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智取生辰纲》的主要人物:智乎?不智也!

2024-11-21 00:00:00郭时贤
语文教学之友 2024年11期

摘要:《智取生辰纲》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节选自长篇小说《水浒传》。分析《智取生辰纲》中主要人物杨志、吴用、老都管等人的“智”与“不智”,可以打破传统的认知定式,从而丰富学生对水浒人物乃至于整个水浒故事的认识。从语文教学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角度来看,学生基于小说语言去分析人物,可以有效培养思维能力、丰富文化认知、提高鉴赏水平。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材分析;《智取生辰纲》

《智取生辰纲》是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节选自长篇小说《水浒传》。《智取生辰纲》的教学目标包括: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智取”情节;赏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探讨生辰纲丢失的原因等。其中,认识人物形象是重要环节之一,紧扣标题中的“智”来解读,则是重要的抓手。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初读时感觉文中的人物处处透着“智”,再读时感觉则并非如此。在“智”与“不智”的辨析中可以发现不同人物的特点,也可以据此丰富学生对《水浒传》中的人物乃至于整个故事的理解。

笔者着重分析杨志、以吴用为首的好汉、梁中书三类人物的“不智”,意在引导学生树立辩证看待小说人物形象的意识。认识理性分析小说人物可以帮助自己真正走入小说并走出小说,进而走向生活。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来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对文本语言的分析,培养自身的思维,从而形成一定的文化认知。一言以蔽之,对这些人物进行分析,可以发挥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功能。

一、杨志不智

杨志是故事的主人公,其主要任务是押送生辰纲。从杨志的态度来看,他对这件事情是高度重视的,“次日早,起五更”,这个时候就已经安排好了“十一个壮健的厢禁军,都做脚夫打扮”,且“老都管和两个虞候又将一小担财帛”。可以说无论是从人员安排,还是从时间节点,这样的安排都是井井有条的。但这样的安排并不能说杨志很“智”,事实上从这些安排来看,其中的破绽并不少。

例如,安排厢禁军“都做脚夫打扮”,显然是为了掩盖身份,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跨口腰刀,提条朴刀”这是不会暴露身份的,但是“杨志和谢都管、两个虞候监押着”就已经有了暴露身份的嫌疑:一个十一个人挑担的队伍,安排了四个人去监押,要么说明这支队伍并非一般的经商队伍,要么说明这支队伍中的货物非常贵重。此时,即使是没有预谋的人看到这样的队伍,也能将这一队伍的实际情形猜个八九不离十。所以说杨志这样的安排“不智”也!

又如,杨志看到“对面松林里影着一个人在那里舒头探脑价望”的时候,立即撇下藤条,拿了朴刀,赶入松林里来,喝一声道:“你这厮好大胆,怎敢看俺的行货……”这简直是不打自招,几乎是告诉对方自己的货物贵重,就算是对方没有企图,客观上也容易引起对方的猜疑乃至觊觎之心。

除此之外,如果深度解读《智取生辰纲》,还会看到杨志作为领导者的失败之处。比如,文中写道:杨志赶着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两个虞候虽只背些包裹行李,也气喘了行不上……最终的结果是“那十四个人,没一个不怨怅杨志”。做领导做到这个份上,也基本上是到了头了,这幸亏那些士卒还有官家身份,否则早就作鸟兽散了。杨志之所以不断地催促队伍前进,无非是想早点送生辰纲到达目的地,但杨志忽视了另一个逻辑,即快并不意味着安全,而安全到达才是关键。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以杨志这样的智商来完成这件重要的事情,的确让人担忧。

从教学角度看,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我是杨志,应当如何押送生辰纲?”相应的教学场景中,就有可能出现学生站在杨志角度为其出谋划策的情形。譬如,从管理队伍的角度来看,就需要知道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必须确保天时、地利、人和。因此,领导者不能一路打骂队伍成员,要充分利用好老督管这一重要的人物,要让挑担的人在付出体力的同时有精神享受和物质享受,确保不失人和。从风险评判的角度看,要能够预判风险并建立预案。如当一行人走到黄泥土冈子,出现了一大片松树,于是有了乘凉的地方,很显然,当众人开始乘凉的时候,就是戒备心最低的时候。这时杨志就应当对此有准确的判断。当然,从文章中看,杨志说“苦也”,又说“都管,你不知,这里正是强人出没的去处……”,从这样的语言可以看出杨志对地理环境的判断是相对准确的,只可惜前面“狼来了”的故事讲多了,到这个时候众人已经不相信他了。如果提前对全程有判断,知道哪些地方风险更大,就应当在押送过程中有张有弛,这样才能让整支队伍保持良好的护送与准备战斗的状态,从而圆满完成任务。

二、好汉不智

节选的内容之所以取标题为“智取生辰纲”,主要是为了体现以吴用为首的一帮好汉之智。吴用号称“智多星”,有吴用出现的场合,必然有“智”的表现,所以在解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容易先入为主地认定其中有“智”。比如,有人总结文中的“策略之智”的表现:一是巧用人手。吴用等人分成两拨。一拨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他们扮作濠州人,上东京去贩枣子。另外一拨是白日鼠白胜,扮作挑酒的汉子,去村里卖酒。二是以身为饵。晁盖、吴用等人买酒喝酒过程中首先安排白胜跟众军及杨志他们交涉。谨小慎微的杨志,不让浑身无力、饥渴难耐的众军买酒吃,说出了“全不晓得路途上的勾当艰难”。

