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肩(shoulder)”隐喻词簇异同及其体认语言学—文化脚本理据阐发

2024-11-14 00:00:00孙毅朱珣
关键词:隐喻

[摘 要]“肩(shoulder)”是重要的人体支撑结构,以此为源域所聚成的隐喻表达广泛而多元地存在于汉英语言之中。文章利用CCL和COCA语料库,穷尽性提取涉及“肩(shoulder)”隐喻性词簇的语料,同时以体认语言学为理论依据,结合文化脚本进行跨语言比较与分析,归纳总结汉英“肩(shoulder)”词簇在隐喻意象上的异同,并以此为基础探究同一隐喻在不同语言文化中的深刻运作机理。研究发现,汉英“肩(shoulder)”隐喻词簇总体上呈现出一幕大同小异、同中有异的图景:在表征原型、食物、位置、动作、疾病、情绪、容器、团结和接触九类含义时,有关词簇明显彰显出意象上的共通关联。同时该词在不同文化群体间,亦存在指代范围、使用背景与用词搭配两大文化脚本层面的精细差异。

[关键词]“肩(shoulder)”隐喻;汉英对比;体认语言学;文化脚本

[中图分类号]H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49(2024)05-0165-14

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大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 We Live by)的付梓问世,将隐喻从传统的修辞方式径直升华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心智思维手段,由此促使隐喻研究冲破语言辞格的囹圄,朝向认知思维科学飞速前进[1]。在二者看来,人类认识世界的普遍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由熟稔变陌生,隐喻作为重要的认知机制,在该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人们利用清楚具体的经验描写复杂抽象概念,凭借隐喻构建相似性映射以认识人类自身及其周围的世界[2]。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映射并非随机任意,而是自始至终遵循着“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原则,如此一来也决定了人类身体(特别是器官)在人类认知世界中无与伦比的基础性作用:人们可以利用外在事物与自身身体在位置、形态结构或功能上的相似性,将陌生概念的认知具象化,从而更好、更有效地认识和把握世界[3]。因此,人体器官和结构常被用于映射外界事物,形成身体隐喻[4]。此类隐喻在世界7 500余种语言中不胜枚举,是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重要识解方式,理应给予更多关注。

作为人体躯干的关键连接与支撑节点,“肩(shoulder)”为人体运动范围最大化与最灵活化提供了坚实保障,自然可以在人类语言中大量形成隐喻意群,颇具研究价值。然而,在当下一众身体隐喻语汇研究中,罕见对“肩(shoulder)”隐喻词簇全面系统的汉英对比,遑论体认语言学及文化脚本理论双重视角下的彻底深究。基于此,笔者借助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与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穷尽性收集汉英语言中“肩(shoulder)”的隐喻语料,以意象图式为着眼点进行精细划分。在此基础上,笔者尝试运用王寅先生开创的中国本土化语言理论——体认语言学[5-12],揭示“肩(shoulder)”汉英隐喻投射的跨语言共性,同时利用中西方文化脚本(cultural scripts)分布剖析其个性理据[13-18],希冀更加深刻地洞悉汉英“肩(shoulder)”隐喻在不同民族文化群体中的体认与文化实践。

一、“肩(shoulder)”词簇隐喻的体认共性

“肩(shoulder)”作为重要的身体组件,在为人体上肢活动与劳作提供重要支柱的同时,也在隐喻的作用下参与到人类认知过程中,为人类理解系列抽象靶域提供近身的体认理据。作为认知语言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体认语言学强调,语言源于自身感官对客观事物加以感知,从而产生出的独特感受[5-8]。该过程往往需要借助两条重要途径发挥作用:互动体验与认知加工,即“体认” [9-12]。人类拥有基本一致的身体构造,面对着大体相同的客观世界,这决定了世界各地的众多民族对同一事物会有相近的感知表征。隐喻作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认知机制,其运作自然而然体现出语言使用群体的体认特性。在语言发展进程中,不同民族可以通过隐喻等机制,将这些表征相同的客观物象从具体可触的实物转换为认识自身的抽象概念,并在各自文化范畴中拓展和延伸,形成相应的隐喻意象。汉英“肩(shoulder)”作为身体关键的连接部位与支撑节点,为全人类所共有,其词簇在隐喻意象的分化与形成上,必然存在相同之处。

语料库是重要的语言学研究工具,一方面可以为研究的开展提供数据类型、来源、媒介等语言之外的信息资料[19],增大获取相对齐全隐喻种类的可能性,而另一方面,语料库附带相关即时语境,在一定程度上又增进了研究者对隐喻的理解与阐释[3]。在进行汉英隐喻词簇异同对比考察时,依托语料库对有关数据进行收集与分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使用隐喻的缘由,为探索者提供相对全面系统的比对数据,更具有得天独厚的研究优势。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和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提供了较全面的汉英语料,本研究可从中穷尽性提取其中关于汉英“肩(shoulder)”的隐喻性用法,并对语料所展示的意象图式进行归类细化,从而较好地阐释汉英“肩(shoulder)”隐喻词簇在体认层面的共通性。

