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

2024-11-21 00:00:00杨景辉
语文教学之友 2024年11期

摘要:整本书阅读是新课标中的拓展型任务群,是落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整本书阅读教学要在充分考虑学情的基础上,结合名著作品的体裁特点,基于核心素养设计阅读目标,制定阅读策略,通过构建已知领域与未知领域的联系,提供阅读工具,创设主题探究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思维、语言、文化、审美等方面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整本书阅读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其中分学段明确了学习内容,并提出了教学建议。语文课程的价值最终以培养核心素养来体现。笔者以七年级语文课外阅读名著《骆驼祥子》为例,具体阐释基于核心素养的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教学指导策略。

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前就制定了《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指导素养目标,即在真实的阅读情境中,为学生搭建从浅显思考走向深度思维的台阶,落实思维的发展与提升;通过文本细读和综合实践活动,获得阅读欣赏叙事作品的经验和方法,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实现语言的构建与运用;通过对作品中人物形象和时代背景的分析,体会人性、人情和民俗风情,促进文化的理解与传承;通过语言实践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一、走“近”作家作品,制定整本书阅读规划与策略

(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家作品

首先,教师在名著阅读前要求学生观看纪录片《大师:老舍》并参观老舍纪念馆,初步了解老舍生平。在观看纪录6n/Y37ZmxkUfVGTNQm6nYGsTS0B3m1hTXtgU+I/sub0=片和参观纪念馆的过程中完成信息归纳表(如表1所示)。

随后,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老舍的《我怎样写〈骆驼祥子〉》一文,系统地分析老舍不同阶段的思想倾向和代表作品,了解老舍在创作《骆驼祥子》时的社会背景和创作理念。

(二)关注学情,激发阅读兴趣

在阅读前,教师做了充分的学情分析。学生的已知领域是七年级上学期学习过老舍先生的散文《济南的冬天》,感受过作品语言的清新优美,以及老舍对济南冬天的喜爱赞美之情。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完成了《朝花夕拾》的课外阅读,初步学习了从品味人物、鉴赏语言、体会情感等角度进行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

作为未知领域,《骆驼祥子》是小说,与之前的散文体裁存在不同,阅读批注关注点也存在差异。散文记录的是所见、所闻、所感,侧重在鉴赏感受型批注,而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反映社会生活,应重点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进行通读批注和圈点批注。

为了建立已知与未知的联系,教师通过“KWH”调查表,在阅读前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兴趣点。“KWH”调查表如表2所示:

(三)制定规划,理清作品情节

教师引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形成阅读节奏,养成阅读习惯。明确每天的阅读进度,学生带着“希望了解什么”“收获是什么”“解决了什么疑问”三个问题展开阅读。通过阅读进程记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阅读中学生通过拟写章节标题,把握小说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绘制“祥子人生经历图”,理清各个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发展走向,更加清晰直观地呈现了祥子的悲剧命运变化的过程。

(四)制定策略,提供阅读工具

教师在导引课中亮明了阅读策略,明确了宏观的任务驱动方向。同时,为学生提供阅读工具。阅读工具应考虑到学生已有工具的掌握与运用以及新工具的开发与尝试。通过灵活掌握阅读工具,逐渐积累阅读经验,形成阅读能力。

“圈点批注”是整本书阅读最基础的工具。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尝试了通过“品味人物”“鉴赏语言”“体会情感”等角度阅读《朝花夕拾》。就《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而言,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认识不同体裁作品批注的差异。在方法指导上要引导学生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同时兼顾作家语言风格的体会。

“援疑质理”是学生阅读参与的又一工具。通过提出见解看法、表达疑惑不解、联系现实和其他文学作品对比思考,最终发现共同关注的问题,提供进一步专题探究的方向。

“图表工具”是最直观的阅读工具。教师通过表格可以掌握学生的阅读进程和思维的发展变化。

“评价工具”是阅读效果的保障。通过过程性评价,可以激励学生向高标准阅读看齐,把作品读深、读细。

二、走“进”作家作品,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与评价

(一)学程实践,生成立体发现

学程是指“学的课程”,与“教程”相对,主要包括学习历程、学习进程、学习任务等。学程设计即找一些事情让学生做,让学生在做中读,读中思,思中悟。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进程及阅读水平设计相应的情境任务,指导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

教师通过设计两节专题探究课,全面解读祥子的人物形象,分析祥子人际关系背后呈现的社会背景,带领学生从多角度探究造成祥子悲剧命运的原因。

“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开篇第一章,老舍把祥子比作一棵充满生命力的树。而到了结尾,这棵树已经衰败腐烂。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还原这棵“树”的全貌,抓住小说的核心——人物,带领学生一步步由浅层思维走向深层思维,落实核心素养目标。

首先,感知祥子初入城的生命原色。学生概括祥子形象的闪光点,在“生命之树”上填上词语,涂上绿色。接下来是跌宕起伏后的变化,在“生命之树”上填上词语,涂上黄色。最后,讨论祥子的性格弱点,在“生命之树”上将这些弱点概括成词并用红色叶子表示。

