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育融合为核心导向的信息科技高效课堂设计

2024-11-20 00:00谢如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11期

【摘 要】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教育目标下,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五育融合的育人体系,如何把“五育”真正融入小学信息科技课堂,让课堂提质增效?笔者结合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并思考从利用教材中的素材、开发信息科技课程、基于信息科技的融合课程等方面落实五育融合的实践方法,推动信息科技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信息科技人才。

【关键词】五育融合;信息科技;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4)011-059-03

关于五育融合,站在不同的角度,有着诸多不同的诠释。从基于信息科技的角度来看:五育融合是指在现代化的教育中通过重视并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既是现代化国家对人的素质的综合要求,也是现代化教育要达到的一个目标。这一观点符合五育融合视角下小学生具有信息科技核心素养培养发展的方向。五育融合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基础,是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的方向,有效地推进五育融合教育能让学生拥有更高的素养。一直以来,“五育”与信息科技教学之间的有效结合不是很明显,信息科技课程作为学校教学课程之一,担负着对学生未来信息素养发展的重要教育职责。在新的课程方案和新的课程标准颁布后,对信息科技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在信息科技课堂上培养什么样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政涛提出,“五育融合”可以采取“某育融合”式,即“一育引领,诸育融合”,充分利用“牵一育动四育”的连带效应,并建议开展以“一”带“全”的创新探索[1]。信息科技教学要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中枯燥乏味的操作、机械地练习的课堂主调,以“一”带“全”的创新形式将五育融合作为教学主基调,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形成方面发挥出作用与价值。这样才能实现学生信息科技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深挖生本课程中的五育融合元素,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教育内涵

1.课堂贴近生活,把五育融入真实的生活情境

在信息科技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托学生的成长环境、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引导并帮助学生提高对信息科技的敏感程度和认知深度。信息科技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课标中指出要创设真实的现实生活情境。而要创设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情境,就要考虑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年龄特点。同时要依据课堂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问题情境,与五育融合做好有机的统一。如利用国庆节、中国烈士纪念日、抗战胜利纪念日等国家重大节日,重点融合德育;利用航天日、中国科技工作者日等融合智育;利用劳动节、教师节、中国农民丰收节等特殊纪念日融合劳动教育;利用全民健身日融合体育;利用中秋节、端午节、二十四节气日等融合美育。如在教学江苏凤凰科技版信息科技三年级第三单元“在线信息获取”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提出的低碳生活,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低碳生活,以及要实现低碳生活,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在获取信息方式的同时,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自觉地整理筛选信息,信息意识的核心素养得以落实。教师还可以结合环境保护日和江苏环境网上有关的知识,向学生阐述保护环境、美化家乡的理念,渗透德育和美育的教育。教师把学习内容、学习任务融入情境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拓宽知识、增长见识,从而激起学习的潜能,同时也使课堂教学有深度、有意义。学生在情境中体悟,在情境中进行展示,在情境中获得不同的感受与收获,也在情境中能够积极思考并不断尝试各种方法进行自主探究,从而获取不同领域的发展和个性化感受与成长。当一个个以信息意识提升为主线替代技术操作主线,并融入丰富情感的任务在课堂上逐一呈现时,这样的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挖掘课本元素,把五育融入课堂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文字、图片等元素,结合教学内容,提取教育内涵。如在三年级上册“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一课,教材摒弃了传统的计算机发展历程,选用阅读内容为《中国制造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通过文字和图片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我国第一台小型计算机的诞生与成长。教师可结合这个内容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科技发展的艰辛历程。再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自主可控技术”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上所呈现的北斗导航、高铁、空间站等素材,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在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文化教育,从而培养了他们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这也会使民族自豪感深入到学生心中,从而达到“教”和“育”的和谐统一 。

3.把五育融入实践性学习活动

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实践性活动较多,结合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融合“五育”教育内涵。如在三年级的跨学科主题“做时间的主人”学习活动中,教师结合学生生活学习中对数字设备的使用,指导学生适时、合理地使用数字设备,提高在线学习与生活的质量,同时指导学生制作有创意的作品,宣传养成良好时间管理习惯的重要性。结合这一主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自己时间的小主人,珍惜时间,提升学习效率。重点对学生进行德育和美育教育,同时渗透其他方面的教育,从而把五育融合进这一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又如在跨学科主题“探索航天奥秘”学习活动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在线资源的查找与搜索,选用合适的平台和工具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历程,了解一代代航天人艰苦朴素的奉献精神,执着敬业的钻研精神。重点进行德育、智育、劳动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科学探索的兴趣。通过一系列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和实践活动,把德育、劳动教育、美育、体育得以落实到学生心中,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