(一)原型意象

在汉英两种语言中,“肩(shoulder)”最初都是指称人类或一些动物特定的身体部位。这一用法常可在语言中组成固定表达专指人体该部位的身体构造,常见形式为“肩胛骨”和“shoulder blades”(如例5)。人们亦可在其前方加上一些动物的名称,指代动物对应的部位,譬如例(1)中汉语的“牛肩胛骨”,以及英语中常见的对等表达“beef/pork shoulder(牛/猪肩胛)”。此外,汉英中“肩(shoulder)”兼具单复数概念,依据语境组成具体的词语使用,如在例(2)到例(4)、例(6)到例(8)各例句中,读者均可通过具体的上下文,明晰了悟单肩(“shoulder”)泛指人体肩膀任意一侧,左肩(“left shoulder”)指左边的肩膀,右肩(“right shoulder”)指右边的肩膀,而双肩(“shoulders”)则是左右两扇肩膀的统称。无论是描述部位还是彰显方位或数量,在初次听到或读到这些示例时,读者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人的胳膊上部与躯干相连的部分”与人体基本结构部位有关的概念结构,而这样的结构也可算是汉英人类心智对于“肩(shoulder)”诸多隐喻意象类别借以延伸的“认知出发点”[10],即“原型意象”。

(1)“卜”这个字呢,原本是指用甲骨,就是用龟甲和牛肩胛骨,然后呢在火上烧……(当代\口语\对话\梁冬对话王东岳文字版)

(2)溃处连及左肩臂疼痛,活动受限。(\当代\口语\对话\卢崇汉、刘力红《师徒对话》)

(3)由那宽厚的双肩,看得出他是不怕小毛病的人。(1930s\1934\文学\1934 师陀《谷之夜》)

(4)南宁市中医院的保健医生何佩霞称,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育期,无论是双肩背书包还是单肩背书包,过重的话都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形态发育,容易导致学生脊柱侧弯、变形、驼背等。(2000s\2006\网络语料\网页\2006 Author C000020)

(5)...front of her so that she gets to look at my shoulder blades for the entire show.(BLOG:tigerbeatdown.com, 2012)

(6)... no one noticed, save jimmy, who punched my shoulder again, jealous that I’d gotten out of class.(FIC: Arkansas Rev, 1996)

(7)We slipped our tight black mime outfits over our shoulders and over the newly-attached explosive devices.(FIC: Chicago Rev, 2008)

(8)...tucked against a shadowed wall. He leaned his head and shoulders back and closed his eyes.(FIC:Virginia QRev,1994)

(二)食物意象

饮食与人类先天本能直接勾连,不同民族人民对于可食用动物种类存在较大的诉求共性。对于汉语和英语使用人群而言,“肩(shoulder)”作为动物重要的身体结构部位,亦具备重要的食用价值,故其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皆具“食物”的概念化语义特征,均可与一些可食用动物名称组成指称具体食物的名词,构成“食物意象”。例如,猪肉、牛肉和羊肉作为全球最广泛消费的肉类之一,在汉语和英语使用人群的餐桌上都司空见惯。因此汉、英两语都能以这些动物身体结构原型作为相应的语义延伸基础,在各自语言用法中延伸出与之有关且对等的肉类食物表达,以此形成与“肩(shoulder)”的“食物意象”,详见例(9)、例(10)、例(11)与例(12)。

(9)慢火烤猪肩肉汉堡也很赞,肉很软烂,有一点番茄酱和黑胡椒的味道,配的大薯条也很好吃。(网络语料\微信公众号\WeChat《北京那些好吃的汉堡》)

(10)牛肉:可选择牛肋排骨,鲜嫩而有韧性;牛肩肉是最利于烤熟的嫩肉。(网络语料\社区问答)

(11)用茄子将羊肩肉及西红柿卷好,羊肩肉搭配西红柿的酸甜!(网络语料\微博\weibo)

(12)I rolled pork roast(typically about a 7-pound shoulder roast,also known as pork butt)(NEWS:WashPost,2002)

(三)位置意象

在人类诸多认知范畴中,表征空间关系的范畴是基础之基础,所有其他概念也都必须首先经由空间关系范畴形成感知[4]。人们对自身身体器官的认知也是如此:在“近取诸身”的基础上参照空间方位,将相应器官在身体中的位置类推至其他事物,由此衍生出新意义并以此概念化周围世界。从生理位置上看,“肩(shoulder)”是人类身体较为平坦、宽阔的上肢部位,因此在汉英语言中,人们可将具体事物的空间结构和人体结构并置相比,组词构成表示位置的隐喻意象,即“位置意象”。譬如,在例(13)和(15)中,“山肩”与“the shoulder of the hill”同样都是位于山顶与山脚之间较平缓、稍微宽阔的山体部分,常常更加靠近山顶,是登山或徒步旅行的过渡区域,与“肩(shoulder)”在人体空间位置上存在映照性相似。例(14)和(16)“路肩”和“the shoulder of interstate 27”的形成同理。两者均指位于车行道外缘至路基边缘,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部分(包括硬路肩与保护性路肩),该部分主要用于保持车行道和临时停车,亦可作为路面的横向支撑,与“肩(shoulder)”同样存在空间位置上的隐喻性关联。

