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探讨

2024-11-21 00:00范海燕 徐爱光
语文教学之友 2024年11期

摘要:实施大单元教学是培养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二者理论上具有三维逻辑契合性。在实践层面,大单元教学加强教学统筹、变革教学方法、倡导多元评价,指向核心素养对学识启人、实践育人、以文化人的价值诉求。以大单元教学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就要系统开展教学的主题凝练、内容整合、任务驱动、评价反馈等工作。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大单元教学;逻辑契合;实践耦合;实践进路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语文教学愈加凸显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和实践属性,聚焦核心素养,探讨“大单元教学”方兴未艾。实施大单元教学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之路,核心素养是语文学科实施大单元教学的核心旨趣。推动这一教学变革,需要从学理上认识二者的内在契合性,从道理上讲清二者的实践耦合性,帮助师生从现有的教学体系中找到语文教学从人文主题“此岸”渡到核心素养“彼岸”的价值与路径。

一、逻辑契合:知识传授与素质导向融合

新课标明确要求“推进综合学习”,指出:“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可见,大单元教学具有强大的整合性、高度主体性、鲜明主题性、深度关联性、综合能力性等典型特征。语文核心素养是基于语文基本素养提出的,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生活感知与态度、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能力。大单元教学的多元功能性,与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诉求具有内在契合性。

(一)知识整合与文化建构的有机统一

大单元教学强调教学单元的重构,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互动性、主体性、积极性,注重将相关知识点进行跨单元的主题式整合,形成一个完整有机的学习体系,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进度。不仅注重知识传授、文化理解和素养提升,也注重文化传承、价值观塑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习得。学生可以在一个完整的语境中理解和掌握语言知识,在一个更大的知识范围内进行学习和探究,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建构力。

(二)思维训练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大单元教学模式转变教学理念、重组教学内容、设计问题情景的过程,本身就是科学的教育方法论的实践过程。它通过创设情景、合作思辨、自探静思等方式开展深度探究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注重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和学习技能训练,特别是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等,强化分析、推理、概括等能力训练,这与语文核心素养提出的要求是一致的。

(三)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的有机统一

大单元教学注重知识系统性和连贯性,强调多元化、综合化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理性的自我认知与评价。学生可以在活动中增强平等、信任、合作、分享、互助、尊重等价值体验,培养艺术欣赏力和审美能力。这与语文核心素养中要求的尊重多元、理解包容、担当负责、审美鉴赏、情感共鸣等情感态度和价值导向是一致的,有助于培养学生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健康心态与健全人格。

二、实践耦合:价值引领与实践贯通

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根”和“魂”,指向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善于创新的学生。现有教材单元编排采用的是“人文主题+语文素养”的双元组合方式,具备聚焦性、组合性等特点,但仍存在主题单向度、任务驱动低、学生参与感低等问题。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系统论的方法,大单元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迁移性思维和创造性、整体性逻辑,建构“一个学习单位,一个微课程,一个完整的教学故事”,必然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得力抓手。二者通过实践耦合、动态校正,促进彼此协同发展,形成系统合力。

(一)学识启人:加强教学统筹,塑造知识迁移能力

学识涵盖学术、价值、情感及行为等多维度认同与理解,是一个人静态知识水平和动态理解运用知识体系的综合能力体现。就语文学科而言,学识是核心素养的集中体现。学识的积累与获得,与个体成长、认知需求密切相关,更依赖教学建构与培养。大单元教学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通过教学设计的统筹整合,设计主题相关或与核心概念紧密相连的“学习任务群”,帮助学生构建更为完整和系统的知识结构,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新情境当中,在完成知识迁移的同时,实现知识从量化积累到系统整合的进阶。

(二)实践育人:变革教学方法,提升实践探究能力

语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性课程,学生的思想觉悟、文化自信、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创新能力等诸方面都与语文核心素养休戚相关。语文学科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必须致力实现学生 “专业成才”和“精神成人”的双重目标。大单元教学“摒弃了程式化文本分析的套路,改变了听说读写的分项训练,为学生主动积极探究、创造性学习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可能”,注重探究与实践,强调发挥学生个体能动性,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甚至完成综合性、跨学科任务,促进深度学习。

