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赋能 均衡成长

2024-11-20 00:00桑笑语梁一凡张嫦薇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11期

【摘 要】基于双师课堂建设的教学研评管一体化区域建设案例,是北京市房山区“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国家级实验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来探索基于“互联网+基础教育”推进教育双线供给,线上线下融合推进育人方式变革,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推动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房山区双师课堂项目组通过实践探索,发掘双师课堂中的实施难点,提出相应解决策略,初步建设具有房山区特色的双师课堂教学模式,重点解决乡村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师资和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关键词】双师课堂;优质资源均衡;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4)011-026-03

北京市房山区地处北京西南,面积2019平方公里,平原、丘陵、山区各占三分之一,共有中小学146所,近8万名学生。整体上看,房山区教育城域网建设较完善,基础环境基本均衡。但是,学校分布在深山区、浅山区、平原农村地区、老城区、新城区,在优质资源均衡方面仍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梯次差距。

2021年4月,房山区启动了“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国家级实验区研究项目。“基于双师课堂建设的教学研评管一体化实践研究”是国家级实验区研究的关键性子项目之一,目的是构建具有房山区特色的双师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路径,重点解决乡村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师资等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三年来,房山区双师课堂共辐射40所学校、255间教室、3011名教师、32 284名学生,积累优质数字资源400多节。子项目组对区域参与双师教学实践的教师进行抽样满意度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249份,数据统计双师教学覆盖区域内15类学科教学,其中87.6%的教师对双师课堂教学效果表示比较满意及满意。从教师能力提升角度来看:72.3%的教师认为参与双师课堂对其教学设计能力提升有所帮助,77.5%的教师认为对教师课堂组织能力有提升;86.2%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提升;52.2%的教师认为在教态及教学语言方面有提升。从教学效果角度来看:72.3%的教师在备课教学过程中与另一端教师互动较多或非常多;92.4%的教师认为双师课堂教学效果较好,互动灵活,学生积极性提高;82.3%的教师认为在双师课堂中与另一端教师教学配合默契或非常默契。从学习提升角度:80.3%的教师认为学生学习成绩与教师在双师教学中付出和回报的关系成正比;对与学生能力提升有关的词频分析后,高频词呈现包括:积极、语言表达、互动、专注、参与、表现等。

通过对调研数据分析,房山区双师课堂的建设实践在赋能两端教师专业成长及学生学习水平提升层面都发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双师成效已初步显现。

制定“3+1+3”模式,推进双师教学落地

房山区双师课堂确定了“3+1+3”的整体推进模式。“3”为校际双师、校内双师、跨区双师的三种建设样式。“1”是建设部署一个房山区双师课堂应用平台。“3”是整体围绕课题引领、培训提升、教研提质的三种推进方式。

2021年至今,房山区统筹建设双师课堂教室覆盖全区46%的学校,其中小学22所,覆盖率56%;中学18所,覆盖率42%。校际双师课堂建设共179间、校内双师课堂建设66间、跨区双师课堂10间。房山区双师课堂应用平台,采用本地部署为主、云端部署为辅的原则,开设学校数字资源门户,形成数据智能管理,共享优质资源,支撑教学教研的应用平台。双师课堂子项目组成立“房山区双师课堂教学研究工作坊”,围绕课题、培训与教研三条主线,推进双师课堂教学实践。依据双师课堂双师合作方式,开展“A-B”“A-A”“A-C”型双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教师类型包括A、B、C三种,A:城区校所授课正/高级教师、市区级骨干教师等;B:学校/薄弱校非骨干、但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等;C:学校/薄弱校非所授课专业教师、非专业教师、刚转任学科教师、各类刚入职的青年教师等)。我们直面发展,组织主管领导、骨干教师围绕信息化领导力、混合式教学、项目式学习以及数字技能开展6期培训,参与线上线下培训与教学实践近400人次。工作坊从个别学校实践指导、集团校观摩联研、区域交流论坛到全域优秀课展示月,每年开展“双师融合,促优质均衡”沙龙活动,构建了“市区专家—跨校协同联研组—本校教研组—结对教师”四级联动的教研机制,形成了区域特有的双师课堂教学设计模板及听评课记录表,促进了双师课堂教学实践落地。

创设双向模式,保障课堂质量

探索形成房山区双师课堂教学实践模式(图1),实现校际间师师、师生及生生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课前,双师通过平台进行协同多次往返备课,依据学情等,共同完善教学设计,制定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课中,两位教师协同授课,主讲教师传授新课、互动答疑,把控课堂节奏,调整教学策略;辅助教师负责组织管理学习秩序,反馈本班学生学情,提供学习提醒和个性化指导。课中,生生间远程互动、借助媒体同屏书写、批注、游戏,或协作相互补充,或竞争力争上游,生生间思维碰撞激发创新思维,互为评价促进共同成长。课后,双师进行评价反思,再次优化教学设计。在不断反思与实践中,子项目组研究形成双师课堂的教学策略思维导图(图2),为教师有效实施双师课堂提供有力抓手。

