本国内召回近383万辆汽车。
再往前追溯一个月即去年11月,本田公司又被曝出安全带隐患,召回在美汽车超30万辆。也就在同月,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则因脚踏式驻车制动存在故障等问题,宣布召回超58万辆小型乘用车。
更多的造假往事也被新闻媒体挖掘出来,一次次地鞠躬道歉,又一次次知错不改,难怪有网友调侃一出事就“躬匠精神”。
正因为此,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在记者会上痛批,“这损害了我国汽车产业的信誉”。为此,国土交通省又对位于爱知县的丰田总部进行突击检查,据日本共同社报道,调查人员将询问丰田相关管理人员,检查有关安全测试的文件等。报道称,政府对丰田这样的企业进行入内检查极为罕见。国土交通省则表示将最先开始调查丰田,随后依次调查其他四家涉事企业,以体现政府的鲜明态度。
造成日本车企测试造假有着多重“驱动”。从直接原因来讲,不少车企是为了攫取高额利润,品质让位于成本管理。面对国际车企竞争,为了确保市场份额、保持盈利能力,各大车企推进降本改革,有些车企甚至将压缩成本推向极致。诸如2005年,渡边捷昭上任丰田第九任社长,这名业界有名的“成本杀手”随即提出要像“拧干毛巾里的最后一滴水”那样,用三年时间将丰田的生产成本减少30%。
这种压缩成本的管理方法随后也应用于大发公司,大发从2011年开始裁减与销售额不直接挂钩的质保等部门人手。至2022年,负责碰撞试验的安全性能部门人手已减少到2010年的三分之一水平。随之而来的还有对快速开发的执迷,要求做到“快速开发、快速供货”,双向夹击之下必然增加风险隐患,内部检测工人疲于应付,甚至不惜以作假来代替正常检测。为赶上进度,大发检测员工直接改用计时器,而不是用感应器让安全气囊弹开,或者用副驾驶座的数据取代驾驶座的数据等,只求在期限内通过“必要合规”的碰撞测试。
为了满足生产需要,也为了证明自己有能力按质保量承接所分配的任务,数据作假就逐渐成为惯性。曾任丰田汽车日本营销总监的高田敦史指出,“大发在丰田集团中的角色是生产低成本的汽车”,而其数据造假的主要原因,“可说是为了满足丰田的欲望,证明有实力承担起被分配的业务”。
直接原因的背后,还有着更深层次的文化因素。英国《金融时报》曾将神户制钢数据造假事件归咎为“封闭的企业文化、过度追求利润和‘不平衡’的工厂管理”。第三方委员会在调查大发公司的报告中最后给出结论:“这些问题要追溯到商业模式及组织文化问题的极深层次,可能会改写大发的历史和存在意义。”
曾伪造8年质量数据的东丽混合线公司(THC)在报告中表示:“THC内部认为,只要确保产品安全,其质量与客户签订的合同中商定的质量标准即便有轻微偏差也没有问题。”这种情况并非孤例。“说出来就输了”文化也曾出现在三菱电机丑闻的调查中。该公司长崎工厂员工证词显示:“如果提出改进建议,也无法调整工作量,只会带来更多的工作。”这种畏责怕错的“鸵鸟心态”让本该改进的质量问题被掩盖,对质量生产带来了叠加风险。
对质量安全敏感性削弱的,还有车企背后的财团。每次出现丑闻,也就是鞠躬道歉,并没有真正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的勇气。
众所周知,汽车行业对日本经济相当重要。作为日本第一大经济支柱,汽车在整个工业产值中的占比高达40%,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也达到了8%。据帝国征信(Teikoku Databank)的统计显示,截至2024年5月,日本8家汽车制造商的供应链企业总数为5.9万家,总交易额推算为41.99万亿日元。仅丰田就有3.9万家,达到20.71万亿日元。
另据日本汽车工业会统计,在全部制造业中,汽车行业约占行业出货量的20%,包括零部件在内的研发支出占比近30%,都是制造业中占比最高的。包括关联产业在内,汽车行业从业总人口超过550万,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力可想而知。
造假丑闻带来的负面冲击也同样巨大。大发公司2023财年营业亏损50亿日元,是1992财年以来首次出现亏损。不仅如此,在大发停止生产和出货后,日本经济产业省的矿工业生产指数显示,1月汽车工业环比大幅下降15.9%,2月下降8.1%。
同样情况也出现在丰田集团。据其发布的2024年上半年的销售、生产和出口业绩报告显示,包括子公司日野和大发汽车在内,上半年全球销量为516.2万辆,同比减少4.7%;全球产量为507.5万辆,同比减少9.8%。其中,今年6月全球产量大幅下滑12.9%至8.0万辆,创下2022年12月以来最大跌幅,这也是该公司连续第五个月产量下滑。
产量下滑带来的是市场份额的快速下降。乘联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日系车在华市场份额已连续三年下滑,从2020年的 24.1%下滑至 2023年的17%。今年上半年,日系车在华累计销量约为146.6万辆,同比下降12.4%。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造假问题还牵扯到橡胶、合成树脂、铝材、钢板等用于汽车零件的材料出货量。今年7月,日本汽车轮胎协会将2024年新车轮胎需求预期下调至3725万个,同比减少6%。合成树脂材料中,聚丙烯的6月出货量同比减少7%;ABS塑料的6月出货量同比减少了14%。据日本铝业协会数据,今年6月,铝压延品中用于汽车的制品出货量为11141吨,同比减少6%。
更为关键的是大规模的造假已经触及日本汽车商业和文化的根本,对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有经济产业省官员评价说:“这不仅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发展,更关系到整个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工匠精神”曾一度是日本人对日本本土工业、工艺等引以为豪的象征,代表着日本制造业及从业者在追求产品品质、功能性的极致价值观。
集体造假的事件曝光后,对整个日本制造业乃至全国民众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诸多日本消费者都表达了他们对日本车企造假无法容忍的态度,一些民众既惋惜又惊愕地感叹:“这是决不能原谅的。没想到优秀的汽车企业会这么做。”
毫无疑问的是,问题会随着调查的深入继续被揭开。日本车企是否能够真正吸取教训,重新塑造品牌形象,既有待时间来证明,也是他们当下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编辑:薛华 icexue0321@163.com
检察风云2024年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