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全社会协同育人、全面推进科学教育的背景下,馆校结合STEM教育有了新的发展契机。本文总结了馆校结合STEM教育的内涵和两种类型,从个人、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梳理了馆校结合STEM教育的价值意义,列举了学校实施的四种实践路径,并以“创意制作恐龙绘本”为例展示了课程设计思路和具体实施流程,以期为学校开发馆校结合STEM教育活动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馆校结合;STEM教育;恐龙绘本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24)011-083-03
STEM教育倡导整合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的内容,以现实问题或真实问题为情境,以问题解决和任务完成为驱动,以小组和师生为学习共同体,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问题解决和沟通合作能力。江丰光等学者将国内外STEM教育活动归为三种类型,其中正式与非正式场馆结合的STEM教育活动,主要包括教师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博物馆、科技馆等场馆,以及学生自主的参观交往[1]。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对新时代推进科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引领下馆校结合STEM教育内涵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本文将馆校结合STEM教育活动界定为场馆与学校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协作开展的STEM教育活动,具体包括两大类:一是以学校为主体组织的馆校结合STEM活动,如组织学生去场馆进行STEM活动,引进场馆的课程、专家等资源进行STEM活动;二是以场馆为主体组织的STEM活动,如场馆开发、学生自主参观的STEM活动以及学校参与开发、在场馆实施、学生自主参与的STEM活动。本文分析了馆校结合STEM教育的价值意义、总结了馆校结合STEM教育的实践路径,并通过“创意制作恐龙绘本”的案例介绍了馆校结合的经验和做法。
馆校结合STEM教育的价值意义
1.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注意观察社会生活
STEM教育的研究原点是鼓励和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善于发现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将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问题解决建立联系,通过多个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创新性地解决问题,实现个人的发展,如果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则更是STEM教育追求的目标[3]。馆校结合的STEM教育给了学生一种特殊的学校学习与社会生活相融合的经历,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时时可学习,处处可学习,在观察中了解社会现象,在探究中发现内在本质。
2.丰富学校活动形式和资源供给方式,拓展学生学习视野
《意见》要求学校原则上至少结对1所具有一定科普功能的机构,同时统筹动员高校、科研院所、各类场馆、青少年宫等单位向学生开放,这丰富了馆校结合的STEM教育载体和内容。学校开展“请进来”“走出去”实践活动,引进场馆等多元的STEM课程内容,丰富学校课程供给方式,开拓学生视野,对学生的职业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走出去”,感受我国的科技进步,了解前沿的科技进展,进行场景式的真实体验,丰富学校的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馆校结合STEM教XDCuNsaSeOMNsSOmZp+nig==育给了全社会共同参与基础教育的机会,推动学校科学教育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倡导充分利用家校社的各自优势协同推进我国科学教育改革。学校立足科学教育的主阵地,为科研院所、各类场馆等提供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家长引导和安排学生节假日的科技体验,三者密切配合,学校利用场馆资源开展正式环境下的科学教育活动,场馆自身等自主开展非正式环境下的各类科学体验活动,家长积极引导和激发学生的科技兴趣,从而有利于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
馆校结合STEM教育的实践路径
2022年3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强化学科间的关联,可统筹使用劳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课时,同时鼓励教师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科学探究、劳动、社会实践等,这为馆校结合开展STEM教育提供了诸多实施上的便利。馆校结合STEM教育在学校具体落地时,可以以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形式出现。
1.作为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推动学科教学方式变革
义教课程方案明确指出各个课程用至少10%的课时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馆校结合STEM教育可以作为科学、美术、数学、信息科技等课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结合科学主题走进北京天文馆、结合美术主题走进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馆校结合,加强了学科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教师反思学科教学方式,落实课改理念,实现以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推动学科教学方式变革和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2.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义教课程方案中,综合实践活动侧重指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馆校结合STEM教育可以作为学生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场所,以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和职业体验作为主要的活动方式,在场馆中学习,在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综合素质[4]。
3.作为地方课程,注重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是国家自立自强的重要保障。为丰富学校科技课程体系,《北京市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开发指南》中[5],明确列出鼓励开发科技创新类的地方课程教材,如STEM教育、人工智能等。目前在广东省有专门的STEM地方课程教材,陕西省也开发了STEM课程资源。地方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与国家课程密切配合,落实课程协同育人,提高育人效果。