(13)采访的第一站,我们来到位于甘巴拉山山肩处的武警水电三总队十二支队二连的驻地。(1990s\1994\报刊\报刊精选\1994年《报刊精选》07)

(14)为了不损坏公路路基,大麻子应在路基边坡及两旁平坦地段种植,路肩上绝不准种植。(1950s\1954\报刊\《人民日报》\rmrb_1954_04)

(15)The village lay just around the shoulder of the hill.(网易有道词典)

(16)Landscape of the skyline of Lubbock, Texas taken from the shoulder of interstate 27. (Photo credit: Wikipedia)(BLOG: lezgetreal.com,2012)

(四)动作意象

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身体器官,“肩(shoulder)”既拥有特殊的外形特征,又能用于执行系列动作,特别是承担与负载重物。故而在语言发展过程中,汉英“肩(shoulder)”均可借助隐喻构成“动作意象”,常见于将“肩(shoulder)”与特定语词进行搭配,产生出相应的动作意义,既体现出对具体事物(如重物、货物)担负,也能延伸出对抽象概念(如责任、职责、任务、重担)的承载。汉语“肩”的隐喻性动作含义较常使用的“肩扛”“肩背”与“肩负”等动态意义强烈的表达,如例(17)到例(20)。特别是在例(19)和(20)中,“肩负”后常接艰难的任务或重大的责任等抽象事物做宾语,在强调责任的重要性的同时,凸显出承担者的主动性,具有积极的形象色彩。英语“shoulder”亦存在与汉语对等的隐喻使用效果,常见为“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shoulder the blame”,“shoulder the burden”等,如例(21)到例(23),而如此用法整体传递出的语义更加偏向于平淡、消极甚至是同情。例(21)中“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虽与汉语中“肩负责任”意象趋同,但更多表示一种未然情况,即是“责任/responsibility”指代的具体事项尚未完成。例(22)中“shoulder the blame”,肩负的是某人已做坏事或错事的责任,含有责备、指摘之意。例(23)同理。“shoulder too much of the burden”给人带来的是义务、责任等沉重的负荷,存在一定同情色彩。

(17)当即肩扛手提摄影器材的记者们蜂拥上去,争相拍摄。(\当代\史传\宋氏家族全传)

(18)佐川清和他的妻子共同创建的“佐捷运”货运公司,从一无所有、肩背手提起家。(\当代\史传\张剑《世界100位富豪发迹史》)

(19)我认为中国需要一个自我表述的革命,而对此肩负最大责任的是艺术家。(\当代\口语\对话\周国平对话崔健)

(20)//据观察家称,该三家香港公司肩负搜集潮流趋势的责任。(\当代\史传\张剑《世界100位富豪发迹史》)

(21)...be cruel, but not illegal. And should I decide that I can’t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anymore I can go to CPS and tell them.(freethoughtblogs.com)

(22)...crimes if you ask nicely, and no book describing a race of people to shoulder the blame and be persecuted for killing the being you worship.(scienceblogs.com)

(23)...the marriage that left open vulnerabilities. But sometimes, I feel as if you shoulder too much of the burden.(...affair.wordpress.com)

(五)疾病意象

在认识并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们拥有相同的生理运作机制,而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个体身体内外机能难免会因内外部诸多因素作用而遭受消极影响,产生一系列病理反应。作为人类共有的身体部位,“肩(shoulder)”是日常劳动的重点使用对象,同样需要面临此类问题,如不可避免地发炎、劳损。因而在中文表达中,“肩(shoulder)”可通过隐喻性组词,形象地延伸出与疾病有关的语义,如例(24)中汉语的“肩周炎”和例(25)中的“肩肿痛”。英语亦是如此。例(26)中的“shoulder’s giving somebody’s hell”形象地表现出“肩(shoulder)”所带给人生理上的痛苦,以及例(27)中以“a separated shoulder”表示一只肩膀脱臼,同样都与“肩(shoulder)”在客观世界中的病理性表现挂钩。

(24)绕的这胳膊,要怎么有肩周儿炎呢,就是干那干的。(口语\1982年北京话调查资料)

(25)许多人肩肿皮烂,却始终没叫一声苦累。(1990s\1992\报刊\《人民日报》\rmrb_1992_11)

(26)...all this till tomorrow? I’m pretty tired and my shoulder’s giving me hell. “The constables exchanged glances.”(FIC:Bk:DarkRoom,1996)

