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数字教育时代,认清形势、务实行动,将会在新时代教育中占领先机,助力因材施教。数字教育,即借助数字技术对教育过程予以支持和优化,涵盖在线学习平台、教育软件以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多种工具与技术。其可提供更加灵活且个性化的学习体验,突破传统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提高教育效率。
【关键词】数据驱动;数字素养;数字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24)011-031-0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教育部怀进鹏部长指出,要“加强教育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学习的机会、更加便捷的学习资源、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在教育数字化的背景下,因材施教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等得到更好的实现。
精准数据驱动个性化学习,实现因材施教
“教师大量教、学生被动学”的传统教育模式已不适合今天的教学。数字时代的当下,要求学生自主而有计划地学、个性化地学。数字教育依托数字技术记录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数据、学习过程数据、课程数据、学生学习习惯等,全面赋能师生动态数据的监测、感知、采集和分析,数据驱动助推教育全过程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学校,教师可以通过精准的教学平台,发现个性化的学习问题,利用数字平台一对一错题反馈,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在实践应用中,各地各校探索出了不同的模式。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引入课堂学习行为分析系统,借此了解师生课堂类型,借助数据了解学生课堂参与度,为教师和班级管理提供更多维度的分析和判断依据;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四条小学在体育教学中添加“知识技能相互评价”和“游戏的创新能力评价”,多路径实现过程性评价;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则搭建“学生评教系统”,借助大数据分析,对不同角色教师进行评价反馈,共同研讨改进方案。
教师数字素养技能提升,促进高效教学
学校应夯实教师数字素养和技能,助推“数字教师”培养,实施数智强师工程。推动人工智能与教师队伍建设,推进人机共教新方式,实施数字技术支持下的各项教学活动,探索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新模式、新方法。学校要建立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标准和测评体系,开展动态监测,并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保障教育从业者的数字技能、数字素养研修机会,提供数字教育、数字培训、数字支持,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数字素养。通过这些举措,帮助教师提升数字素养,习得数字技能,适应数字技术改革,加快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
数字技术已然成为教师的一门必修课。AI技术能够辅助教师进行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和学生评估。例如,智能助教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师提供教学建议,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借助AI批改作业、生成试卷,教师可以节省大量时间,从而投入到更深入的教学研究和个性化辅导中去。北京市推广了25所数字实验校,有的学校建立了AI心理咨询室,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将自己的心理问题与机器人交流,这能够帮助孩子们大胆向外界吐露心声,减少心理焦虑。
数字教育强调实时评估和即时反馈。通过在线测试和练习系统,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同时,系统也会为教师提供详细的评估报告和反馈建议,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调整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玉顺表示,“通过数据来推动我们教育的循证这样一种数字化转型,是当前最显性最深刻的特征。数字技术智能化升级正走向全学段、全场景、全过程的融合。”
数字大脑增强学习体验,利于学生成长
新时代育人方式,表现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育人,体现在课程、活动、实践综合育人。数智时代,数字化这双有力的“翅膀”如何助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呢?
1.数字教育增强学生互动,激发内驱力
借助数字化教育技术,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中,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和课程内容的理解,还能培养团队协作、创造力,增强学生的互动和参与意识。数字教育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先进技术,为学生打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这种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参与度和专注度,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和实验,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抽象概念和复杂问题。如北京市丰台二中的篮球课上,学生们人手一个智能手环,能够记录心肺活动量等,有针对性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还有很多学校的生化实验室,借助数字化技术让实验项目更多元,实验过程更清晰、全面。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实验学校的地理实验,基于AR沙盘展示对等高线地形图中地形部位的判读。这种可视化的教学不仅清晰、直观、形象地展示了地理中较为抽象的概念和过程等,还能帮助学生进行友好互动,在有限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理解知识、突破难点。
2.数字教育促进学生学习,突破课堂边界
数字化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取新的信息,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的深度思考和自主探究能力。同时,数字化教育的应用也为教学创新和改进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在学习交流中笔者了解到,广东省韶关市通过课后服务数字化在全市范围的覆盖,筛选出符合学校校情、教情、学情的特色内容,更好地适应学生发展需求。其中,田家炳沙湖绿洲小学借助AI双师课,构建艺术、体育、劳动、科技“四品”课程,探索“双减”背景下劳动教育与课后服务相结合的新路径,打造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园地,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多样化实践活动,让劳动教育成为了学校的优势特色课程。据统计,体育类课程成为武江区课后服务参与人数占比最高的课程类型,占比约39.9%;其次是美育类课程,占比约38.5%;再次是科创类课程,占比约21.6%。
3.数字教育拓宽学生学习优质资源的范围
数字教育打破了地域和资源的限制,使得偏远地区的学生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接入到高质量的课程和教学资源中,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平台将区域内的优质教育资源根据需求进行有效“派师”,从而实现优质资源覆盖,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在参与“课后服务数字化应用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的课题研究过程中,笔者了解到课后服务数字化应用已覆盖到31个省份近2000万中小学生,超百万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相关工作,课程资源创建与使用也已超过150万门。自2021年起,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引入优质的课后服务管理执行平台,14所城镇及规模大的学校拉动了26所乡村偏远及小规模学校的课后服务高质高效开展,保障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桂林市教育局主导的“桂林市中小学教育志愿服务项目平台”,内容覆盖课后服务、心理健康、家庭教育、法制教育、信息技术、捐资助学、政策法规、校园安全八个方面,桂林市中小学生可以通过平台,按内容、区域、时间预约各类志愿服务,服务结束时,平台AI可针对志愿者服务情况作出评价,学生还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访问全球范围的学习资源,拓宽学习的渠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合作。北京市房山区作为国家信息化教与学试验区,双师课堂建设学校占全区中小学的46%,40所优质校带动了47%的农村学校,带动了1704位教师常态化应用,优质资源从“集中”逐步向全区“辐射”。
数字教育与因材施教的结合为现代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还促进了教育公平和个性化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拓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数字教育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数字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学生过度依赖数字技术,导致自主学习能力的下降,对传统教师教育的依赖下降,缺乏交流合作和团队意识;教师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运用中存在“用与不用”“用多用少”“用得怎么样”等的实际困惑;数字教育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安全性和隐私保护,避免敏感信息的泄露。
作者系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青少年社会实践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