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并对学生信息获取与筛选能力、跨媒介表达能力、协作和沟通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部编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教学为例,以整合资源、活动设计、过程评价为主要环节,探讨语文学科跨媒介阅读教学设计的有效路径,以期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过程中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旨在提高学生跨媒介分享与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传播内容的水平,培养学生适应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是《水浒传》中的一个经典章节,讲述了林冲被陷害,发配沧州,最终在山神庙杀死仇人,走上反抗之路的故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故事情节紧凑,语言表达、人物刻画具有典型性,环境描写变化多样,相较于全书其他篇目,有着更为丰富的跨媒介素材,适合与视听资源结合,落实新课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学习目标。
一、多种媒介搜索,整合跨媒介资源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的开展,研读文本、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把握主题思想依然是教学的第一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媒介方式搜寻与文本相关的跨媒介资源。教师可引导学生搜集与故事情节相关的图片或画作、人物画像、风雪景象等,以增强视觉体验。搜寻有声书或广播剧,让学生通过听觉来感受故事氛围和人物情感基调,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促使学生在心中自觉构建对故事场景和人物的理解。通过观看《水浒传》影视剧,直观感受故事情境、矛盾冲突和人物形象,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引导学生对搜集的媒介信息进行筛选。不同媒介自身都存在表达的优势与局限。比如,文本能够提供详细描述和深入分析,但需要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想象力来理解文字;图像可以更加直观、快速传达视觉信息,但缺乏文字描述的深度;视频结合了图像、声音和动作,能够提供最丰富的感官体验,但也容易给观看者一个固定形象的认知限制。所以,学生在搜集资源时就需判别不同媒介的优劣,在多种媒介资源中选取最佳资源组合。另一方面,筛选信息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信息搜集能力的过程。在信息时代,有效筛选信息、挖掘并评判不同媒介的表达作用有助于引发学生对跨媒介阅读的重视,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设计活动,跨媒介交流合作
教师在开展“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教学过程中,可紧扣教材内容,以媒介对比、改编脚本的形式作为跨媒介阅读和交流的桥梁,引导学生成为课堂内容的接受者、传播者和创作者。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教学为例。在学生整合不同媒介资源后,教师可设计以下阅读交流活动。
活动一:根据所选图片,复述故事情节。
1.图片准备:挑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关键场景图片,如沧州遇旧知、花枪挑葫芦、山神庙寄宿、火烧草料场、林冲与陆虞候的打斗场面等。
2.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获取一张图片。
3.复述展示: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讨论图片内容,每组派代表向全班复述图片所展示的故事情节。
在上述活动中,借助图片的视觉展示,可以强化学生对故事情节和细节的形象记忆。通过观察图片中的场景、人物表情和动作,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揣摩人物心理变化。学生对故事情节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有条理地进行复述的过程侧重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二:对比不同媒介中同一情节的呈现效果。本活动侧重批判性思维训练,学生在对比过程中,同中求异,通过小组讨论,深入认识不同媒介的特点。活动步骤如下:
1.媒介选择:选择《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不同媒介版本,如原著、海报、电视剧等。
2.观摩:同一情节不同媒介版本的片段呈现。
3.分组讨论:学生讨论不同媒介在表现同一情节时的异同,包括人物塑造、情感表达、场景氛围等塑造手法,用表格的方式归纳对比结果。
4.汇报分享:每组分享学生独特的发现和结论。
5.集体讨论:全班讨论哪种媒介的呈现效果最符合原著精神,并探讨不同媒介的优缺点。
上述活动重点在于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语言工具在表达情感、塑造形象的异同。“获取不同媒介中的主题表达,挖掘不同媒介中场面描写对小说塑造人物性格与刻画人物关系的作用,进而多视角品读经典文学的魅力。”例如,林冲与陆谦的打斗场面,原文为:
(林冲)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搁着……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
小说一气呵成写出林冲手刃仇敌的场面,借动作完成人物由“忍”到“恨”的情绪转变。
影视作品对此进行了改编,在动作刻画的基础上,借视听手法延宕了林冲与陆谦的打斗场面。在火光的映照下,林冲手中的长枪不断变换招式,在高亢的唢呐声中,与仇人陆谦进行了多个来回的打斗。全景、近景、特写镜头的推拉切换与节奏变化,延长林冲内心恨意的触发与爆发的动程,将林冲的性格转变及陆谦反复无常的小人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活动三:改编《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的一个或多个情节,进行课本剧表演。本活动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训练。学生需要对原著情节改编的合理性进行评估,选取可以直接转换的文字,并对一些无法实现的场景进行创造性的改造。
1.情节选择:学生选择《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一个或多个情节进行改编。
2.活动准备:学生编写剧本,包括台词、舞台提示和必要的场景转换,合理分配角色并进行排练。
3.表演展示:每组在班级或学校活动中进行表演。
4.反馈评价:表演结束后,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
课本剧的展演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习活动,在准备和表演课本剧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和运用各种媒介工具,如音乐、视频、道具等。在角色台词的把握上需要不断揣摩文本情境和角色心理,再通过跨媒介方式实现转换。课本剧的展演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媒介素养和对跨媒介交流的理解及自觉运用的意识。同时,课本剧展演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将课堂延伸到舞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的学习环境,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经典作品的魅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学习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发挥团队思维的优势,以此实现新课标所强调的“建设跨媒介学习共同体,丰富语文学习的手段”的学习目标。
除了课本剧的改编与展演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认识镜头,依据影视剧画面内容转写成文字,实现视听语言与文字的双向转化,培养学生辨析视听语言能力和具象表达能力。小说中的人物心理不具备形象的直观性,改编时可以将人物心理外化为具体动作。例如,电视剧《水浒传》中为展现人物内心的变化,丰富林冲的人物性格,增加了林冲下山沽酒途中,在飞雪中舞了一阵林家枪法的桥段。花枪挑葫芦,辅以渐强的交响乐声和林冲舞枪时发出的喊叫声“好酒”“好枪法”,展现了林冲在雪地里获得片刻安宁时的畅快心情,与结尾“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抢,便出庙门投东去”的决绝心理形成呼应。教学中,可对照电视剧的场景内容,引导学生按场景、镜号、景别、人物造型、动作、对白或独白、道具、音效等方面列出分镜表。
三、评价效果,跨媒介能力成长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综合发挥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选拔等多种功能”。为了更好地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评一体化”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评价过程中,首要的评价维度应当是学生跨媒介的信息获取筛选能力,辩证认识不同媒介的特点,对获取信息能否进行再加工并解决问题。
在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设计的三个活动中,“教师既要评估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与记忆,也要考查学生对不同媒介特点的理解,是否能批判地认识不同媒介,还要对学生团队合作和文本改编进行评价”。因此,可以设计以下活动过程评价表。见表1:
在表1中,教师不能仅关注最终活动的呈现效果,要把评价贯穿于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甚至从活动准备到成果展示的整个过程。只有不断强调过程评价,才能更好地保证活动成果的产出和质量。
教学实践证明,以上教学活动设计与评价方式有助于提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过程中切实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白云霞,邝馨,赵乃平,等.河北省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教学现状及对策[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
[3]毛刚飞.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教学评价[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