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与“盾”的交锋

2024-11-14 00:00:00本刊编辑部
科学24小时 2024年11期

自1912年土耳其人在意土战争中击落第一架战机以来,防空装备已经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漫长发展历程。如今,主流的防空装备早已从最早的高射机枪和高射炮,发展到了射程达数百千米的防空导弹。更前沿的激光防空系统也有望在21世纪中叶前进入各国军队服役。

从战机投入战争的那一刻起,防空就成为各国高度关注的话题。早期的战机飞行高度、速度有限,防空主角是高射机枪和高射炮。随着战机性能提升,防空导弹开始崭露头角。

防空导弹主要对付各型来袭飞机、无人机、精确制导武器、弹道导弹和临近空间飞行器等目标。与高射炮相比,它的射程远、命中率高。与截击机相比,它的反应速度快、威力大,受目标速度和高度的限制较小,可在高中低空及远中近程构成一张严密的防空火力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应对盟军铺天盖地的轰炸机群,德国研制出“龙胆草”“莱茵女儿”“瀑布”等防空导弹,但均未来得及投入实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加入防空导弹研发行列,第一代防空导弹诞生,可用于拦截高空、高速突防的战略侦察机和轰炸机,代表型号有美国的“奈基”、苏联的萨姆-1和萨姆-2等。这一时期,在高空战场上,“矛”与“盾”的抗衡较量,以“盾”的胜利为阶段性结果,促使战略轰炸机的设计理念从“高空高速突防”向“低空突防”延伸。

20世纪60年代,在中高空、中远程防空导弹威胁下,战机开始实施低空突防战术。根据低空高速战略轰炸机的作战特点,军工科研人员找到应对之策——脉冲多普勒雷达被广泛应用于预警、制导、武器火控等设备,通过发射波与回波之间的频率差,可有效捕捉到高速移动目标,削弱“矛”的优势。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问世及应用,防空导弹的作战实力持续提升。

“矛”的不断变化,带动“盾”的迭代升级。20多年后,战场发生新变化,来袭目标在干扰机掩护下可以进行多波次、全高度的饱和攻击,作战区域覆盖高空、中空、低空和超低空。为了适应新变化,第三代防空导弹采用相控阵雷达、复合制导和垂直发射技术,具备全空域、多目标拦截能力,代表型号有俄罗斯的S-300和美国的爱国者-2等。

进入21世纪,空中角逐更加激烈。此时,空袭武器以体系作战方式出现,在这样的形势下,第四代防空导弹增大射程,提高制导精度、远程作战效能和快速反应能力,并具备反隐身及防空反导一体化能力,可以对大气层外目标实施拦截。这一阶段的代表型号有美国的爱国者-3、俄罗斯的S-500和以色列的箭-3等。

战场上没有无坚不摧的“矛”,也没有攻克不了的“盾”,关键看谁洞悉在前、变化在先。要想铸造可靠的防空“盾牌”,就得在“矛”与“盾”的抗衡较量中不断突围进阶,才能赢得战场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