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通过“思·行·雅”课程育人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探索数智赋能德育管理,改革传统育人模式;通过建构数字化德育管理平台,优化评价方式、实施无纸化、可视化、过程化评价,记录学生在校日常表现,形成学生综合素质成长记录袋;通过博物馆文物巡展进校园,引入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利用家校互动平台实现家长与教师的随时交流,推动家校共育;通过班级微信公众号、电子班牌、校园网等多种途径开展主题教育、展示班级风采,营造积极向上的德育氛围;通过“智慧心育”,定期进行全校学生心理普查与动态监测,实现分层预警。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也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关键词】数字德育;课程育人;德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24)011-014-03
数字德育是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传统德育育人过程的新模式,它利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来提升德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德育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许多学校积极探索数字德育的实施路径和模式。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其内容中蕴含的鼓励学校和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德育方式和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与数字德育的理念和实践高度契合。
2022年,北京市教委发布《北京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规划中强调通过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深化大数据应用、建立数字学习档案、创新评价方式以及加强网络安全保障等措施,为学校数字德育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以“智慧校园”建设为驱动,通过数智赋能“教、学、研、管、评”多个校园场景,整体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实现提质增效。
近年来,学校在“思·行·雅”课程育人体系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数智赋能德育管理,改革传统育人模式,通过德育课程、德育管理和德育评价等多维度的数字德育研究,解锁学校德育新密码。
构建数字德育管理体系,绘制学生个性化蓝图
数字化德育管理平台的建设是学校数智化转型的重要一环,学校通过对接一直使用的CMIS学生综合素质平台等市区信息资源,结合教考综合评价系统等校本化平台数据,以“五育并举”为导向,为学生设置个性化成长记录袋。
记录袋不仅包含了学生的基本信息、学业成绩、奖惩记录等常规内容,还记录了学生日常在校行为表现、主题德育活动参与情况、身心均衡发展、社会实践经历、志愿服务等全方位的信息。形成了立体多维的学生画像,让学生、家长、教师都可以在学期中、学期末及时了解学生各个方面表现,从中找出优点和不足,进而确定增长点和提升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多元化成长。
在初三、高三这一关键阶段,许多学生面对升学抉择时常常感到迷茫。若仅聚焦于学业成绩,则难以全面洞察学生未来的发展潜能。此时,成长记录袋作为多维度、过程性记录的载体,显得尤为重要,它成为综合评价学生整体素养的关键依据。通过回顾数年间累积的成长记录袋可以发现,即便某些学生在学业成绩上暂未能脱颖而出,但是他们在服务师生、策划组织集体活动、团队协作及领导力等方面却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这些宝贵信息,不仅为学生德育评价提供了坚实支撑,更为学生规划未来发展道路提供了丰富的参考素材。
基于学生的个性化优势,教师精心撰写推荐信,旨在向高一级学校全面展现学生的独特魅力与潜力,助力学生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升学路径。这一过程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本。量身定制推荐方案,满足了学生追求最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需求,促进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
携手社会实践资源,拓宽“大思政课一体化”教育边界
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周边的“大思政课”社会实践资源,在市、区教委项目的引领下,学校思政教师和京报馆的专家通力合作,依据京报馆承载的红色文化基因,共同设计适合初、高中学段的系列课程,推进思政课数字资源和网络教学信息课程资源库建设,打造问题库、案例库、素材库和在线示范课程库等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字德育学习材料。
学习完数字化“京报馆”思政课程,学校教师继续带领学生走进京报馆,利用思政课和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怀揣家国情怀,参观学习百年来中国新闻事业特别是党的报刊事业的发展历程,了解“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中的担当和情怀所在。
学校积极与京内外多家博物馆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邀请博物馆的专家走进校园,为学生们带来一场场生动的历史文化课。2024年9月3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到来之际,学校参与了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主办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抗战文物展进校园”主题活动。学生们通过学习文物背后承载的厚重历史,化身为抗战文物讲解员,为参加活动的来宾和校内师生讲解抗战文物的历史,共同缅怀革命先烈,厚植爱国情怀。
作为北京市艺术特色校,学校初一和高一的学生们创作出了涵盖革命历史场景、英雄人物事迹、革命精神传承、革命建设改革成就等多个主题的绘画作品,展现了东北抗日联军、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中共七大等重要历史事件,传递出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这些抗战主题绘画作品也在各个班级的电子班牌上滚动播放,利用数字化手段更好地发挥绘画作品的宣传作用,这种宣传来源于学生的精心创作,依靠数字化媒介,传递到更多学生中。
