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109国道,从北京直达青海格尔木市,再向西南方向翻越玉虚峰与玉珠峰东西耸峙的昆仑山口,就会进入一片茫然无际的无人区。这里的碧空如同湛蓝的宝石,比任何地方都要纯净、深邃。阳光穿过稀薄寒冷的空气,与巍峨的雪山、静默的冰川、广袤的荒野、清澈的湖水交相辉映,照亮了深藏于青藏高原腹地的世外之地——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是指可可西里山及其周边广阔的高原地域。据考证,“可可西里”是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山梁”。也有人说,“可可西里”意为“美丽的少女”,是一处神秘且令人向往的净土。
可可西里是世界三大无人区之一,也曾是藏羚羊盗猎者肆意横行的地方。导演陆川就曾以因反盗猎而牺牲的桑杰·索南达杰为人物原型,拍摄了电影《可可西里》。随着保护区的设立,盗猎案件已然绝迹,这片荒野上的藏羚羊也恢复了平静的生活。
正是基于不懈的努力,在2017年7月于波兰召开的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可可西里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根据世界遗产的评选标准来评价,可可西里是“具有绝妙的自然奇观或具有罕见自然美和美学价值的重要区域”,这里保存着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拥有庞大的山系与冰川、密集的湖泊与湿地、广袤的高寒草原与草甸,具有世界上独特的、罕见的自然资源。可可西里还拥有“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濒危物种栖息地”,保存着世界上最后一个未受人类干扰的高原生态系统,代表性物种——藏羚羊的种群数量占全球总数的近40%。
沿着蜿蜒盘旋于青藏高原上的109国道“青藏线”,由北一路向南,穿越可可西里腹地的道路艰险难行。这段公路基本上是建在高原冻土层上,地面温度随着季节乃至昼夜的变化而变化,表层冻土融化又重新冻结,路基随之塌陷或隆起,一路崎岖颠簸在所难免。
可可西里地处青藏高原永冻层区域内,冻土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90%以上,冻土层厚度普遍在百米左右,最厚的可达400米。在有些路段,可以看到路旁立着深埋于路基之下的金属“热棒”,棒体中空,灌有液氨。“热棒”从地下深处抽取热量,并向上释放热量,来稳定土层温度,减轻公路的形变。
穿行可可西里是异常艰辛的。这里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空气稀薄,大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区域的60%,人很容易出现头痛、胸闷等高原反应。这里常年气候严寒,年平均气温为-10~4.1℃,最低气温可达-46.2℃。由于受到高空强劲西风动量下传的影响,可可西里成为我国高风速地区之一,每年出现8级以上的大风日超过200天。正是由于自然环境的严酷,可可西里历来被视作“人类生命的禁区”。
这里的植物只有短短两三个月的生长期。6月,高原之上还是一片荒芜,到了7月,凤毛菊、火绒草等纷纷破土而出,竞相发芽、成长、开花。簇生柔子草一旦生根发芽,便会长成直径2米的巨大圆盘,即便是冰雪突至,气温降到零下,植物体内的温度仍能保持在1~2℃。进入8月,植物已经完成结籽、脱落,它们的种子随着猛烈的风被吹向更广阔的天地,静待寒冬后的下一轮生长。
可可西里寒冷干燥的气候环境让人类望而生畏,而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这些大型哺乳动物却能在这里世代繁衍生息。
藏羚羊是伴随着青藏高原隆升过程演化而成的单属单型的特有物种,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每年冬季,它们会交配、受孕,待到次年初夏,怀孕的母羊离开公羊,从三江源、羌塘和阿尔金山出发,成群结队地前往可可西里腹地,聚集在卓乃湖等湖泊周围的草甸上集中生产。
盛夏的卓乃湖一碧如洗,200多平方千米的湖面犹如一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海拔4800米的高原深处。在湖水的西端,是一大片难以穿越的湿地和草甸,在繁茂的牧草丛中,上万只母羊产下幼崽。一个个小生命降临之时,是可可西里一年中最温情动人的时刻。