(27)...move. Well, come on,Kinkle. A separated shoulder won’t hurt you.(TV: Sabrina, the Teenage...,1999)

(六)情绪意象

汉英语言亦常用“肩(shoulder)”构成情绪意象,并诉诸该意象所组成的表达常传递出较大的认知共性。一方面,两种语言利用“肩(shoulder)”与相关的动词(短语)搭配组合,表征积极情感意义,如例(28)到例(31)各项表达中的“拍肩膀捏大腿”“拍肩膀称兄弟”“轻拍肩膀”“互相拍肩膀”。英语同样利用“shoulder”及其相关的动词搭配,传递出“肯定”“亲密”“安抚”等正向体验感情。例(34)中,父亲把手放在儿子肩上(“rests a hand on his son Jacob’s shoulder”),显示出父子间的亲密关系。例(35),父亲捏Morgan的肩膀(“squeezed Morgan’s shoulder”)则是对其鼓励、支持。例(36)和例(37)中的“pats her shoulder”和“to comfort her shoulder”,也都有表示安慰之意。另一方面,汉英还可以围绕“肩(shoulder)”执行特定动作,传递出一致的非积极情感,汉语的“耸肩”传递出的都是无奈情绪(汉语“耸肩”还可进一步与“摊手”进行搭配),如例(32)和例(33)。英语中同样的行为方式所传递的情感与汉语大体一致,如例(38);甚至还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彰显出愤怒、不满之情,如例(39)中的“the irritated shrug of the shoulders”。无论是在上下文还是在日常生活,“肩(shoulder)”的这些动作都用以映射特定情绪,甚至是维持人际关系的常见肢体语言,蕴含的都是人类出自本能的共通情感诉求。

(28)自由民主的气质是自然的、从俗的、快乐的、嘻嘻哈哈的、拍肩膀捏大腿的,青年会总干事式的……(\当代\口语\对话\李敖对话录)

(29)有的人本来就喜欢家族化的经营方式,每一个人都可以拍肩膀称兄弟,给人感觉特有传统文化的味道。(\当代\口语\对话\名家对话职场七方面)

(30)李海运用轻拍肩膀鼓励这名18岁的新人,“我们本来就没有定下要打进决赛的指标,重要的是有这一段经历,经历就是财富”。(2000s\2005\报刊\《人民日报》\rmrb_2005_03)

(31)据美联社记者从塞得港报道,塞得港地区的英法军队士兵12月3日在听到英法两国政府宣布要从埃及撤军的消息时,都高兴得互相拍肩膀、欢呼,高喊着“回家过圣诞节”。(1950s\1956\报刊\《人民日报》\rmrb_1956_12)

(32)于是宋子文来了个美国式的耸肩摊手:“在我们家呀,重女轻男!”(\当代\史传\宋氏家族全传)

(33)当即搞得张学良是耸肩摊手哑然无语,可谓绝望已及。(\当代\史传\宋氏家族全传)

(34)He rests a hand on his son Jacob’s shoulder as the seventh-grader introduces him to a few friends and their...(NEWS:CSMonitor,2005)

(35)His father had squeezed Morgan’s shoulder and said,You’ll survive.(FIC:Bk:Wilberforce,2015)

(36)...lowers herself into a seat. Clumsily,Graham pats her shoulder. So sorry. Such a pity.(FIC:Hecate,2014)

(37)My hand decided,all by itself, to comfort her shoulder. Why’s he so mad? I shouldn’t...(FIC:Bk:Little Yellow Dog,2002)

(38)...BAGUETTE placing it on his bowl. Guido shrugs his shoulders,eating his soup.(FIC:Mov:Legionnaire,1998)

(39)through the slight frown,the irritated shrug of the shoulders. # Interacting with computers and television is passive.(NEWS:Atlanta,1997)

(七)容器意象

在客观世界中,“容器(container)”作为人类通过对现实世界进行体认加工所形成的基本认知图式,对“肩(shoulder)”词簇的隐喻性延伸亦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汉英语言在用“肩(shoulder)”传递“负担”的语义内涵之时,详观其中部分语言搭配可见,“肩(shoulder)”均可在人类心智中激活起“盛装”“装载事物”等与容纳有关的认知含义,由此构成“容器意象”。“肩(shoulder)”作为容器,既能体现对具体事物的负担,又可以表示对抽象概念的承载。例(40)中的“肩”装载的则是“行政事务”“业务担子”两类具体事物;而在例(41)和例(42)中,汉语“肩”作为容器,容纳的都是“责任”这一抽象概念。英语“shoulder”的容器意象与汉语有较多共同点,如例(43)和例(44)用“shoulder”装载具体事物“the tax burden”和“a carry-on bag strap”;而在例(45)、例(46)和例(47)中,“shoulder”装盛的则是抽象概念“our strongest hope for success”“some weight”,以及“the troubles of the whole world”。

(40)有些教师说,我们名义上是“双肩挑”,实际上是“单肩挑”,挑了行政事务,丢了业务担子。(1970s\1978\报刊\《人民日报》\rmrb_1978_07)