五育融合开发信息科技课程

1.结合科技的发展,开发多种课外课堂

五育融合赋予了信息科技课程新活力。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信息科技课程融入了诸多新元素。如物联网课程、机器人课程、人工智能课程、3D打印课程等。五育教育要为这些课程注入精神的底蕴,让它们呈现出持久的生命力。如在物联网课程中,教师先让学生体验我国在物联网领域中的先进技术设备,如大疆无人机、科大讯飞的语音识别系统、高铁技术等,感受我国在这一领域的领先优势,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科技自信油然而生。在带领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设计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思考利用信息科技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工作提供便捷服务。如学校的社团课程中,学生提出了设计智能垃圾分类箱的想法,教师在指导学生设计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怎样进行垃圾分类?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垃圾分类有什么好处?能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在用传感器设计制作的同时,教师结合垃圾分类的标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普及教育,再结合低碳生活和环境保护的理念,对学生进行爱护生态环境教育。在完善智能垃圾箱功能和外观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垃圾箱满箱的问题,如何设计标语和颜色外观引起人们注意,从而重视和进行垃圾分类。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融合了学生的思考、设计的目的、作品的完美程度等,五育得以渗透。

2.融合技术的发展,进行实践教学

大数据、人工智能在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也促使我们思考人与技术的关系。人通过技术改变着世界,同时技术也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教育要整合人与技术的和谐发展。教育要赋予技术生命感。教师要在教学中结合当前科技的发展,教会学生认识技术、利用技术、审视技术、优化技术。如在进行“神奇的大数据”实践活动时,学生提出生活情境:当利用手机App搜索过某个信息后,很快就会有其他平台推送相关的新闻信息或购物信息。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原因?这与大数据有关联吗?再指导学生搜索相关的信息,了解大数据应用的原理,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认识到规范使用大数据,同时要关注数据安全和权益保护,提高数据素养和安全防范意识,思考数据隐私保护的重要性。让学生体会到科技力量的同时,产生解决现实问题的内驱力,进而把五育贯穿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

基于信息科技的学科融合教育

1.整合学科教学,推动信息科技融合

在学校校本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科技的优势开发多学科课程融合教学,在教学活动中突显“五育融合”的价值追求:各学科在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教学基础上,遴选适合学生接受的教学主题内容,在活动中进一步夯实学科的基础素养,同时利用信息科技的优势,融合多学科的性质和育人价值,培养学生具有新时代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多学科、跨学科的主题学习活动,可以利用信息科技的优势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同时又突出课程的综合化实施以及课程的融合育人特色。

2.融合学科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随着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信息科技的学习不仅仅在信息科技课堂上,而且各学科教学都融入了信息科技的元素。借助科技的发展,信息的获取、传播已经打破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双师课堂、城乡结伴课程教学已在各所学校开展起来。在这样的课堂中,两地不同的教学资源、教学素材的分享,两地学生不同的生活经验,搜集到的不同素材信息共同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实现信息意识的融合,实现学习方法的融合,实现共同成长。如在音乐教学“老爷爷赶鹅”的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科技手段通过展示鹅的形态,鹅的叫声,老爷爷赶鹅的姿态、节奏等。而乡村的孩子有的家里确实有大白鹅,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已经熟悉鹅的生活神态,所以他们可以模仿出鹅走路的姿态、鹅的叫声。城镇的孩子对音阶熟悉、对音高唱得准、节奏感强,教师在现场交互式教学的情境下,发挥各自学生的优势,与结伴学校学生取长补短,反复对唱。再如在美术教学“生活中的线条”时,乡村学校教师展示现场的汉画像石和民间艺人拓片的技巧,城镇学校的教师指导画法技巧,让两地的学生都能够领略到徐州汉画像石的楚风汉韵魅力。城乡结合的互动教学课堂充分实现了互联网+教育时代的“以人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育原则,打破时空的限制,课堂达成度高。信息科技平台使两地的学生通过积极参与、体验、合作、交流,在知识上得到互补与提升,在情感上获得不同的体验。

3.网上直播课堂,突显信息科技课程融合优势

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设计中,结合春分日设计了“我与水稻共成长”课程,融合了劳动教育、感恩教育等;结合清明节,网上祭扫“淮海战役纪念馆”融合了德育等。如“遇见敦煌”线上课堂,三地六校学生共同云端浏览莫高窟,感受莫高窟千年来精美的壁画、璀璨的文化底蕴。利用网络云课堂,不同地区的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欣赏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把美育、传统文化教育润于无形。再如同步在线课堂,学生跟随教师的摄像机感受智慧农业系统环境下植物的生长变化,结合学习任务单,在完成一个个任务中感受信息科技的力量,体悟着教育的内涵。

五育融合的教育视角下,对信息科技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把学习内容、学习任务融入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体悟着润物无声的状态。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为指导思想,用为学生终身发展的眼光对待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强调多元课堂、生成性课堂,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推进五育融合视角下的信息科技教学的探索。五育融合教育强调的是与知识进行全方位和多层次的渗透、整合、创新。在五育融合理念的引领下,在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最终引导学生达到自我认知、自我体会、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让五育在信息科技教育中生根发芽,促进“育”与“技”的协调统一健康发展。

注:本文系2023年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培养数字素养的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建设与实践探索”(项目编号:2023JSQZ011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陈淑琴. 信息科技项目化学习中的“五育融合”策略[J]. 数字化用户,2022,28(12): 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