(三)以文化人:倡导多元评价,尊重个体感知体验

语文教学的语言属性和文化禀赋要求它需要通过传承文化的力量来塑造和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感知体验是大单元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摒弃片面的“唯成绩导向”及刻板的模式化标准,观照学生的不同学习方法、习惯等个性化需求,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与理解,实施有温度的教学来激发灵魂与心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传递价值、追求真理、触及真情,以文化来感化人、教育人,才能为教学提供更多的反馈信息,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三、通达路径:架构“知识本位”转为“素养本位”的“桥梁”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导向和实施策略做了明确规定,强化了由“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的大单元教学理念。实施大单元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学生素质发展和深化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语文作为应用性、实践性课程,大单元教学一定是主题鲜明、内容整合、任务驱动、情景营造、有效反馈的综合性教学。

(一)聚焦核心知识,凝炼教学主题

核心知识是实施大单元教学的基础和关键,是确定大单元教学单元主题的前提。教师围绕核心知识点帮助学生构筑知识体系,教师再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确定教学主题。这个主题应该是教学目标的精华,也是学生需要重点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核心知识与教学主题一旦确定,整个大单元教学的内容和安排也就随之明确,教师才能开展导学案编制、教学情境设计、学习任务规划等后续教学活动。抽象核心知识与教学主题,需要教师全面吃透教材,既整体把握教学目标、又紧扣主题主线,克服传统单篇教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孤立零碎缺陷,打破教材内容承载信息量有限的束缚,将丰富的课外资源呈现到学生面前,以延展教学链,开阔学生视野。

(二)整合教学内容,建构体系框架

整合性是大单元教学的显著特征。围绕既定主题与核心知识,必须基于系统论原理的整体性原则,从内容上挖掘文本,将教材篇章、教学设计、教学环境等进行关联设计,从形式上贯通学情,统筹教学手段和自我教学供给能力,力求突破传统“教——学”“师——生”的单调对象思维,把教学活动融入整体的教学安排,形成一个“单元设计共同体”。新组建“单元设计共同体”的内容框架应包括单元主题、核心知识点、文本支撑、学习目标、教学活动、作业布置等多方面内容,以解决传统教学中知识关联性不足的问题,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实现跨年级、跨单元的迁移运用。

(三)创设学习情境,实施任务驱动

情境是跨时间、空间的现场再现,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有助于启发学生开展思考探究。教师要深入研究单元主题,理解其思想内涵,找到串联单元主题和文本资源的纽带,基于学生认知基础、生活经验和时代背景,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深度学习的学习情境。以具有开放性、体验感和整合度的情景展开任务驱动,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促进学生在知识迁移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一门学科的课程应该决定于能达到的、给那门学科以结构的根本原理最基本的理解。”因此,教师应紧密围绕主题,依据区分层次、难易梯次、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和开发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四)多元评价反馈,系统总结提炼

大单元教学需要教师转变单一评价思维模式,立足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推动实施“教学评一体化”。评价目标上,建立涵盖知识掌握、技能提升以及思维拓展等方面的多维度评价体系。评价主体上,改变传统“教师主评——学生受评”的单向化、定性化缺陷,建立分组式互评、自评分享等机制,促进融合平等式教学关系的形成。评价方法上,尊重个体差异,引入参与式点评、访谈法评价、绘制思维导图汇报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将学习收获进行提炼升华、交流互鉴。必须从关注教学活动实效出发,推动学用合一、促进素养生成,加强经验提炼和规律总结,才能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总之,大单元教学是语文学科进行知识传授和教学改革的创新载体,核心素养是支撑、引领教学方式革新的高阶目标。二者同气连枝,于强化知识底蕴中寻求素质引领,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同向共进、联动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