(41)我们每个人都要认清自己肩上的责任。(\当代\史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史要)

(42)贫困的生活更加贫困,霍英东的母亲以柔弱的双肩撑起这个家。(\当代\史传\张剑《世界100位富豪发迹史》)

(43)...revenue constant without also shifting the tax burden onto the shoulders of families,with children,making under $200.000 a year.(BLOG:factcheck.org,2012)

(44)could also be moving:shifting a carry-on bag strap from shoulder to shoulder, digging for dimes for the phone,speeding up...(FIC:Bk:Ticket Ride,2008)

(45)...the company officers of the political army, upon whose humble shoulders rest our strongest hope for success, at whose hands the...(ACAD: Vanderbilt Law Revie...,2017)

(46)okay; it’s time to take some weight off your shoulders. # For those of you who don’t know me personally.(BLOG:itsyowyow.com,2012)

(47)if you have the troubles of the whole world on your shoulders. Was anybody ever at you in school, Dada...(FIC:Bk:Woman House,1997)

(八)团结意象

“肩(shoulder)”在汉英语言中亦可形成团结意象,表示“团结合作”“亲密无间”等含义,隐喻性传递出从空间距离到心理距离上的靠近。汉语“肩”的团结意象主要用于传递“关系亲密”“联袂合作”等积极含义。如例(48)中,“并肩走出车站”虽然表达的是空间距离上的接近,但更多地暗含两人心理距离的靠近,即彼此关系要好。例(49)和例(50)中,“并肩作战”与“并肩合作”也都借助了客观世界中物理距离的靠近,传达出心理上的团结合作与紧密联系。英语“shoulder”在隐喻性表征“团结意象”时,同样是通过空间距离投射出心灵上的接近,如例(51)和例(52)中“sat shoulder to shoulder”和“pressed shoulder to shoulder”,都是“shoulder”从物理空间到心理距离的隐喻性延展。

(48)双方人马安排就绪后,只等重光葵和宋子文并肩走出车站,然后动手。(\当代\史传\宋氏家族全传)

(49)中国支援部队在越南艰苦战斗岁月里与越南人民和军队并肩作战,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当代\史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史要)

(50)他的企业成长乏力,前途莫测,并肩合作多年的亲密战友反目成仇。(\当代\史传\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史1978―2008》)

(51)...to democratic government. Five children later, the two sat shoulder to shoulder against the Flake house, talking in separate...(MAG: Esquire, 2012)

(52) ...were huddled, hunkered amidst their shared cloaks, pressed shoulder to shoulder for the warmth of it, they dared not start...(WEB: fanfiction.net, 2012)

(九)接触意象

汉英中“肩(shoulder)”还可以通过隐喻性语言表达人与人(物)之间具备接近、交往关系的语义价值,构成“接触意象”。语料库搜索结果显示,汉英在表征此类意象时,常依托于语言中的固定表达(成语习语),如汉语中的“擦肩而过”,该用法既可以表达人与人之间有过物理意义上的身体接触,如例(53),又可以体现人与物,即人与思想、思路、思维空间之间曾抽象地“接触碰面”,如例(54)。英语表征“shoulder”接触意象的习语为“rubbing shoulders with someone”,用法与汉语类似,但更多体现的还是具象实在的人际接触。在例(55)和例(56)中,“rubbing shoulders with people”和“rubbed shoulders with them”的描述均牵涉人与人之间的具体接触联系。

(53)科学院南路抱着小孩卖盗版光碟的农村妇女和国内顶尖级计算机科学家擦肩而过。(\当代\史传\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54)他们对暂时还不具有普遍性的新鲜的思想、思路、思维空间,统统投去怀疑的一瞥,然后匆匆擦肩而过。(1980s\1986\报刊\读书\vol-091)

(55)...around the world, she feasted on the novelty of rubbing shoulders with people eager to meet her mind-to-mind and not blink. (FIC: GettysburgRev, 2015)

(56)Dr. Erasmus Darwin, the noted polymath, and Wright rubbed shoulders with them.(MAG: Smithsonian,1990)

体认语言学融合后现代哲学与认知语言学,认为客观世界经过互动体验的“反射”作用步入人的感知系统,为认识提供原材料,人们以此为认知基础,展开认知加工,“折射”出主观色彩,从而形成意象。作为客观物象经过人与世界的互动体验与认知加工后留在心智中的表征[11],意象可以进入相应的语言系统,受语言规则制约,产生具有特色的语言表达[8,20]。因此也可以说,语言是人们在对现实进行“体认”的基础上形成的[9]。根据“体认”的核心原则,语言既来源于经验,但又不直接与世界发生联系,往往需要通过“人”的身体经验与思维活动进行关联[8]。全世界的语言之所以具有相同共通之处,就在于物质世界的相似性所赋予的全人类趋同的“体认”路径。作为跨语言的认知方式,人类创造的隐喻必然受到体认共性的影响,在同一物质世界中概括出类似的概念结构,即意象的跨语言“体认”共性。

