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

2024-11-21 00:00:00黄筠筠
语文教学之友 2024年11期

摘要:语感是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生成的感觉,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集中体现。中国古代诗词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成果,教师可以通过阅读、诵读和情境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在学好语文学科的同时,更加切实地感受语言之美,坚定文化自信。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培养语感;朗读背诵;创设情境

语感,顾名思义就是对语言的感觉,是一种内在感悟转化为外在直觉经验的语言思维和运用能力。语感是对语言文字觉知、感受、理解、分析、体会、吸收、反应、运用等全过程的精炼浓缩和应激反应。值得注意的是,语感不是只有学习外国语言时才存在,我们从小接触并且一直运用的汉语也是有语感的。我国古代诗歌大多言辞优美,文深意远,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成果。笔者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古诗词课堂教学实践为例,具体谈谈如何培养高中生的语感。

一、通过阅读古诗词培养语感

清代学者孙洙曾经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既展现了诵读优秀古诗文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充分说明了丰富的积累能够促进写作的表达。

教师应对学生展开古诗词相关的阅读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感。首先,引导学生通读诗词。梳理字词的读音和意思,使得学生能够了解诗词的大致内容,能从句首、文末等处找出关键词句,揣摩诗词蕴含的主旨。比如,在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蜀道难》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比较容易就找到了文章开头的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于是顺势提出问题:“蜀道之难,到底难在何处?”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引导学生细读诗词。教师需指导学生赏析古诗词的精彩片段和细节艺术,也可以结合创作背景体察作者的匠心所在,帮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文本的主旨情感。《蜀道难》中的主旨句不止出现一次,处于诗词不同位置也有不同作用。处于文章中间的“蜀道之难”接的是“使人听此凋朱颜”,教师以动词“凋”字的使动用法启发学生关注前文中对环境和景物的具体描写,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蜀道的艰难险恶。而对结尾处的“蜀道之难”句的理解,教师可借助历史背景的介绍,无论是对藩镇割据的担忧,还是劝喻因“安史之乱”逃亡的唐玄宗早日返回长安,无不隐含着作者为国家、为民生不尽的愁思和深切的担忧,从而帮助学生读出无可奈何、无能为力的语感。再次,教师鼓励学生运用不同方法诵读,学生通过比较,强化阅读效果和语感培养。最后,通过群文阅读和比较阅读,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在横向上对同类型的诗歌进行归类、整理,最终总结出基本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等。在纵向上对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和境遇下的作品进行区分梳理,通过积累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知道如何通过诗眼、词眼、上下语境进行文本的理解和鉴赏,从而提升学生阅读的速度和能力。

二、通过朗读背诵古诗词培养语感

朗读背诵是培养语感最为直接的方式。统编版语文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内容后都加入了“古诗词诵读”板块,意在加强并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濡染和浸润。教师鼓励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前提下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对诗词的声律、韵味、意境等有较好地体悟,感受文章表达的真情深意,努力做到以声传情,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比如,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专题《诗经·无衣》一诗中,三句“岂曰无衣”之间穿插另外三句,再以“与子同~”收束,同样的句式段落反复三次,形成重章复沓的表达效果。通过对朗读效果的比较分析,学生赞同重音落在“岂曰”二字上,起句气势比较严切,而接“与子”二字后气息转弱,有和缓之势,朗读速度不宜过快,情感要真挚恳切。“同~”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气势趋于雄壮恢宏,朗读时学生的声音要响亮明朗。诗中描写的场景是上下齐心协力做好备战工作。全诗仅有两种句式,重复人们在不同方面所作的各种准备。每章第一句“岂曰无衣”是吟诵起兴固定的领句,下面紧接着回答依次为“同袍”“同泽”“同裳”,它们分别对应的是斗篷外衣、贴身内衣和下身衣裙,可以通过释义来帮助学生记忆背诵。“王于兴师”中的“于”属于无实义的语气助词,完全是为了衬托句子的节奏,所以应该轻读。“修我~~”是一个可以更换搭配的灵活句式,诗中用其他表示作战装备的词轮流来替换——“戈矛”“矛戟”“甲兵”。这些词语次第出现,在“王于兴师”和“与子同~”之间形成不间断的连续呼应,构成了动作与情感双重呼应的效果。

两句简单的句式重复了三遍,显然作者不是想向我们表达将士们将要奔赴战场、行军打仗这一事件,而是希望读者能透过诗歌中所描写的主体事情,捕捉到其中包含的人物、情节、情感和节奏等诸多信息,逐步感受并体会诗歌蕴藏的语感。每章最后“与子~~”这四个字,在朗读时要表现的是它们组成的明快节奏,再将这个语言节奏重复表现,使其形成回环往复的强化效果。虽然《诗经·无衣》的韵脚不统一,但是为了帮助学生记忆背诵,教师可提醒学生理解每章结句的释义,并关注异同。学生结合注释、查阅资料找到答案,“同仇”有同仇敌忾之意,写的是作战情绪;“偕作”中“偕”从人,皆声,本义是共同在一起,“作”即“起”,有开始的意思,这里指共同开始行动;“偕行”则侧重于战争开始后共同杀敌。由此可见,师生反复吟诵“与子~~”的过程,就是学习和欣赏战前动员和战斗号角,不由自主地受到身心感染。而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这些诗歌及其包含的具体内容慢慢被弱化,语言节奏也趋于一致,我们已经不会特别在意将士穿的是什么,为战争做了哪些准备,战斗进入到哪一阶段,而是充满了慷慨奔敌、奋勇作战的情绪共鸣,对语音和旋律产生沉浸式感受。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许多行为都是单一、重复的动作,为什么人们从中会获得快乐?是因为人们从中感到了节奏,这个节奏转变为语言、音符就成为诗歌,再去启发读者去感受其中的情感,在简单易懂的语言表达中找到与自己心灵同频共振的节奏。

三、通过创设情境培养语感

培养学生的语感,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及交流语言的氛围。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古诗词创设具有中国古典文化韵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诗词知识。比如,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专题中的《将进酒》一文,教师在课堂伊始首先找到黄河壶口瀑布的实景视频让学生观赏,体会开篇的气势恢宏。接着以著名艺术家濮存昕的朗诵为示范,加强学生对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直观了解。有学生认为中国交响乐团的伴奏十分给力,大气磅礴的音响效果非常贴合诗词中雄浑的盛唐气象;也有学生指出“岑夫子,丹丘生”之后几句没有配乐,恰好和诗人酒酣后与好友开怀畅谈的情节相契合;还有学生借鉴末句的朗读语感,尝试在“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后提高语调,加强语势复读一遍最后两句,烘托出全诗的最高潮。

教师要尽力为学生创造听说的环境,让学生学以致用。比如,模仿诗词大会,以“诗词接龙”“飞花令”等游戏增强学生的语感修养。语感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在学好语文这门学科的同时,更切实地感受到语言之美,坚定文化自信。教师应积极开展古诗词教学,主动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其理解诗词内容以及运用汉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