4.作为特色校本课程,凸显学校育人的特色
STEM课程作为校本课程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占用校本课程课时或课后服务时间。朝阳区一些学校将馆校结合的STEM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进行实施、成果物化及宣传推广,获得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优秀成果和朝阳区教育教学成果奖等奖项。馆校结合的STEM教育体现了学校对科技教育的重视,是学校用好社会大课堂的有益探索,凸显学校的课程特色和育人特色。
馆校结合STEM教育的特色案例
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打造学校课程特色,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实验小学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五馆课程”,立足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五类场馆开发特色的实践活动,并在国家课程中进行渗透融合,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三级五领域课程体系。“创意制作恐龙绘本”为博物馆课程的重要内容,立足科学、美术等学科内容,教师围绕制作恐龙绘本这一核心任务,在自然博物馆观察恐龙生活,再现恐龙模型,在课堂中学习美术表现手法并利用树叶拓印、刮画、泥塑浮雕等多种形式创意制作恐龙绘本。在具体课程实施时,研究者参考6E教学模式,即参与(Engage)、探究(Explore)、解释(Explain)、工程(Engineer)、拓展(Enrich)、评价(Evaluate),将教学流程梳理如下:引入恐龙主题、博物馆自主探索、学习成果总结交流、创意绘本制作、交流与完善、全校分享与评价,具体教学过程如下所示。
1.引入恐龙主题,明确项目任务
以学校恐龙展为情境,明确项目任务为创意制作恐龙绘本,项目任务完成要求如下:小组选择一种恐龙制作恐龙绘本,准确指出恐龙的种类和特征,并根据恐龙特征选择合适的美术表现手法创意制作绘本。根据任务,学生头脑风暴,将任务拆分为恐龙知识学习和制作恐龙绘本两个子任务。通过教师分享和学生自学,学生对恐龙的发展历史,恐龙的种类特征进行了初步学习。最后教师介绍自然博物馆参观的相关安排,明确活动注意事项和学习要求,各组熟悉学习单并讨论交流。
2.博物馆自主探索,全面认识恐龙
本环节学生在国家自然博物馆参观学习。学生根据学习单完成学习任务,学习单内容包括了解霸王龙、翼龙、沧龙、三角龙、剑龙的生活时代和环境特征,简单画出他们的外形轮廓,并标出它的身长大致数值;了解不同种类恐龙的食性、恐龙习性、捕食方式等。学生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身临其境感受恐龙这种神秘的远古生物,通过对模型的观察和对讲解员介绍的记录,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恐龙外形特征与习性,并尝试用绘画的方式记录观察所得,为课堂的学习汇报做铺垫。
3.课堂学习汇报,讨论交流总结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在此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分享学习资源,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全班形成对恐龙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并反思本次博物馆学习的不足之处。之后小组通过讨论确定本组要研究和制作的恐龙绘本内容,教师从科学性、美观性、创新性及合作情况四个角度提出绘本评价标准,每个小组可选择一种恐龙继续深入研究学习。
4.学习美术技法,绘制恐龙外形
教师通过改画学生任务单的恐龙外形作品,引导学生从观察突出特征出发记录恐龙外形轮廓,再介绍用基本型概括法准确绘制外形的美术技法。学生观看科学家制作的恐龙生活影像,思考:如何让自己的恐龙也“活”起来?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回顾艺术课程中采用的创意想象方法及相应的美术技法,根据恐龙的生活习性改画动态。
5.创意设计花纹美化,完成恐龙绘本制作
只有外形的恐龙还不够精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用“点、线、面”花纹装饰恐龙,装饰的过程中注意划分区域,线条有疏密变化,使作品整体美观合理。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恐龙的特征和习性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完成创意实践。如翼龙的特点是大翅膀,生活在天空,学生可选择用中国传统的云纹作为装饰元素装饰在它的翅膀上,加入黏土做的云彩,做出了立体浮雕效果。这样既可以突出恐龙的特征,又用美化装饰了恐龙。
6.各组分享项目成果,评价交流反馈
各小组展示分享,介绍小组的创作灵感、设计思路、作品内容及合作分工情况。依据教师提供的评价单,学生积极地借助投票小程序进行自评、他评,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提高学生的评价鉴赏能力。
7.修改完善作品,全校展示分享
学生根据评价建议继续完善自己的绘本作品,教师将各小组最终作品进行扫描,上传到学校的“线上数字美术馆”进行展示分享,全校师生、家长等都可学习交流。
随着《意见》的出台,全社会已经形成协同推进科学教育的良好氛围。作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载体,馆校结合STEM教育活动能够丰富学校科学教育活动形式,深化学校跨学科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学校校本课程和整体课程体系。随着高校、科研院所、各类场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工农企业等单位逐步对学校开放,馆校结合STEM教育活动内涵将更加丰富,活动将更加多样,对推动科学教育新发展、掀起科学教育新高潮具有重要的影响。
注: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互联网+’背景下区域伴随式教研机制构建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CFAA2105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江丰光,和静雯. 国内外STEM教育活动类型分析[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7(11): 64-70.
教育部. 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OL].(2023-05-29)[2024-06-2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9/202305/t20230529_1061838.html.
江丰光,陈磊. STEM教育内涵及学校STEM课程的构建[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1(16): 4-10.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OL].(2017-10-17)[2024-06-2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1710/t20171017_316616.html.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开发指南》的通知[OL].(2022-11-10)[2024-06-20]. https://jw.beijing.gov.cn/tzgg/202211/t20221110_2856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