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长大越孤单?

2024-11-14 00:00:00殷音
科学24小时 2024年11期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不知从何时开始,无忧无虑的时光离我们远去了。

有父母的爱护,有可以信任的伙伴,还有老师的关注,在成长过程中也没有经历过重大打击和伤害,听起来健康成长的条件一切具备,但为什么时不时会有一种无法排解的孤独感?——站在喧嚣的街头,却突然觉得世界上只有自己一个人,你有过这种体会吗?

随着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我们了解到,心理状态的波动会通过一些行为表现出来,如情绪波动增大、回避与人交流、经常独处等。进入青春期后,我们会觉察到自己对人际关系的体验发生着变化:家长似乎很难理解我们,与朋友的交流也总是停留在表面的嬉笑玩闹,好像没有人能真正走入我们的内心,读懂我们某一刻的情绪变化。似乎有一道无形的屏障将我们与身边的人隔离开来,孤独感油然而生。我们不禁怀疑,这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吗?

孤独感——成长的见证

孤独感是一种普遍的人类体验,当个体感受到周围的社会关系与自身期望不匹配时便会出现。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都会有感到孤独的时刻,青少年时期是孤独感的高发期,有研究表明,10%的年轻人总是或经常感到孤独,这一比例甚至远高于65岁以上的老人。

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转折期,当思维认知能力进一步发展时,我们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彼此需要经常换位思考,但仍会有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与儿童时期“我的想法就是别人的想法”的自我中心不同,青少年的自我中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假象观众”,感觉自己就像站在舞台中央,所有人都会关注和评价自己的方方面面;另一种是“个人神话”,拼命证明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自信拥有强大的能量,无所不能。因此,在人际交往时,我们一方面极易封闭自己的内心,不愿意向他人吐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担心引发负面评价;另一方面心存“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傲,时而通过挑战权威彰显个性,又渴望他人能理解与支持自己的独特想法。这些都让我们更加在意自己与群体成员的不同之处,也容易让他人对自己产生看法,从而增加了孤独体验。

然而矛盾的是,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的依恋重心逐渐从父母转向朋友,尤其渴望同伴之间的交往,追求在群体中的归属体验。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可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当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人们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被充分保障,简单的吃喝玩乐不再能让我们获得情绪上的满足,加上青少年的思维发展,我们更加重视人际关系的质量,在意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

这一时期的我们可能会希望友谊是心有灵犀、有求必应、十分专一的,但现实状况往往不能令我们满足。社交期望与社交实际差距越大,孤独感就越强烈。

“个人力”——穿越孤独之海

意识到孤独感的存在,其实是心灵给予我们自我对话的机会。而真正困扰我们的,是感到孤独后产生的不满、焦虑、自卑等情绪。面对孤独感,重要的是避免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中。这需要有意识地发展能够在压力面前帮助我们调控情绪、调整认知、积极面对的“反弹能力”,即“个人力”。

1.减少内耗——我真的被拒绝了吗?

很多时候,我们感到孤独是在被同伴拒绝的瞬间,怕自己不被同伴喜欢,担心自己被看作不合群的人。但是这种担心真的是别人的想法造成的吗?

比如,好朋友最近与新同桌打得火热,连下课都在一起聊天。当你担心自己的好朋友被别人“夺”走、对好朋友表达不满时,好朋友却希望你也加入他们。而你却感觉自己已经被排除在外了。

首先,要接纳这种正常的情绪体验,并尝试进一步感受自己对此的情绪变化,回溯孤独感的来源。可能他人并没有表达拒绝,但他人的言行让我们产生了被抛弃感——使我们觉得自己不值得被喜爱。当陷入被拒绝的恐惧时,内耗会让我们失去对外联结的力气,一不小心就把自己推入与世隔绝的孤独之海。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建立和维护自我价值感,相信独一无二、真诚善良的我们值得被爱。对于令自己不舒服的回应,我们可以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这种做法让我觉得不被认可!”即使真的被拒绝也没关系,与群体的融合需要双方适配,“我们都很好,但我们不合适”也很常见。当我们懂得珍惜自己、照顾自己、鼓励自己时,强大的自尊会使内心的孤独感逐渐减弱。随着人际交往的圈子扩大,遇到合拍朋友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2.保持真诚——我想拥有怎样的关系?

有时候我们会刻意让自己与群体保持一种疏离的状态,避免自己过于投入一段关系中,因为害怕被关系吞没。有时我们又很容易违背自己的真实意愿,抱着讨好的心态尝试获得群体的接受。比如同学中流行看某档综艺节目,为了跟大家有话题可聊,即使我们对综艺节目不感兴趣,也会勉强自己去了解一些相关信息。但我们最初建立关系时渴望的是什么呢?

人天生有群体归属感的需要,无论是学习还是玩耍,与同伴在一起会让我们拥有安全感,有勇气一同面对挑战,也有机会认识他人眼中的自己。这些充满生命力的互动,会让我们产生一种深深的连接感。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生存压力的增大,人们变得匆忙起来,看电影只看电影概述,读名著只读著名章节……长期生活在缺乏真实体验与思考的环境中,会增加我们的虚无感,让我们的世界越变越小,小到只能装下自己,变得更加以自我为中心和封闭,也失去了建立深度关系的能力。

所以在建立关系之初,请抱着最大的真诚体验这份友情,通过真心实意的交流和沟通增进了解和信任,享受友情带来的快乐,珍惜友情带来的力量。无须害怕争吵和分歧,这正是了解真实而完整的自己和他人的途径,也让我们懂得在关系中增进理解和包容,适当地让步。在磨合中的共同经历是我们抵抗孤独、找到人生意义的关键——有了成功经营一段关系的自信,我们便更有勇气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即使任何关系都将走向终结,留给我们的遗憾和美好都将是独家记忆。

3.目标专注——我想到达什么地方?

好的关系让我们变得更完善,但在其中耗费过多时间、精力和情绪能量,则容易让我们偏离人生的主航道。

只从“我”的角度思考和感受,更容易看到自己在关系中的付出而忽略对方的付出。当我们为朋友精心准备礼物、尽己所能地分享自己宝贵的东西,而对方却没有给出我们内心所期望的回报时,就容易在关系中感到被辜负,觉得“都是我在关心别人,没有人关心我”。这类失望常源于青少年对人际交往的过度在意。没有更长远的目标,或缺乏对更有意义事物的追求,对人生的意义感到茫然,也是产生孤独感的原因之一。

不少知名的科学家性格古怪,缺乏为人处世的技巧,但是几十年如一日地沉浸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这种专注和投入往往能够超越孤独感,实现最高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对于青少年来说,或许做不到这么极致,但依然有追求自我实现的方式:无论是沉浸在书海中,还是在球场上挥洒汗水,抑或用画笔描绘心中的世界……都能帮助我们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心灵得到滋养和释放;也能让我们不再惧怕独处,学会享受一个人的时光。

孤独并非洪水猛兽,而是成长路上的一段旅途。是放眼远方、享受人生的风景,还是只看眼前、忧虑青春的烦恼,选择权在我们自己手中。接纳孤独感,是一个需要自我意识、积极行动和持续努力的过程。当我们穿越孤独之海,迎面而来的将是焕然一新的青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