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社版《红楼梦》校注缘起与基本构想

2024-11-21 00:00:00张俊
语文教学之友 2024年11期

摘要:人教社版《红楼梦》校注编写小组成立于2020年八九月间,11月7日,召开成立会议。会议就工作底本、编注体例、工作细则等问题进行讨论。选择以程甲本为底本,主要理由有三:第一,此本是流传最早的刻本,保留了原刻本的基本面貌;第二,传播比较广、影响也比较深远;第三,首尾齐全,故事比较完整。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本的文字面貌比较可靠。编写方针与目标是“守正出新”,既要继承传统,尊重传统,又要努力开拓,写出新意,与时俱进。

关键词:人教社版;《红楼梦》;程甲本;校注

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王日春总编辑的热情致辞。下边我就人教版《红楼梦》编写小组的成立过程、我们选择程甲本作为工作底本的理由,以及这套书校注的基本构想,这三个方面作一简单介绍。

这套书是经过三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完成的。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得到人教社各位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具体的帮助。尤其是三年疫情期间,大家同甘共苦、克服很多困难,特别令人感动。各位责编和校对的团队认真负责,辛勤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他们的这种敬业精神也值得高度肯定。

编写小组成立的过程是这样的。2020年八九月间的一天,尤炜先生开始和我联系,希望由我出面推出一部供中学生完整阅读《红楼梦》的辅助读物。我当时因为年龄比较大,精力不济,所以就婉言谢绝了。尤炜先生好像胸有成竹,他跟我建议说,你在北京工作的学生比较多,可以由他们组成一个小组来共同完成。我觉得他态度诚恳,说得有道理,答应可以试试。于是,就先后与在中央民族大学工作的曹立波、在廊坊师院工作的许振东、在中国传媒大学工作的朱萍、在北师大工作的莎日娜、在北京教育学院工作的常雪鹰联系,说明了人教社的建议。他们都是大学教师,在学校讲授过《红楼梦》课,每个人对这项工作都表示支持,愿意参加。因此,在2020年的11月7日,这个小组在人教社的会议室就成立了。

在小组成立会上,大家就《红楼梦》校注以什么版本为底本、编注体例、工作细则等问题进行讨论,出版社有关领导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对书稿完成后的有关活动作了安排。关于《红楼梦》底本的选择,是比较费考量的。最终我们决定以程甲本为底本,理由主要有三条:

第一条,程甲本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流传最早的《红楼梦》刻本,应该说它保留了《红楼梦》原刻本的基本面貌,正文前有程伟元、高鹗的序,还有二十四幅插图,现在我们的新校本大概选了其中的十幅;还有书前有完整的各回次的题目,所以说,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早期的《红楼梦》的刻本。我们认为给中学生推介《红楼梦》,就应该把保持原始刻本面貌的本子介绍给大家。

第二条,程甲本是传播比较广、影响也比较深远的一个版本。胡适先生曾经讲过“程甲本为外间各种《红楼梦》的底本。”根据有关书录记载,留存至今的《红楼梦》的版本大概有160多种,而其中大多数都是以程甲本为底本。

第三条,程甲本全书是120回,首尾齐全,故事比较完整。一些前辈的作家、评论家,就主张给读者介绍《红楼梦》阅读的本子,就应该是120回的本子;如果说要搞学问做研究,那么可关注后40回和前80回的关系。有前辈评论家甚至说过这样的话:“我最讨厌说《红楼梦》后40回写得不行的人,用上海话来说,这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他说《红楼梦》后40回,写林黛玉之死比前80回写晴雯的死要精彩得多。就事论事,他这样说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在这之前,红学家王昆仑先生就曾说过:“如果没有林黛玉的死就不会有《红楼梦》”。

基于这样几条理由,我们选择程甲本作为这部《红楼梦》校勘的底本。底本已经定下来了,就是程甲本。那么选择哪一个程甲本比较好呢?今天我们看到的程甲本大约有22种,我来参加发布会前,中午刚刚收到《中华读书报》,有一则新书出版消息说河北教育出版社又影印了一套《红楼梦》的程甲本。这套新的本子,是新发现的程甲本,还是过去22种本子里面的一种,不太清楚。当时我们选的程甲本,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红学家胡文彬先生认为,这个本子是程甲本里“比较标准”的一个本子。大家知道,程甲本留存下来的本子挖改的地方比较多。比如说,北图藏的一个本子,挖改了34处。文研所这个本子只挖改了5处,挖改得最少,说明它保持程甲本原本的文字面貌是比较可靠的。

工作本子定下来以后,下边是如何开展工作?就是说,这套书的基本构想是什么?我想到一篇比较早看到的文章,标题是《中学生的阅读好像初升的太阳》。这篇文章的比喻很有意思,它是说中学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他们最渴望读书,最渴望获取知识,尤其是希望读经典名著。那么,我们该当如何努力为“初升的太阳”推出一部好的《红楼梦》读本呢?还是需要花费一点心思的。当时我们就采用了袁行霈先生当年主编高校《中国文学史》教材时候说的编写方针“守正出新”,这也是我们编写组的努力目标。今天我们理解“守正”就是要继承传统,尊重传统;“出新”就是要努力开拓,写出新意,与时俱进。

这一套书,大家看到放在前面的样书都知道,除了书前的导读,还有后面的人物关系表、大观园平面图等六条附录;中间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个就是词语的注释和文字的校订,这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而且也是这一套书比较难以出新的一部分;第二个部分是内容的点评,每一回大约有十几条;最后就是每回回末有一个阅读提示,前后贯通,也许这会有助于读者了解红楼故事的发展脉络和它的基本艺术手法。也许这是我们这套书的一个出新之处。总而言之,这套书的编写,大家一方面注意借用过去传统的注释和评点的方法进行撰写,恪守正道;同时大家又在努力开拓,希望突破,总是想写出我们自己的一点新意。其中词语的注释和文字的校订,是大家花时间最多的。哪些词需要注,哪些词可以不注,要反复斟酌。我们开始想给学生多提供一些词汇,所以引用的例证比较多一点,后来逐渐有些删减。

在我们的点评和阅读提示里特别注意既要引导学生怎样走进《红楼梦》,认识《红楼梦》,理解《红楼梦》,并要给学生留下想象的余地和思考的空间。多年以前,我在《北京晚报》看到一篇小学五年级学生写的作文,题目是《“王熙凤”为什么扣了我2分?》。题目很俏皮,内容是说老师给学生出了一道阅读考题,《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荣国府和王熙凤见面,王熙凤问林黛玉几岁了?读什么书?吃什么药?就这样一段文字,老师让学生回答读后的想法。这位学生说他觉得王熙凤很关心林黛玉,而老师的标准答案是王熙凤这样做是为了讨好贾母,结果被扣了两分。而这一道题满分是三分,学生只得到一分。老师可能有老师的标准答案,学生有学生的阅读体会和想象。由此,我想起王昆仑先生的一段话。他说读《红楼梦》时,会“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这道出凤姐人物性格的真实性和复杂性。这提示我们,在本套书的编写过程中,也应该注意不同个体阅读的独特性。我们所作的校注、点评或每回后的阅读提示,特别是后边的附录,只是供大家思考的材料,而绝不是标准答案。希望这样的工作,能成为引领读者走进《红楼梦》的一扇门、一个阶梯。

我们这一套书出来以后,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