人体词一词多义现象的出现不仅遵循语言经济性原则,更是人类体认共性的直接产物。人类常见身体经验和一般心理结构具有较大的共通作用,可以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的体认模式,并借助隐喻机制将其投射到具体的表达之上,体现出显著的跨语言,甚至是跨民族的共同诉求[21]。表1中汉英关于“肩(shoulder)”的相同意象的整理与归拢便是有力佐证。从表1可知,汉英“肩(shoulder)”本义指称实体器官,却在两种不同语言群体中借助隐喻反映出汉英民族在体认上共通而密切的关联。之所以存在这种关联,是因为汉语和英语使用人群聚居地虽相距甚远,但自身拥有近乎吻合一致的身体机构与组织部位,不可避免地遵守趋同的感知路径和隐喻逻辑。在关于“肩(shoulder)”词簇的隐喻认知中,人总是从各种感觉角度切身参与对“肩”的感知,在一系列身体结构互动体验的基础上认识其特性,而后展开认知加工,并据此建立体认参照点,将对“肩(shoulder)”的体验认知投射到语言运用上,致使“肩(shoulder)”在同一物质世界中会概括出类似贴近的概念结构,以此产生出大量的意象交集和重叠,这也是汉英两种语言通过身体隐喻对世界的认知存在诸多共同点的重要体认理据。

三、“肩(shoulder)”词簇隐喻的文化差异

隐喻基于身体经验,而身体经验在人类认知过程中亦较常受到文化的制约和筛选[21]。笔者也从语料库考察结果发现,纵使汉英语使用人群借助心智体验在客观世界中的共性,使得“肩(shoulder)”词簇借助隐喻展现出诸多人类生产生活共享的体认价值,不同的语言团体却明显存在着各自的“说话方式”,隐喻投射到特定语言文化系统中,自然而然在语言交流规范和习俗上反映出别样的文化特性[22]。“肩(shoulder)”隐喻词簇的形成亦是如此。在中英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的实践作用下,人类心智对外界的感知受到相应的制约,对隐喻使用的偏好与语言形式表征(如用词、搭配等)产生了极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出不同语言使用者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可见文化对身体结构和语言功能而言,具有与体认同等力量的解释权和优选权[23]。针对此类跨文化现象,由语言学家安娜·韦日比茨卡(Anna Wierzbicka)所首倡的自然语义元语言(Natural Semantic Metalanguage,简称NSM)分析工具颇具厚重的阐释力道[13]。

在NSM研究方法看来,每种语言存在共通的“语义核心”(semantic core),可用以阐释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概念或词语,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复杂的文化特异性[22]。语言单位的释义过程,就是一个围绕相应的语义核心,用既准确又中立的方式不断将语义相对复杂的语言单位所包含内容进行简化式解读;如此便能更好地描写同一语义内涵在特定文化群体的语言交际规范和习俗中的精细差异[16]。随后,韦日比茨卡[13,15]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主张以“文化脚本”作为NSM的核心。文化脚本是陈述“说话规则”的一种改进方法[16],重视不同的话语习俗规范(如指代、用语与搭配),具有独特的跨文化语用观,既能揭示不同文化的语义共性,也能尽量避免跨文化研究中的“民族中心主义”[14],因此在语义研究中能更大程度避免偏差,更具客观性。从理论上看,“文化脚本”可以更加精细刻画出汉英“肩(shoulder)”词簇在隐喻意象表征上的差异,从而更好地记录文化差异诱发隐喻投射差异的过程。

(一)“肩(shoulder)”的指代范围

人们虽面对相同的客观世界,但对于特定事物的理解因体验角度(历史地理因素)之分野,在心智思维中所激活的概念域表征维度自有所差别[24]。当这样的差别投射到不同语言系统之中,可能会促发不同民族使用描述不同体验角度的语词指称说明同一概念。在汉英“肩(shoulder)”隐喻词簇的指代范围方面,相比于汉语,英语倾向于用“shoulder”指代整个人体,对人体范围的指称范围有所扩大。例(57)“with the sun on our shoulders”中的“shoulders”在此指代人类身体的整个部分,表示沐浴阳光的是我们的整个身体,而非单纯地只有肩膀部分。例(58)更是如此。“More glanced over her shoulder at me”表示More回头看了我一眼。实际上,More越过的不只是其肩膀,“shoulder”在此更多地指代的是More的整个身体。然而,语料库搜索结果表明,汉语中“肩”只能是指代“肩膀”这个具体部位及其相关身体架构,几乎不用于代称人或动物的整个身体。由此可见,汉英“肩(shoulder)”部分隐喻词簇在彰显指代意义时,存在同一语词在不同语言的指代范围差异。

(57)...magnanimous. We sat and drank with the sun on our shoulders, and felt like free men.(MOV: The Shawshank Redemp..., 1994)

