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深度融合

2024-11-20 00:00吴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11期

【摘 要】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普及,它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当然也包括教育领域。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与各学科教学进行融合,促使各学科教学向着多元化、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方向不断突破与更新。为充分发挥美术课堂的育人价值,本文以信息技术为背景,融合新课程改革,对信息技术赋能下的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策略进行实践性探索,求同存异,实现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深度融合,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美术;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24)011-093-02

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实现处理数据信息和管理数据信息这一过程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在初中美术课堂中,教师在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中找到一定的课程融合点,借助图像、视频、文字、声音等信息载体辅助课堂教学,营造信息化课堂的美术教学情境,此举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以“术”育“美”,使得美术课在信息技术中焕发新活力。

信息技术赋能,优化融合教学情境

多年的课堂实践,使我深刻地感悟到,单纯枯燥的讲解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信息技术赋能下,可通过声像并茂、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交互性平台、小插件等,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氛围[1]。

同时,教师可通过互联网最大范围、全方位的收集和下载所需的美术教学素材并对其进行适当再加工,在作品组合、背景、音像、色彩、显示角度、显示方式等方面进行梳理、融合,起到渲染气氛、创设情境的作用。如在“独树一帜的中国画”一课中,在教育信息化3.0能力点的技术背景下,教师引领学生在学校云教室借助希沃平台和教学平板的一对一交互性,以智能设备为载体的应用场景,呈现了不一样的美术鉴赏课程。课堂上,色彩鲜艳的动态视频,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灵活便捷的交互手段,声像同步,亦动亦静,氛围感强的鉴赏教学情境将学生注意力牢牢锁定,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课堂更好地融合,信息“云”技术赋能下的课堂让学生有了更多观察、鉴赏、思考和评述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信息“云”情境中增进对中国画作品的理解,提高了审美感知和艺术鉴赏能力。

信息技术赋能,优化融合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赋能下的美术课堂教学,具有文字、图像、声音等直观媒介信息同步进行的优点,可将作品多视角、多重复性展示。信息技术赋能下的美术作品及创作过程的演示是一种更为直观而有效的方法,它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可重复性、可修改性、可选择性特点,在课堂上突破造型,表现领域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反复演示,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和理解,快速掌握技能[2]。如“中国山水画的山石画法”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山石的画法,教师可通过视频演示对山石的不同皴法进行反复播放,遇到重点或难点的部分可暂停、放大、回放等,并在画面配以文字或语音讲解。又如在“书间精灵 藏书票”一课中,在信息技术赋能下,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视频制作手法将藏书票的制作过程拍摄下来,制成微课,并配以音乐背景和文字说明,藏书票的整个创作示范过程演示活泼、有序,图像、文字、音乐相得益彰,清晰明确的步骤降低了学生的出错率,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信息技术赋能,优化融合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赋能下的美术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学习素材与探究空间。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单”,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与任务单进行人机交互式自主探究学习。如在教授“情景交融的中国山水画”一课时,笔者就设计了一份中国山水画鉴赏任务单,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交互性的特点,借助网络、交互性平台对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技法、意境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认识和感知,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信息技术辅助美术学习的优势。在这个信息技术赋能的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拓宽了学习的空间,促进了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3]。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中明确提出了“有意图地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肌理、空间和明暗等造型元素以及形式原理,选择传统媒介和新媒介……”人工智能、各种绘画软件和工具的运用,赋予美术作品以新的生命力。这些集音频、视频、图像处理等多功能平台的运用,为学生的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手段。如在“色彩的魅力”一课教学中,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色彩的表现力,在信息技术赋能下,教师通过对图片色彩明暗、强弱、对比、色调、纯度等的调节与演示,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色彩组合与搭配所表达出的感受,如暖色的欢快与冷色的沉静质感等,然后运用绘图软件进行不同的画面配色、填色。这种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融合,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感[4]。

信息技术赋能,优化融合教学评价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为师评、生评、师生互评,单一、范围窄。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了“多种评价形式”的要求,即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对学生作品、探究结果等内容的评价,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信息技术的赋能下,依托多媒体、网络、移动设备等交互性技术平台,借助网络平台发布系统,建立多元融合、开放式的新型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各种学习软件以及公众号、智慧教育平台等推送学生作品,利用交互技术进行融合互动性评价。如学习“标志设计”一课时,创作出极具创意的班级标志是作品成功的关键。标志设计的手法包括具象、意向、抽象等,标志设计的组合有文字、图像、图文等组合,学生以班级为标志设计的内容,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把学生设计的班级标志作品上传到网络或者公众号上,采取网络点赞、星级评定、优秀示范作品等形式进行交融互动性评价,评选出本节课的“创意之星”“设计之星”等,帮助学生形成网状的、系统的学习评价体系,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提升学生的核心艺术素养。

当然,信息技术具有巨大的赋能作用,但也并非“万能良药”。如果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超越了课程本身,融合不当便是本末倒置、喧宾夺主,课堂效果反而适得其反。教师既不可简单地下载别人的课件去组织教学,充当课件播放员,也不可引用过多,过于强调课堂的娱乐性,从而偏离了教学主题。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教学资源库的建立。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教学所用的教学资料、学习资源、评价系统等进行整合归类,形成方便远程学习的数字化美术学习资源库,为学生提供有力的教学资源保障。

(2)信息技术人员的支持。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跨学科的融合、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都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来解决一系列的技术性、修复性问题,为信息技术充分赋能课堂教学提供稳定有效的服务保障。

(3)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美术教师是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关键,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又有着很大层面的技术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认真学习信息技术3.0能力点,不断优化、完善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深度融合,并不断优化完善。

在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融合中开展教学,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打破学科界限,助力高质量和高效率的美术教学,从而推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真正起到美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陈丹萍. 智融信息技术,助力美术课堂教学[J]. 文理导航(上旬),2024(5): 45-47.

周国刚. 信息化视域下中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优化策略[J]. 学周刊,2024(11):161-163.

李志慧,姚蓓. 融信息技术 创多彩课堂:浅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美术课堂教学[J]. 安徽教育科研,2024(2): 74-75.

韩冬兵. 巧用信息技术突破初中美术教学难点[J].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4(4): 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