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驱动的数字德育研究与实践思考

2024-11-20 00:00温雷英王树宏张红霞董艳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11期

【摘 要】人工智能助力下的数字德育正产生新的形态与活力。数字德育具有丰富的内涵与特征,如数字形态的新主体、新资源、新内容;数字环境中的新场景、新活动、新评价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更是从人机协作角度为数字德育提供新可能。本文的区域案例展示了数字德育在学校工作上的差异性及多样化探索,助力个性化育人、沉浸式体验、精准化育人。但数字德育也面临挑战,需要积极调整策略和多方应对。

【关键词】人工智能;数字德育;教育智能体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24)011-011-03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渗透日益加深,在德育方面产生了全新影响。数字德育作为数字教育的重要领域正逐步展现出新的活力。本研究围绕数字德育的内涵、应用实践、面临挑战等阐述,以期为数字德育的深度开展、数字德育要素的相互融通、数字德育的资源共建共享等提供参考。

数字德育的内涵

数字德育是指数字技术推动下的德育范式的创新发展,在数字化的背景下,德育的内容和方式均产生新的形态。数字德育具有丰富的内涵:一方面,强调通过数字技术的支持,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助力德育u1MFUlwiaeKctuOfmU5vcGeeUpciSgH9R7YpiCOQ7+w=工作焕发新活力,如形成数字形态的新主体,创造数字德育的新资源和新要素,创设数字化的德育环境与德育活动,构建数字形态的德育新场景,应对智能时代德育工作的新需求;另一方面,注重技术赋能,技术改进德育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实现德育工作的数字化与智慧化,提升工作效率与效果。数字德育不仅注重从德育方面培育学生的德行规范,也注重培养学生数字公民素养,包括遵守数字时代道德法规,平衡虚拟与现实生活,既关注品格与能力的培养,也重视道德伦理内化,塑造健康、自律、尊重、包容的品格。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影响,数字德育不仅强调技术支持下的“单向育”,更强调被育者的主动参与,从传统德育的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转变为人机之间的协作对话,强调融入双向反馈的“育”,以及“师—机—生”三元结构的对话和引导。而育的内容,作为客体要素,可以更加朝向德育的高阶目标,聚焦讨论性、批判性、创新性、文化性、伦理性的主题内容,引导学生向积极的、参与式的方向发展。

数字德育的应用

(1)德育内容的创新与个性化。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给德育内容的创新开辟了广阔天地。通过智能分析技术,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认知水平等多维数据,生成高度个性化的德育内容[1]。数字资源如电子图书、在线视频以及虚拟现实(VR)技术,也为德育内容的多样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从而增强道德认知和情感共鸣。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数字德育在内容创新与个性化方面更是体现新的特征,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生成更加丰富多样的数字德育教学资源或形态,以引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或德育活动参与动机。同时,具有记忆、规划、行动等能力的教育智能体,也可以设计数字德育导师,动态调整德育内容。

(2)德育方法的智能化与多样化。数字德育,使得德育工作能够超越原先面对面的线下交流局限。德育过程发生更加便捷,德育方法更加多样,有效克服传统德育形式单一、缺乏互动的弊端。数字德育超越原先的言语类形式,以更加多样化、生动化的内容感染学生。人工智能技术则通过智能分析、个性化推荐以及情感计算等手段,为德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2]。智能分析技术仿若一个敏锐的探测器,能够实时精准地捕捉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情感的微妙变化,方便教师根据即时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3)德育评价的科学化与客观性。传统的德育评价往往依赖于教师的主观判断和经验积累,难以准确反映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成长状况。而人工智能技术则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的支持,全面采集和分析学生的行为数据,从而形成精准、客观的德育评价报告[3]。学生的行为特征为学校提供了一个全面且客观的视角,用以评估和分析学生的道德素养。同时,人机共评模式下,可形成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多维度、全过程评价,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学生的道德发展状况[4]。

区域实践探究

(1)合作生态构建与优化:协同创新,智能引领。广东鹤山市独具特色的“双链协同、三共三融”模式,为合作生态的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数字德育正成为学校撬动其他学科的一条引线。以德育为抓手,提升学生的学习理解;深化学生对社会生活、国家发展、重大主题等的理解与认同,提高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协同;通过校政社联合链以及人机联动链,实现资源高效共创、课程协同共建以及人机协同教育评价,推动学校与政府、社区、企业深度合作。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智能体精准匹配学校、政府与社区的资源优势,参与数字德育资源的开发和数字德育项目规划、协调、实施与实时评价[5]。在鹤山市鹤华中学与雁山社区党建体验馆合作项目中,借助教育智能体,学校教师和场馆导师共同优化研学方案,充分发挥AI技术展示党的奋斗史和人物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党情感。

(2)数据驱动个性化教育:精准对标,智能定制。在数字德育的实践探索中,深圳市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对学生行为数据进行细致入微的收集与分析。教育智能体作为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核心力量,能够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和深度学习模型,从多维度挖掘学生的行为模式和潜在需求。它不仅能像传统方式一样为教师提供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学习情况分析,还能通过对学生行为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动态分析,发现学生的兴趣变化、情绪波动以及潜在的学习障碍等深层次信息,从而为学生的学科学习与跨学科探索提供可行性。