发展集团特色,应用成效显著

各集团校紧抓联研,大力促进教学实践提升,跨越地域限制,实现优质资源相互输出。集团校的中心优质校将双师教学输送至山区学校,新授课采用“一主一辅”,复习课“一师多堂”,在解决山区学校优质资源短缺和教研指导缺乏问题的同时,校际间以双师形式开展轮岗,道法、音乐等部分学科常态化教学,从而解决了学校优质师资不足的问题。由此,形成了集团牵头校联研带动、结对校优质资源互补的双师教学实施新样态。

周口店中心校在常态化应用中,形成了具有集团校特色的“前测、预学、对学、展学、讲学、后测”双师课堂教学模式(图3)。

首先,周口店中心校与共建校良乡四小开展跨校双师教学,实验学科为语文、数学、英语、音乐,授课形式为A-B式,周口店中心校作为输入端,充分学习优质校教学经验和教学策略,探索契合本端学情的教学方法。其次,周口店中心校一校五址,其中,中心小学师资相对优质,各完小呈现音乐师资、骨干教师不足以及青年教师急需培养的状况。为此,开展中心小学和四所完小之间的校内双师教学,实验学科为全学科,授课形式采取A-A、A-B、A-C多种形式并存的方式,主要致力于探索基于双师环境的联合教研及输出、输入端教学策略方法(图4)。

历经三年的实践探究,周口店中心校作为第一批双师建设实验校,成功实现了双师优势互补、双生互促互进以及双班融为一体。我们对周口店中心校参与双师课堂的10位教师及其班级的学生进行了访谈,教师们表示,通过与良乡四小的输出端教师融合课堂,学到了很多教学策略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共同备课中,相互渗透教学方法,感悟顺学而导的教学方式,同时带动了本校薄弱学科的教学提升。学生们在访谈中提到,双师课堂让他们更加专注,面对另一端学生的不同见解时,他们会大胆质疑、积极思考、相互启发。他们认为自己与城区学生的水平相差不大,要学习的是自信,学习城区学生的侃侃而谈,勇于表达想法谈感受。

周口店中心校借助与输出端学校双师教学,极大提升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课堂调控策略以及班级管理经验。通过校内中心小学与各完小间的双师教学,有效解决了师资短缺及教研碎片化的问题,实现了资源互补,达成了共同成长的愿景。

拓展融合场景,赋能未来课堂

在常态双师课堂教学中,师生间已经实现通过视音频对话、借助电子大屏互动交流。在未来课堂中,我们将继续探索基于双师课堂环境下与智慧终端和智能平台的深度融合,通过智能推送数据,帮助双师精准了解双生学习效果,实现双师课堂教学的精准化、个性化。课堂呈现出增强互动与参与、资源共享与协作、智能评估与反馈、沉浸式学习体验以及数据驱动决策等特点,继续为师生成长赋予智慧能量。

1.双师课堂与人工智能融合场景

周口店中心校结合VR/AR等先进技术,精心设计“走进非遗文化——周口店猿人遗址”双师特色课程教学,为学生创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学生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进入历史场景,进行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提升学习效果。

2.双师课堂与智能终端融合场景

房山区双师课堂平台与良乡二中、城关小学智慧平台实现联通,打造融合型智慧双师课堂。将Pad、点阵笔等智能终端融入双师课堂应用,助力教师精准掌握学生学情,以便调整教学策略。未来,双师课堂将与AI教学行为分析系统对接,形成基于音视频分析及无感知纸笔数据采集的教师行为、学生行为等多模态的课堂数据分析报告,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个性化及精准化教学。

3.双师课堂与数字资源融合场景

房山区双师课堂与学习通平台、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远程专家等资源融合,整合并共享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名师+助教”“主讲+领域专家”等模式的教学。南召中心校和良乡二小依托学习通平台,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语文项目式学习,教师通过智能平台共享教学资源,两端学生分别拍照上传或输入学习的思考,借助平台实现即时分享、及时反馈,教师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和精准数据分析,调整教学策略,以学定教。

房山区双师课堂“3+1+3”模式的引领,不仅有力促进了区域优质资源均衡,提升了教学质量,而且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优化学生学习体验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展望未来,房山区将继续深化“互联网+基础教育”的改革实践,不断完善和优化双师课堂的教学模式,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和高效利用。同时,房山区也将进一步探索教育数字化的创新应用,以科技赋能教育,推动区域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