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技赋能三大特色体系 构建高质量育人新机制

2024-11-20 00:00廖春梅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11期

【摘 要】为落实“双减”政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围绕“立德树人、核心素养、课堂转型”三个关键词展开。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科课程为主体,融合办学理念与特色,实现各学科育人价值的校本化。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初中部以信息科技赋能学科育人为基础,深耕“课堂教学、课题研究、主题教研”三大体系,探索学科育人模式,让核心素养在学科教学中落地生根。在课题研究方面,借助信息科技挖掘学科育人元素,形成校本化表达;在课堂教学方面,开展“1+14”课题研究,践行学科素养的校本表达,依托信息科技分析教学现状,优化教学策略与评价模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在主题教研方面,以“主题研讨+示范课”为抓手,规范主题研讨实施,运用信息科技统筹设计内容,推进学科育人教学模式建构。这些举措取得了丰硕成果,如推出示范课展示活动、在教学竞赛中获奖、获得媒体报道等,这些证明宝中特色育人模式有效且有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与创新。

【关键词】信息科技;高质量育人;课堂教学;主题教研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24)011-029-02

2020年4月,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初中部成为首批广东省基础教育校本教研基地;2021年12月,在深圳市宝安区初中教学工作会议上,初中部语文、数学、英语等9个学科组,均获批为宝安区初中教研基地。

作为深圳市初中学段唯一一所省级校本教研基地和全学科区级教研基地,学校立足国家课程,通过探索信息科技赋能各学科育人模式、跨学科综合育人模式以及多角度立体评价体系,打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宝中育人路径,实现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目标。初中部依据项目实施计划,以学科育人为根基,在“课堂教学、课题研究、主题教研”三个方面深入耕耘,积极探索具有学科特色的各学科育人模式,以解决核心素养在学科教学中落地生根的问题。

高质量育人机制建设目标与建设思路

一是学校全面落实国家有关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规定,确保“双减”工作平稳、有序、科学且有效地推进。二是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科育人为导向,构建高质量育人的新机制。三是学校打造可复制、可迁移的“减负提质”育人路径,为全市义务教育初中学校科学落实“双减”、深化教学改革提供范例和经验。

学校依托省科研基地的信息科技平台优势,以“立德树人、学科育人”为根本导向,一手抓减负,一手抓提质,进行科学定位和整体优化。学校以推进课堂变革为抓手,融合学科育人、跨学科育人以及多维度立体评价体系,积极探索“优质课程、高效作业、特色服务”三大宝中特色育人体系,以期构建从课内延伸至课外、从校内拓展到校外的高质量育人新机制。

三大特色体系内容

1.特色体系一: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的课堂教学体系

(1)构建“一体双翼”优质课程。学校围绕“减负增效·课程育人”这一核心要求,遵循“育人至上,教师第一”的办学思想和“和谐发展,学会生存”的办学理念,聚焦“成人,成才,成功”的育人目标,依托广东省校本教研基地项目及深圳市课题,扎实推进“双减”政策的落实与校本课程的建设,积极构建“一体双翼”课堂教学体系,最终形成基于核心素养的跨学科综合化实施的校本课程,涵盖生命成长课程、素养拓展课程、实践活动课程三大类。

(2)聚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这一核心主题。学校依据课程标准中对育人目标的科学阐释,充分考虑相应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具体特征,对课堂教学进行变革。

一是健全教学管理机制,助力高效课堂建设。学校以“学科育人”为重要切入点,通过实施“教学管理制度化、主题教研深度化、备课研讨协同化”三项举措,形成了“研讨—示范—实践—共享”的校本教研模式,并借助信息科技平台将教学管理可视化,形成课堂管理大数据,统计课堂的优势与劣势,反馈并构建健全高效的教学管理机制。二是转变育人目标,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教师找准现实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利用云平台创设学科情景教学,打造数字化情景课堂,优化各学科课堂教学策略及评价模式,关注育人价值的课堂转型。三是提升教学品质,打造“学教评一体化”课堂。教师聚焦核心素养,在具体的学习情境和活动任务中,重构课程内容、细化教学目标、关注学习过程、优化学习评价,打造各学科“教学评一体化”的课程实施范式。

2.特色体系二:以科技赋能为保障的课题研究体系

(1)宝中特色高效作业专项课题。学校从作业设计、作业管理、作业评价三个方面进行积极变革,合理调控作业结构,加强作业统筹,借助云展览、自媒体等信息化手段,从质、量、形、改(即品质、数量、形式、评价)四个层面构建完整的宝中特色作业体系。

(2)“四手促长”教师培养模式专项课题。学校积极探索“教师共同体、主题教研、课题研究、学科竞赛——四手促长”的模式,通过主题研讨、课题研究、教师发展共同体、专业技能大赛这“四个抓手”,提升教师的课程设计和作业设计水平,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课堂水平的提高,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助力,打造“双减”型教师队伍。

教师共同体是“双减型”教师队伍培养的摇篮。学校依托备课组、科组、师徒结对、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等载体,打造了丰富多样的专业发展共同体。在“共建共享共评——传、帮、带”的模式下,教师共同体内的每一位教师充分获得了成长的机会,实现了教师发展的良性循环。主题研讨、课题研究是“双减型”教师队伍发展的引擎,主题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为提高教研实效,学校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结合教师专业成长梯度模式,在信息技术平台进行主题交流和反馈,主题研讨的专业化、精细化以及阅读的专业化多引擎合力推动初中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专业技能大赛是“双减型”教师成长的催化剂,学校围绕“减负提质”的根本目标,积极开展教师技能大赛、好作业评选、好课堂评选等活动,全方位、多维度为“双减型”教师搭建展示和成长的平台。

3.特色体系三:以信息化平台为载体的主题教研特色体系

随着育人方式的改变,考试评价也趋于多元。针对考试评价改革这一时代命题,学校开展主题教研,建立每周之星、阳光少年、教师评语、等级评价等多维评价机制,从德智体美劳多方面评价学生成长,坚决摒弃唯分数论的评价制度,逐步形成学习者自我评价、多元评价、连续评价和循环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模式。通过市区校质量监测平台,学校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激励作用,探索过程与终评相结合、纸笔测试与表现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我评价与他评相结合、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等多维度评价方式,探寻从学生生命状态、学力发展、潜力特质等多方面进行评价的立体评价体系。

高质量育人机制建设的制度和创新点

高质量育人机制建设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具体包括:优质课程体系,借助主题教研系统推进课堂改革,并取得初步成果;高效作业体系,各学科稳步落实构建任务,结合教学实际,设计多种基于单元整体设计的作业单、分层作业单、项目式学习作业单、跨学科作业单等;特色服务体系,初步构建“5+7”特色课后服务体系,聚焦德智体美劳的培养,构建起七大类课程。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极大提升,在多项学科竞赛活动中获全国、省、市、区级一等奖共42项。在创新点方面包括以下两点:

(1)聚力统筹赋能“双减”,多维度提升,减负提质增效。学校从“统筹、管理、评价”三个层面建立专项工作组;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市区教研员、兄弟学校名师,针对核心素养、高效课堂等内容进行专题培训;借助好作业评选、好课堂评选等活动,以评促建,推动教师研究不断深入。

(2)依托广东省校本教研基地,将核心素养融入课程建设。学校以学科组为基本单位,结合学科育人元素、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点,对学科素养进行校本化表达,并通过课题、主题教研等方式,将其融入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