(3)沉浸式道德体验与实践:强化感知,人机共善。广东鹤山市第二中学创新性地利用VR技术,在鹤山市法治教育基地为学生打造了别开生面的沉浸式体验之旅。通过“情景模拟”“重拳出击”等项目,让学生仿佛置身真实情境。智能系统根据学生的实时体验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引导和提示。在对话教学过程中,对话主体以追求身体情感的生命美、身体实践体验和身体感知的生态美为本,以此获得共同的审美理解、共通的审美体验和共享的审美创造,实现身体与心灵的碰撞与升华,最终建立起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的综合育人模式[6]。山西芮城县七一示范小学积极构建数字化平台,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构建“追求幸福教育,享受教育幸福”智能教室、在线学习平台和虚拟实验室,丰富了数字德育活动的开展。

(4)跨学科德育课程与五育融合:融会贯通,智能整合。教育智能体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数据和发展需求,精准筛选出适于融合的学科知识点和教学方法,制定出最优的跨学科教学方案,还可以根据学生各科学习表现和兴趣偏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推荐。在项目实践过程中,教育智能体提供相关学科知识的支持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引导学生反思个人行为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有效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全面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未来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5)智能化实时评价与反馈系统:精准评估,提质增效。深圳市通过人工智能赋能数字德育,构建了新型德育云端共同体,优化迭代数字德育评价体系。伴随式数据采集与多模态数据分析技术助力数据实时获取、分析学生的德育行为数据,为德育评价提供实时、量化支持。深圳市山海学校在数字德育实践中,创新性地引入勋章系统实施德育沁润,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能化的德育评价体系。智能系统能够对学生的德育表现进行全方位、实时且客观的评价。通过对学生在课堂学习、实践活动、日常行为等多方面数据的综合分析,生成详细的德育评价报告与成长建议,帮助教师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为教师提供针对性的教学调整策略和方法建议。

数字德育的挑战与应对

伴随科技的飞速进步,人工智能(AI)宛如一场强劲有力的风暴,掀起了数字德育前所未有的变革巨浪,同时,衍生出了诸多不容忽视的挑战。

1.面临的挑战

一是人工智能情感教育困境。在德育过程中,会面临如“情感主体身份缺失”“情感互动受阻”及“情感代际传承受限”等困难[7]。二是认知外包引发主体性风险。个体与智能系统认知界限逐渐模糊,导致主体冲突与责任伦理问题产生。AI决策存在偏见且不透明,使得学生难以明确自身道德责任,容易依赖系统判断,催生思维惰性。三是技术导致茧房效应。推荐算法使信息单一,形成过滤气泡,阻碍学生接触多元道德观点,加剧知识分化,使学生陷入同质化信息环境,导致思想固化,难以接受新道德理念。此外,课程体系变革带来整合难题,在虚实融合课程中德育内容渗透困难[8]。四是评价机制转型造成评估困境。评价目标和功能发生转变,准确评估学生道德品质及制定干预方案变得困难,同时评价信息源和方式改变,收集分析多元道德信息及了解学生动态也存在困难。

2.应对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数字德育工作的开展仍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如何立足立德树人这一党的教育根本任务,提炼面向学生发展的核心问题与优秀的德育内容,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需求,提供更好的德育内容以及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德育资源和教学方式;教师要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筛选出更符合青少年发展的积极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材料,同时配合线下德育工作的活动设计;教师要负责观察学生在数字德育工作后的行为表现,注重学生们持续的情感发展。

数字德育还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参与,德育不仅是学习优秀,更注重学生自身的发展与德行表现。更要强调通过问题式引导,融入社会发展情境,体现学生真实生活,在内容设计和形式表达方面要注重多元化,注重对社会问题的正面引导。要敢于让学生进行多元评价,用学生的眼光和言语来设计问题、展示观点,思考如何进行辩证式、解释性、探究式、创作式的问题解决和德育引导。要关注课程内容的优化设置、课程环节的创新、课程评价的多元与客观,又要正视青春期学习者对于问题认识的不全面、不理性、不认同等,进行数字德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的综合推进。围绕着“问题”设计数字德育内容、围绕着“差异化样态”设计数字德育的支撑框架,并提供思维方面的分析、表达、创作等脚手架,以促进学生在德育理解方面的认知提升与迁移发展。

展望未来,随着AI技术不断进步,数字德育也将不断发展。期待借助技术创新成果助力人才培养,呼吁加强跨学科研究合作,深度融合德育与AI技术,共建高质量数字德育体系,为立德树人提供坚实支撑。

注:本文系2025年度广东省教育科研规划课题重点项目“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实施研究”(课题编号:2025ZQJK298)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2] 管建峰. 聚焦数字德育,构建区域大德育生态圈:关于数字德育“1+N”融合发展的探索[J]. 陶行知学刊,2024(2): 48-49.

王贤德,李玲玉. 数字时代学校德育评价智慧化的改革诉求、困境审视及推进路径[J]. 当代教育科学,2024(2): 36-44.

邹太龙,戚冠辉,贺久兰,刘天琪. 人机共评:智能时代德育评价的变革趋向与推进路向[J]. 中国德育,2022(23): 16-20.

卢宇,赵雨鑫. 智能教育时代的创新引擎:教育智能体[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4(10): 5-7.

金星,李如密. 身体视角下对话教学的审美内涵、本质及美育实践[J]. 教育科学研究,2024(3): 68-75.

颜士刚, 王丽蕊, 周紫婷. 论情感教育视角下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德育困难[J]. 现代教育技术, 2022, 32 (4): 5-12.

余胜泉,汤筱玙. 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J]. 开放教育研究,2024,30(3): 45-52.

作者单位:广东鹤山市第二中学 广东深圳盐田山海学校 山西芮城县七一示范小学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