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能谈论的现实

2024-11-21 00:00:00谷立立
检察风云 2024年21期

书名《恶行》
作者费迪南德·冯·席拉赫【德】
译者黄超谟
出版南海出版公司

在德国作家费迪南德·冯·席拉赫的作品《恶行》的开篇,赫然写着这样一句话:“我们所能谈论的现实,从来不是现实本身。”这是物理学家维尔纳·海森堡的名言。不知道席拉赫对海森堡的一生有着怎样深入的了解,显然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他。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能够谈论的现实,已经不再是现实本身,那么我们眼中的“恶行”,还是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恶行”呢?当然不是,比如《恶行》。表面上,这是一系列刑事案件的实录,但其实,席拉赫要讲的是真实的人生,且是“人的失败、罪责与伟大”。

世事大多错综复杂

在成为作家之前,席拉赫是德国知名的刑事辩护律师。自1994年入行以来,他曾为700多起案件出庭辩护。《恶行》记录的仅仅是其中的38起。在席拉赫看来,世事大多错综复杂,仅仅凭借表面现象,谁都无法准确地把握它的核心。罪责也是如此。如果抛开嫌疑人的身份背景、成长经历,来谈论一桩案件的始末,则很难找到事实的真相。于是,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席拉赫几乎是本着“所见即所写”的原则,如实地将他目睹的人和事写了下来,不带有丝毫走样。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能将《恶行》与寻常的刑侦笔录、案情分析画上等号。在长达30年的职业生涯中,席拉赫极少背离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既不会戴着道德审判的有色眼镜,更不会一意孤行违背委托人的意愿,以冰冷无情的目光审视手中的卷宗,为早已完结的案件添上另一道深深的伤痕。因为法律从来不是道德审判。德国刑法典问世至今已有230余年的历史,在如此完备的法律体系下,侦查、庭审、辩护、量刑都有相应的程序。它们仰赖的是完整的证据链,而不是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

偶发事件正如月球的暗面

具体到《恶行》,不难看出席拉赫的委托人来自不同的阶层:从商界精英到退休医生,从家庭主妇到外来移民,甚至还包括屡教不改的惯犯。与之相对应的是38个案例。它们分别被冠以不同的标题(“费纳”“棚田的茶碗”“大提琴”“埃塞俄比亚男子”),指向38段迥异的人生:出生、成长、读书、工作、婚姻、家庭,以及随之而来的漫长余生。而在诸如此类简明扼要的生平概述之后,隐隐藏着某些与日常生活相互悖逆的因素。它们就像月球的暗面,始终潜伏在不为人知的罅隙中,等待在某个偶然的时机,以出人意料的姿态跳出来,左右当事人的思想行为,成为恶行的直接诱因。

比如《费纳》。嫌疑人弗里德海姆·费纳是一位令人敬仰的医生。他的人生本该一帆风顺,偏偏结局出人意料。24岁那年,他结识了妻子英格丽德。她比他大三岁,性格强势,阴晴不定。她要求他许下诺言,照顾她一生,永不分离。而在此后的四十八年里,哪怕英格丽德不断对他施以冷暴力,费纳仍然信守承诺,不离不弃。直到72岁那年,忍无可忍的他才将手中的刀对准了妻子。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判定他的行为?庭审时,检察官曾经再三质疑——费纳不是别无选择,他本来是可以离婚的。

在长长的隧道里绝望地奔跑

但事实上,离婚才是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今天的我们常常早已忘却了曾经许下的诺言,可费纳却是认真的。他认真地信守了自己的承诺,哪怕这个承诺“捆绑了他一辈子,甚至让他成了一名囚犯”。这里,我们看到了席拉赫的悲悯。他很清楚,与其将委托人的行为不加区分地定义为“罪行”,倒不如称之为“恶行”。毕竟,这个世界既没有纯粹的善,也没有纯粹的恶。每个人在各自的成长过程中,总是会在善与恶的夹缝中左右摇摆。而罪犯之所以会犯下重罪,倒不是因为他们天性有多邪恶,而是他们身处的环境,并不提供任何希望。

就像席拉赫所说,他们“在一条长长的隧道里奔跑,看不到别的出路”。《刺猬》即是如此。拥有高智商的卡里姆·阿布·法塔里斯来自黎巴嫩。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他有八个哥哥。他的叔叔、哥哥都有犯罪前科,都被当地检察院列为惯犯。而这一次,相似的命运终于落到了卡里姆身上。哥哥瓦利德因为抢劫被捕。为了帮他逃避法律制裁,卡里姆出庭作证,当众出具伪造的不在场证据。很难说,瓦利德是不是真正逃脱了法律制裁,但可以肯定的是,卡里姆已经和他的叔叔、兄弟一样,走上了犯罪的不归路……

拯救每一个无辜涉案的人

毋庸置疑,这就是刑罚。在惩处不法行为的同时,法律更会保护每一个无辜涉案的人。《夏令时》里,中年男人珀西·博海姆与女大学生斯蒂芬妮在酒店幽会。女孩于当天15点26分(夏令时)被发现独自死在套间里。调查中,博海姆称其早在案发前一小时(14点26分,夏令时),就已经离开了酒店。但警方从酒店停车场出口的监控视频中发现,他离开的时间正是15点26分,恰好与女孩的遇害时间相互吻合。好在,席拉赫没有放弃。在经过反复查证、细致比对之后,他终于找到了案件的关键突破口——还是在那段视频中,超高清摄像头清晰地记录下博海姆手表上的时间为14点26分(夏令时)。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摄像头的时间设置。原来,从安装的那天起,其设置便从未调整过。案发时,整个德国都在使用夏令时,唯独这个摄像头还停留在寒冷的冬天(冬令时)。由此,博海姆的冤情终于大白于天下。

说到底,这就是刑事辩护的意义所在。它要求律师必须在前期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细致地研究卷宗,在起诉的证据链中找出漏洞,“纠正那些仓促得出的似是而非的结论”。毕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更不是儿戏,无论如何都需要审慎处理、严肃对待。就像席拉赫所说:“我们的人生就像在一层薄冰上跳舞,冰下极冷,一旦掉落会立即丧命。冰层承载不住一些人,他们掉了下去。我最关心的就是这一时刻。如果足够幸运,这样的事就不会发生,我们可以继续跳舞。如果我们足够幸运。”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

新书速递

《刑事检察官之真相》
海剑、蓝莲 著
中国书籍出版社

《刑事检察官之真相》是“刑事检察官”系列作品的精品之作。作家海剑、蓝莲突破自我,直面现实,通过生动的情节构思与矛盾冲突设置,塑造出一个个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新时代人民检察官形象,同时也将形形色色的反派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

——张平(中国作协原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