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道德与法治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探索

2024-11-20 00:00杨柳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11期

【摘 要】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强力推进,数字化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推动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选择。如何利用数字化资源为教与学赋能,助推核心素养实施,成为学科教师亟需思考与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小学道德与法治项目式学习案例“代言梧桐村落 传承乡土文化”为例,围绕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协调应用数字化思维、理念、技术与资源,以项目式学习“六步法”开展实践探究,引领学生以数字化方式,通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有效运用,赋能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数字化;项目式学习;道德与法治;实践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24)011-081-02

项目式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发展方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出:“优化教学方式、探究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2024年6月14日,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以2030年教育高级别指导委员会成员身份在该组织网站发表文章。文章提到:“教育变革要以数字化为杠杆,数字化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推动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数字技术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逼真的学习情境、促进学习过程的交流与协作等优势,解决项目式学习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常以“灌输”为主,按部就班教教材是最普遍的做法,课堂上缺少问题导向的情景化和生活化活动,缺乏数字技术的应用,学生缺少“参与感”和“现场感”。项目式学习注重学生在实际项目中的实践操作和团队协作,旨在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造的能力。数字技术的应用为项目式学习注入了新的活力,学生可以在数字平台进行实时交流、资源分享,共同参与项目设计、实施与总结,培养创新创造等能力,落实核心素养[1]。本文以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项目式学习“代言梧桐村落 传承乡土文化”为例,基于“六步法”模型——情境创设、情境体验、讨论探究、创作成果、展示交流、总结评价,通过统筹运用数字技术手段,在项目式学习实践中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帮助不同起点的学生在探究中都得到提升和发展,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实。

方法一:构建数字环境,激发主动学习

教师针对项目主题,通过数字化手段,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动画情境,让学习与生活相关联,使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场中,激发学生主动寻求感兴趣的问题。在“代言梧桐村落 传承乡土文化”项目式学习案例中,教师创设了梧桐村落的优美景象视频作为情境进行课堂导入。以希沃电子白板作为载体,通过视频影片的播放,教师向学生展示了梧桐村落的丰富景象。学生能够通过这一数字化环境,感受到“鹏城第一峰”梧桐山的壮美、梧桐艺术小镇的人文气息、梧桐绿道的生态文化、声名远扬的“国学”与“素食”,以及每年盛开的毛棉杜鹃花。这些真实的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激发了他们对探究梧桐村落的浓厚兴趣。

方法二:体验移动学习,拓展探究资源

情境体验主要以小组合作探究,利用课内及课外时间通过云端观赏、情景剧表演、实地考察、职业体验、人物采访、演讲宣传、动手实践等形式,全方位体验、感受真实生活,从而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案例中,通过VR在线虚拟展厅和3D电子藏品的应用,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虚拟的学习场景,如梧桐山、博物馆、美食街、工作场所等。引入移动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拓展了项目式学习的探究资源。在传统模式下,学生仅能在课堂上接受有限的教学内容,而移动学习方式则通过在线教学平台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能获取所需的知识,使学生在数字化学习方式中能够更加主动、自主地学习,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方法三:善用数字工具,打破时空限制

数字交互工具是学生在项目讨论探究中进行实时交流和协作的关键。在本案例中,各小组在课堂和课余时间充分利用数字工具,将情境体验中遇到的问题、困难,以及产生的新想法和成果进行深入实践、探究、分析、整理、归纳。在“我是梧桐小记者”的子任务中,通过融合数字化工具,如腾讯会议、腾讯文档等,学生实现实时的交流和沟通。通过腾讯会议进行远程会议,学生们可以在不同的地点参与同一场讨论,打破地理位置上的限制,共同沟通小组获取采访素材,并进行及时复盘。腾讯文档提供了在线协作的平台小组成员共同编辑《人物采访录》文档,集思广益,将各自的思考和发现整合成最终完整的采访记录。尤其在疫情防控、停课等特殊情况下,学生在无法进行实地面对面交流时,通过腾讯会议、腾讯在线文档等进行远程会议和在线协作,实现小组团队成员的实时交流和沟通,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数字工具的运用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2]。

方法四:数字技术支持,优化成果创作

在项目式学习的实践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所学内容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可视化成果,以展示他们在项目探究过程中的思考和创意。“代言梧桐村落 传承乡土文化”案例的项目成果充分发挥了数字技术的支持作用,涵盖了研究报告、电子海报、数字化植物图鉴、微视频vlog、编程等数字化形式。各小组利用Office、WPS等软件制作研究报告、电子植物图鉴等。通过vlog和微视频,学生动态地呈现采访观察记录,使项目成果变得生动。此外,利用编程工具,学生设计并实现科创类项目成果,将梧桐山的草木植被元素与编程游戏形式相结合,体现了数字化工具在激发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在编程的成果创作中,学生还利用“编程猫”在线课程平台进行编程知识学习。平台上有丰富的视频教程、练习题和实例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进行学习。同时,平台还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和讨论的机会,学生可以在数字化平台上与其他学习者交流经验和解决问题。

方法五:借助数字平台,丰富展示形式

在完成成果创作后,各小组以成果秀的形式,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介绍、展示自己的作品。在此项目案例中,“班小二”智慧云、班级圈等平台是学生展示的重要数字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学生可以上传并呈现各种形式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数字平台使得人人都可以参与到展示中,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在数字空间中展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成果,其他同学也能对此进行浏览和评论。案例中,“博学向上”小组在“班级圈”中上传了小组的编程成果视频范例,获得了163个“赞”,家长们也将此链接分享至朋友圈,让更多人可以进行交流分享。

方法六:创新评价方式,关注成长需求

班级内各小组开展自评、他评、师评,总结优点和不足。在此案例中,借助“问卷星”“学生电子档案袋”“满天星”等数字化工具开展评价活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评价方式。通过“问卷星”开展增值性评价,在六个环节中选取四个结点,进行“项目实施前、中、后”的实时评价,并形成调查报告。根据学生的项目进展与学习水平和能力,以数字化形式提供个性化的评价内容与方式,使学生在更灵活的环境中接收到即时反馈,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这种个性化的评价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学科的深度理解和掌握[3]。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林秋晴,伍海青. 依托数字化资源平台 开发思政教育新渠道[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22(Z1): 18-21.

刘星焕,何玉芳. 以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机理、现实梗阻及实践路径[J]. 理论导刊,2023(10): 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