在本次活动中,初二和高一各有一个班级在班主任的带领下,进行了数字德育班会成果展示。“奔流·不熄”的主题班会中,学生们从巴黎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的自信与底气,回望先辈一路不屈的抗争与无畏的牺牲,感受到绵延不断的抗战精神永不熄灭、薪火相传。“一封家书”主题班会上,学生们感受着一封封家书中厚重的精神力量,意识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担当。课堂上智慧笔与调查问卷等数字化手段的使用及时呈现了学生的反馈,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个人感悟,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与温度的学习场域,数字技术的应用赋予了德育生态全新视野。
通过一次次与社会实践资源单位携手组织主题活动,学校不仅丰富了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资源,也运用数智赋能德育,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加多元、立体的学习体验,不仅增强了学生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也为他们的成长注入了更多的精神动力。
多元数字平台联动,营造积极的德育氛围
学校鼓励倡导年级组教师、班主任,用好市、区级和校级数字德育平台,为学生、家长提供家校协作课程。组织学生或家长登录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德育平台,开展主题教育学习,用好平台上的相关资源;及时推送西城区中小学“全程超前伴随式”家长线上培训课程,供家长选择观看,实现家校共育;学校将一些优秀班会、德育主题讲座、专家指导的资源及时上传到校本化的教师发展平台,供教师们随时结合所需进行学习,鼓励教师们在学习后进行留言和点评,形成氛围良好的网络交流社区。
学校德育处定期组织对各班电子班牌的使用进行交流和展示,各班班主任充分利用电子班牌对学生进行日常德育教育,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电子班牌除了展示班级课表、座次表、记录学生考勤等常规功能以外,班主任还积极运用电子班牌,把本班学生感兴趣且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素材及时展示出来,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比如,用电子班牌展示传统文化、传统节日介绍、时政热点、班级时讯、班级金句分享、劳动教育等内容。电子班牌成为了每个班级的靓丽风景和特色名片。
学校组织教师们用好微信公众号等日常社交软件,通过创建班级公众号,培养、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舆论氛围。高二(2)班班主任组建了班级宣传分队、建立了班级公众号“2班的时光机”,不仅记录了学生在高中日常的学习和生活,更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众号维护,培养学生的新媒体制作、文字编辑能力,记录高中生活,留下美好回忆。经过两年的时间,公众号累计发布38篇文章。从由班主任的引导统筹策划到学生自己独立进行规划和具体实施,从拍照摄影到视频剪辑,从文字撰写到后续总结,学生们充分地锻炼了沟通、策划等各方面的能力。这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展现自己的机会,促进学生全方位进步,真正实现全面发展。
打造家校互动新平台,共筑协同育人的桥梁
家校互动平台的建设是学校数字德育建设的又一重要成果。这个平台不仅实现了家长和教师之间的零距离沟通,也为家校共育提供了有力支持。
学校通过家校互动平台,定期发布学校和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活动安排通知、特殊天气温馨提示、每日作业发布及提醒、学生在校作业及听讲表现等信息,家长可以通过平台随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各方面情况。
同时,家长也可以通过平台向教师反馈孩子的家庭表现和学习情况,与教师进行及时沟通和交流。这种双向互动的模式不仅增强了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和支持,为教师提供了更加全面、准确的学生信息,也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了更加良好的环境。
“智慧心育”项目护航,精准关爱学生心理健康
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心理健康教育被明确列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有效应对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引入了“智慧心育”项目,通过AI智能心理筛查、在线心理咨询等方式定期普查、监测和干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学校与科大讯飞智慧心育研究院合作,建立了“智慧心育云平台”,该平台利用AI技术对学生进行全员心理普查和筛查工作,通过大数据分析快速识别出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并给出初步评估报告。
同时,平台还提供了在线心理咨询和干预服务,学生可以随时借助平台与心理咨询师进行视频或文字交流,以寻求帮助。此外,平台还设有教师心育能力提升培训、家长学生心育大讲堂等模块,全面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这一系列举措有效降低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
除了心理普查和干预外,学校还通过智慧心育项目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讲座、心理剧社团活动、心理沙龙等。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心理支持和帮助,让学生在活动中加强交流和沟通,促进健康成长。
在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征程中,数智赋能已成为驱动德育创新与变革的关键力量。通过积极探索德育管理的数智化路径,学校不仅重塑了传统育人模式,更在德育课程、德育管理及德育评价等多个维度实现了全面升级。
数字化德育管理平台的建立,不仅记录了学生成长的每一个足迹,更为学生个性化发展绘制了清晰的蓝图。家校互动平台的搭建,则进一步拉近了家校之间的距离,共筑了协同育人的坚固桥梁。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智慧心育”项目的引入,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插上了技术的“翅膀”,通过AI智能筛查与干预,精准关爱学生心理健康,为他们的全面成长撑起了一片蓝天。
结 语
学校的每一次探索与实践,都是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深入践行,更是对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坚定追求。展望未来,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将继续秉承数智赋能的理念,勇于创新,不懈奋斗,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坚定的步伐,探索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德育新模式,为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青年而不懈努力。在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上,学校坚信,数智赋能将持续解锁德育新密码,引领教育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