可可西里湖泊密布,面积大于1平方千米的湖泊就有107个,其中大部分为咸水湖或半咸水湖,有些矿化度高的盐湖边还能见到一朵朵盛开的“盐花”。卓乃湖属于微咸水湖,湖水中矿物质丰富,可供母羊和小羊补充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待盛夏结束,小羊已经日渐强健并储备了足够体力,便要跟随母羊经过数百千米的长途跋涉,返回原来的栖息地。
就这样,在粗犷、雄浑的高原上,成千上万的藏羚羊往返于湖盆产羔地和高寒草原越冬地之间,形成了中国现存唯一的大型哺乳动物长距离迁徙景观,年复一年地谱写着壮美的生命史诗。
从高空俯瞰,可可西里的地形地貌大致呈现出“三山夹两盆”的态势。东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山等包夹着卓乃湖、库赛湖等组成的高原湖盆区。再向南,是可可西里山和冬布勒山-乌兰乌拉山等包夹的楚玛尔河河谷区。其中,楚玛尔河是可可西里为数不多的外流水系,也是著名的长江北源。
在藏语里,楚玛尔河意为“红水河”,其上游区域处于可可西里的中心地带,这里地表出露的岩石多为砖红色或紫红色,因此,楚玛尔河好似高原上的一条红腰带,蜿蜒汇入长江。在长江三源中,楚玛尔河与沱沱河和当曲相比,长度最短、水量最小,是其中最不起眼的。然而,一场区域洪水事件,引起了人们对它的关注。
2011年9月,最后一批藏羚羊和小羊已经踏上前往越冬地的迁徙之路,卓乃湖地区却阴云密布,强降雨天气持续不断。9月15日,卓乃湖湖水蓄满外溢,湖区北岸溃堤,上亿立方米的湖水倾泻而出,犹如脱缰的野马,沿着古河道一路奔腾,将下游数百千米内的库赛湖、海丁诺尔湖、盐湖三个闭流湖依次贯通,连成一片。
流域最末端的盐湖,成为卓乃湖、库赛湖、海丁诺尔湖流向的最终“目的地”。根据卫星遥感监测和科学测算,仅2011年盐湖水量暴涨12亿立方米。从2016年开始,盐湖以平均每年约5.5亿立方米的速度在持续扩张。2011年到2018年,盐湖从一个面积不足50平方千米的小湖泊发展成为面积近200平方千米的中等湖泊。
照此下去,盐湖也极有可能发生外溢。这不仅直接威胁下游8千米处的青藏铁路和109国道,高盐度的湖水还将通过清水河汇入楚玛尔河,影响区域生态环境。为此,青海省紧急实施了可可西里“盐湖引流疏导应急工程”,盐湖水位上涨趋势得到有效控制。
研究发现,可可西里地区气候暖湿化是发生这一切的主要原因。根据可可西里五道梁气象站观测数据,该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28.4毫米,进入2000年后降水量明显增加,平均每10年增长35.6毫米,特别是2016—2018年,降水量达到历史最高值。这是可可西里地区湖泊扩张的主要原因。
与此同时,可可西里的气温也在逐年升高。从1997年到2018年,五道梁气象站观测到的年平均气温持续趋暖,平均每10年增温0.59℃。气温上升会引起冰川融化和冻土融水。根据资料显示,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可可西里的冰川面积共减少180.25平方千米,表明冰川整体呈缩减状态。在以内流水系为主的可可西里,冰川融化和冻土融水是引起湖泊面积扩大的另一重要原因。
事实上,气候变化不仅影响可可西里的冰川和湖泊,还有在这里生存繁衍的藏羚羊。
2014年5月3日,有48只怀胎藏羚羊向可可西里腹地迁徙。可可西里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以往怀胎的藏羚羊向保护区腹地迁徙多在6月中旬,2006年以后逐年提前,至2010年提前至5月中旬,而今年怀胎藏羚羊提前到5月初开始迁徙。”这一现象,被人们视作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野生动物造成影响的新证据。
研究表明,藏羚羊喜欢生活在全年四分之三以上的月份平均气温不足0℃、海拔介于3250米和5500米的高寒荒漠地区。然而,为了躲避生存环境的暖湿化,藏羚羊有逐渐向高海拔和高纬度地区迁移的趋势。
再说到卓乃湖,随着湖堤溃决、大量湖水外泄后,原本辽阔的水域面积急剧缩小,大片湖底出露,出现大量的湖相沉积现象,盐碱带暴露并逐渐沙化,导致原本适合藏羚羊居住的“大产房”也在短期内大受影响。卓乃湖溃决后还形成了一条又宽又深的河道,使藏羚羊的迁徙受阻,以致部分藏羚羊被迫选择下游的库赛湖产崽。
卓乃湖溃决和盐湖人工泄流后的影响还在持续,可可西里的气候变化也还在持续。高原的未来走向如何?藏羚羊未来将何以为家?唯愿可可西里永远被“冻结”在碧霄雪影间,成为后人仍可心向往之的世外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