“如果更进一步探究,会发现这部小说还有更深层的意蕴,那就是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思考。这部作品所写的,主要是一个来自农村的淳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学生在认识祥子真实而复杂的形象基础上,最终探究出人物的局限性:祥子是农民出身,缺乏知识和眼界,受到传统道德观念束缚,有自给自足的观念。这些都是作品对国民性的批判。

(二)教程引领,创设专题推进

“我所要观察的不仅是车夫的一点点地浮现在衣冠上的、表现在言语与姿态上的那些小事情了,而是要由车夫的内心状态观察到地狱究竟是什么样子。”小说是以人物为中心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教师要教会学生从认识人物到读懂人物所生活的社会。

《骆驼祥子》塑造了一组人物群像,如虎妞、小福子、刘四爷、孙侦探、曹先生、老马祖孙等。他们出现在祥子的生活中,构成了祥子的社交网络,或大或小地影响着祥子的命运。

教师设计主题研究活动:假如祥子有微信,他的通讯录中会有哪些人?请你梳理祥子的人际关系网,列举祥子的通讯录名单,按照标签分类,并说明分类原因。

上述主题活动以微信朋友圈为情境,梳理祥子的人际关系网,并按照一定标准分类,引导学生关注祥子周围的人与祥子之间的关系。通过讨论对祥子人生命运影响最大的几个人物,以及他们在祥子命运变化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祥子身处的社会环境,进而理解造成祥子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

(三)评价保障,促进阅读效果

新课标评价建议中指出:“语文课程的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贯穿语文学习全过程,终结性评价包括学业水平考试和过程性评价的综合结果。”因此,过程性评价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状态,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引导。

整本书阅读过程性评价包括通读圈点批注评价、专题作业评价等。当然,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参与面,评价的主体也应是多元的。教师可以引入不同主体参与到成果评价中,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展示积极性。

三、走“出”名著作品,提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价值与收获

(一)主题讨论,提升思辨能力

整本书阅读任务群关注阅读,更注重阅读之后的思维碰撞与提升。经过上一步的深入走进作品后,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生从作品中带出来,实现由思考到思维的提升。

教师可设计开放式讨论题:假如祥子生活在新社会,他买车、开车行的梦想能实现吗?说说你的理由。

主题讨论的设计意图在于改变祥子的生活环境和所处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辨,形成争论,进而充分认识祥子的悲剧是社会和个人两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

(二)横向比较,拓展阅读范围

整本书阅读不仅要纵向拓展,也要横向比较。比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同一形象的不同作品等,都是横向拓展阅读的比较点。

胡适、沈尹默、刘半农都写过诗歌《人力车夫》,鲁迅写过关于人力车夫的短篇小说《一件小事》,郁达夫写过关于人力车夫题材的小说《薄奠》。教师收集后推荐学生阅读上述作品,布置阅读任务:结合《骆驼祥子》,完成“民国人力车夫图鉴”的研究报告。

本次活动通过人力车夫主题群文阅读,引导学生了解民国人力车夫这一群体的生活状况,由此窥探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情况,激发学生关注不同作家借此表达的情感和思考。

(三)品味语言,感受民俗特色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是整本书阅读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通过引导文本细读和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阅读欣赏这一类文学作品的经验和方法,在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建构语言运用机制,进而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骆驼祥子》是一篇京味儿十足的文学作品,为感受北京方言口语丰富、活m2NHsm2eJmZTJ0JJiu3DDjeUyzYWyt1HHbHSl1wlrZw=泼的特点,教师设计了“编写《北京方言词典——〈骆驼祥子〉篇》”实践活动。学生们热情高涨地搜集了“打哈哈”“肉包子打狗”“玩艺儿”“愣头磕脑”等具有北京特色的语言,并通过标注释,写例句,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词汇。

老舍先生在《我怎样写〈骆驼祥子〉》一文中说:“从容调动口语,给平易的文字添上些亲切,新鲜,恰当,活泼的味儿。因此,《祥子》可以朗诵。它的言语是活的。”据此,教师可以安排典型情节朗诵会,课本剧等运用作品语言的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感受京味儿语言的魅力。

小说在对老北京风俗民情、地理风貌、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对祥子拉车路线、刘四筹备寿宴、虎妞筹备婚礼的叙述中,都体现出老北京的地方特色。作为北京的学生,通过阅读作品感受极具地域特色的民俗风情,发现身边保留的民俗和文化,促进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综上所述,作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拓展型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更成为落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支撑。教师带领学生制定阅读策略,设计主题探究活动,运用阅读工具,掌握阅读方法,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最终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奠基。

当然,不同名著因体裁、风格的不同,采取的阅读策略方法也不尽相同。教师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新课标“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内涵,结合名著作品和学生的特点,促进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实践研究走向深入。

参考文献:

[1]王跃平. 例谈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2023(9).

[2]老舍.骆驼祥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