(58)“All day?” More glanced over her shoulder at me, her eyebrows drawing together above her nose.(FIC: Fantasy SciFi, 1996)

(二)“肩(shoulder)”的使用背景

在汉语中,肩常常较多地组词为“肩膀”,在指称具象身体部位的同时,亦可通过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具体语言表达的使用,延伸出“传承”的含义,即“在某种基础上的延续发展”。由是在汉语例(59)和(60)中,“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和“站在那些伟大杂志的肩膀上”都是喻指中华儿女“以前人智慧和成果为基础,取得进一步的成功”的精神文明价值。汉语“肩”之所以存在“传承”的隐喻使用背景,是因为中华文化自古受儒释道具象思维的影响,使用汉语的人群更加擅长立象尽意,设象喻理,借助形象事物进行抽象思维,从具体形象符号中把握抽象意义,并形象地反映在客观语言表达之中[24]。这也造就了汉语中的“肩”不仅是一个物理结构,更是一种宏大的精神象征:它不仅能够承担重量,还能传达情感。相比之下,英语“shoulder”无类似的语言文化背景,往往倾向于组成固定习语传递相对具体的语义内涵——英语短语“look over one’s shoulder”有表达“提防、小心”之意,如例(61)和(62),而相应的意义在汉语中常常直接用对应动词来表达。

(59)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发挥创造力,有创造力才有高度,有高度才有影响力,有影响力就有生命力。(\当代\口语\对话\卓越媒体的成功之道:对话美国顶尖杂志总编)

(60)希望有志于中国传媒事业的人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站在那些伟大杂志的肩膀上打造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世界一流媒体。(\当代\口语\对话\卓越媒体的成功之道:对话美国顶尖杂志总编)

(61)Inform’s Project Immune Restoration, looking over their shoulder all the time.(NEWS: SanFranChron, 1996)

(62)...big players in the communications business to look over their shoulders.(MAG: Fortune, 1993)

(三)“肩(shoulder)”的组词搭配

中华民族的儒释道思想不只是作用于具象思维,还更多地带给汉语言使用上“人”的倾向[25]。正是如此,汉语中的“肩”在组词搭配上常常可以烘托出强烈的属人价值,特别是在表征衣食住行和人情世故两大层面。其一,在汉语中,“肩”可组词为“肩垫”“坎肩”等表示与人类衣着相关的特定服饰名称,如在例(63)与例(64)中,“坎肩”指不带袖子的上衣。传统的坎肩多无领,主要套在夹衣、毛衣、薄棉衣外面,有棉坎肩、皮坎肩等,起到增强肩部御寒作用,后来的西服坎肩、时装坎肩也存在类似的外形与特指价效用。相比之下,英语中“shoulder”只可组成短语“a jacket with padded shoulders”这样的普通服装结构,难以指代特定服饰类别。其二,在汉语中,“肩”还可组词为“拍拍肩膀”等词语,以用来表达重形式、轻实干等与社会人情世故相关联的属人语义内涵。在例(65)和例(66)中,“拍(拍)肩膀”多表示靠形式、靠人情解决问题,而不注重真抓实干的形式主义作风——通过“肩”组成非常规亲密动作,隐喻利用人情关系即可达到不切合实际目的的丑恶行径。汉语中这样通过身体器官及其语言使用所传递出的人情价值,是英语的“shoulder”难以通过形式组合所企及的语义效果。

(63)还有这个,你知道吗,大坎肩儿,过去北京不就有这穿的褂兰儿。(口语\1982年北京话调查资料)

(64)第一类是丝织品,真丝彩印头巾和刺绣“平金”的女子坎肩;(\当代\史传\张清平《林徽因》)

(65)邓小平同志指出,学生闹事,“不能对他们只用拍拍肩膀的办法。要把是非讲清楚,要把利害讲清楚”。(1980s\1989\报刊\《人民日报》\rmrb_1989_10)

(66)现在人民群众对党风和社会风气有意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情风太甚,办事靠拍肩膀、咬耳朵,靠到家里转一转,靠到饭店坐一坐。(1990s\1996\报刊\《人民日报》\rmrb_1996_09)

总的来说,身体隐喻在某个特定文化能否显现出来,还需要相应的文化模式发挥效用[27]。不同文化背景者虽有相同的身体经验、相似的认知模式,但受制于专属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哲学渊源、价值观差异等分野(即“文化模式”),难免在认知思维方式上产生差异[28]。文化作用于汉语和英语使用人群心理,并利用不同的文化脚本产生分化,借助语言投射在“肩(shoulder)”词簇的隐喻之中,进而形成了其间语言指代范围、使用背景和组词搭配等方面的精微差别,这是同一隐喻跨文化差异的重要呈现。