其实,这样的设计并没有太多的“智”的成分,更多的是江湖所不齿的设圈套、下迷药等手段——尽管这样的手段在整个《水浒传》中很普遍,但这并不能说该手段就是高明的,更不能说其是“智”的。吴用这个军师,在诸多事情中所表现出来的“智”其实是没有底线的。比如,吴用设计让卢俊义上梁山,本质上就是将一富家闲散高手逼得家破人亡,不得不上梁山。在取生辰纲这一过程中,无非也是在酒中下蒙汗药,在杨志等人口干舌燥的时候将他们麻翻。如果非要说其中有些智慧的话,那就是在卖酒的过程中,好汉们用语言一番忽悠,让杨志等人成功地喝下有蒙汗药的酒;又或者说智慧体现在一开始没有下药,而是等到杨志等人来喝酒的时候,才把药下在酒里。用课文中的话说,“这个便是计策”,还特地交代“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又比如说,在杨志一行人口干舌燥的时候,正好来了一个挑着一副担桶的汉子,里面装的是可以解渴的白酒,说是“挑到村里卖”。尽管杨志此时骂道“你们不得洒家言语,胡乱便要买酒吃,好大胆”,这也就意味着杨志此时不允许手下的人买酒吃,并不是对卖酒的人心生警惕,只不过是因为他们没有得到自己的允许而已。作为一个应当时刻保持警惕心的领导者而言,当自己团队的人口干舌燥的时候却来了卖酒的人,这种情形也未免太巧合了些。也就是说吴用等人的计策并不高明,只不过是杨志等人的愚蠢衬托了吴用之“智”而已。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吴用,你会如何带领队伍夺取生辰纲?”这一问题当然能够驱动学生思考:首先,要做一个光明磊落的“好汉”。乘人不备下药的方法实在谈不上是多高明的计策,能不用尽量不用,因为这会影响整个“好汉”的江湖名声,也会影响自身的领导力;其次,应从“智”的角度去思考,尽量不要出现“一个人在那里舒头探脑价望”的破绽,这简直是将贼形摆到了对手的面前。倒是“三十六计”中的“调虎离山”“假道伐虢”可以用上一用。

三、中书不智

通过对相关故事情节的分析可知,梁中书之所以派杨志去押送生辰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杨志的武艺高强。按照这个逻辑去判断梁中书这个人,就可以发现其智商也不高。首先,武艺高强不意味着具有领导才能,而押送生辰纲所需要的正是领导才能。从后文杨志带队押送生辰纲的过程来看,其除了打骂手下的人之外,就是用可能出现的情形去代替事实,恐吓众人。“吓唬”这种管理办法所体现出来的效果只能是短时间的。梁中书将价值不菲的生辰纲让杨志这样的人去押送,简直就是送炭入火。

此外,老都管这个角色不可忽视,很多人都认为老都管就是梁中书派来监督杨志的。这样的判断有一定道理,毕竟杨志只是发配充军的一个人而已,用他来押送生辰纲,只可用其武而难以窥其心。此时,梁中书多少有点饥不择食,即使用个老都管来监视杨志,作用其实也是有限的。因此可以看到老督管所发挥的作用主要有两种:一是起初很长一段时间里,在杨志打骂手下众人的时候,老都管用默许或帮助杨志解释的方法,确保众人听从杨志的话;二是在杨志不允许众人喝酒的时候,老都管自身也口渴难耐,只能借助于众人的需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于是他相当于帮助对手进了一球——这说明老都管对吴用一行人缺乏最基本的警惕与判断。

所以尽管整篇课文没有写梁中书太多的文字,但是老都管所起的监督作用有限,关键时刻还有无意帮助了对手,就可以看出这样一个人的派出,基本上没有起到保障安全的作用。事实上梁中书安排老督管随行,主要防的是杨志私吞生辰纲。不信任自己团队的人,同时又忽视了更需要重视的对手,显然也是“不智”的。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梁中书,你会如何安排人选押送生辰纲?”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考验智力的问题,不仅涉及领头人的选用,而且涉及对整个行程的设计与分析,不能认为找到了杨志就万事大吉。作为总指挥,分析“天”“地”“人”等要素,选好干将,对整个押送队伍提出明确的要求,才是应有之义。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智取生辰纲》这篇课文当中所描写的主要人物都有“不智”的一面,只不过一个不算聪明的人在更为愚蠢的人面前,确实可以表现出“智”的一面。但是教师引导学生解读课文时,却不能拘泥于这样的解读思路,否则只会让学生满足于对课文直接感知的浅层次兴趣,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围绕“智”或“不智”来分析不同的人物去进行“细读”,就可以在课文解读的过程中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完成对经典文本的深度解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让学生分别站在不同角色的角度去设身处地地思考,有助于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形成研判问题的能力,这不仅能提升学生自身的素养,也可以帮助学生以更加理性的目光“平视”故事中的人物,从而真正做到在文本中汲取智慧。

参考文献:

[1]金阳.杨志失纲成因分析——《智取生辰纲》深度解读[J].中学语文,2023(6).

[2] 刘自学.《智取生辰纲》智在何处?[J].读写月报,2021(35).

[3]许媛.也谈《智取生辰纲》中老都管的作用——兼与杨大忠老师商榷[J].中学语文教学,2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