结" 语

本文借助CCL语料库和COCA语料库提取与“肩(shoulder)”有关汉英语料,分析归纳并分析出其间“肩(shoulder)”隐喻所属的意象类型,并从共性与差异性两方面逐一阐释其生成理据。在共性方面,汉英“肩(shoulder)”隐喻在原型、食物、位置、动作、疾病、情绪、容器、团结和接触九大层面拥有共通的隐喻意象。针对相同点,笔者以体认语言学作为理论依据,详细探究汉语和英语使用人群对“肩(shoulder)”的深层次互动体验与认知加工机制。在差异性部分,笔者以文化脚本为重要观照,从隐喻的指代、使用及搭配等方面加以阐释,充分挖掘其差异性来源。综上研究,汉英“肩(shoulder)”共享隐喻意象反映出汉语和英语使用人群在“体认”层面的高度一致性,其差异主要由汉英不同语言实践与文化心理所导致,总体上呈现出“体认中观大同,文化中窥小异”的表征特色。诚然,本研究主要聚焦于现代汉英语言中“肩(shoulder)”的隐喻分析,今后研究还应发掘更多其他身体器官隐喻意象,为体认语言学和隐喻研究之间的交叉接口提供有力支撑,以期为厘清更宏观的身体隐喻词族的整体拓展路径贡献自己的点滴力量。

[参考文献]

[1] LAKOFF G,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3.

[2] LAKOFF G, JOHNSON M. Philosophy in the flesh[M].New York: Basic Books,1999:102.

[3] 陈朗,唐春艳.心之所系:汉语“心”语义系统的哲学渊源[J].外语学刊,2024(5):34-41.

[4] 孙毅.汉英“血(blood)”隐喻词簇异同及其体认语言学——文化脚本理据阐发[J].外国语文,2023(1):31-42.

[5] 王寅.后现代哲学视野下的体认语言学[J].外国语文,2014(6):61-67.

[6] 王寅.20世纪三场语言学革命——体认语言学之学术前沿[J].外国语文研究,2015(2):2-11.

[7] 王寅.体认语言学之语言哲学分析(续)[J].外国语文,2019(5):1-7.

[8] 王寅.体认语言学发凡[J].中国外语,2019(6):18-25.

[9] 王寅.歇后语的体认性——基于体认语言学的思考[J].当代修辞学,2020(5):29-36.

[10] 王寅.体认语言学的理论与实践——以体认参照点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3):3-15.

[11] 王寅.“融合”为创新的常用之法——作为两股西方学术思潮结合之果的体认语言学[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112-119.

[12] 王寅.体认翻译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

[13] WIERZBICKA A. Cultural scripts: a semantic approach to cultural analysis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M]//BOULON L, KACHRU Y. Pragmatics and language learning.Urbana-Champaign: University of Illinois,1994:1-24.

[14] WIERZBICKA A. Australian cultural scripts-bloody revisited[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2(9):1167-1209.

[15] GODDARD C, WIERZBICKA A. Semantic and lexical universals: theory and empirical findings[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1994:5-8.

[16] GODDARD C. Cultural values and “cultural scripts” of Malay (bahasa melayu)[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7(2):183-201.

[17] GODDARD C. The ethnopragmatics and semantics of “active metaphors” [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3(7):1211-1230.

[18] GODDARD C. The search for the shared semantic core of all languages[M]// GODDAR C, WIERZBICKA A. Meaning and universal grammar: theory and empirical findings (Vol.I).Amsterdam: John Benjamins,2002:5-40.

[19] SIMÓ J. Metaphors of blood in American English and Hungarian: a cross-linguistic corpus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pragmatics,2011(12):2897-2910.

[20] 孙毅.汉英“胃(stomach)”隐喻词簇异同及其体认语言学——文化脚本理据阐发[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5): 30-39.

[21] 孙毅.当代隐喻学的理论范式构念[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6): 126-134.

[22] 孙毅,林攀龙.概念隐喻理论发凡40年述评:现状与前瞻[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122-134.

[23] 孙毅,王媛.隐喻认知的具身性及文化过滤性[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3):136-143.

[24] 项成东,石进.从体验认知视角看身体、文化与隐喻之关系[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2):45-54.

[25] 林正军.概念隐喻的体认基础[J].外语教学,2024(2):12-18.

[26]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27] 卢卫中,李一.英汉语隐喻构词理据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2020(3):27-32.

[28] 孙毅,邓巧玲.济慈“三颂”的认知诗学新诠[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22(5):34-48.

[责任编辑:张震英]

猜你喜欢
隐喻
习近平新年贺词中的隐喻探析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2:04
汉韩“风/바람”的隐喻对比研究
《活的隐喻》
民俗研究(2020年2期)2020-02-28 09:18:34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阿来研究(2020年2期)2020-02-01 07:13:00
隐喻手法帮你理解词义
一滴水里的隐喻
散文诗(2017年15期)2018-01-19 03:07:56
“足”的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剑南文学(2015年1期)2015-02-28 01:15:08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当代修辞学(2014年1期)2014-01-21 02: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