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你学不会,喜家德你学得会

2024-11-14 00:00黄晓军
销售与市场·管理版 2024年11期

餐饮业的低迷还在延续。

天眼查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国内餐饮相关企业注销、吊销量达到105.6万家。这是什么概念?2023年,吊销、注销的餐饮企业也就135.9万家。

活下去,成为了餐饮人共同的呼声。

3年前,美团发布的《中国餐饮大数据2021》显示,中国新开业餐饮店的平均寿命仅有508天。而今,这一时间似乎正在不断缩短。有餐饮人更是表示,基本6个月就可以决定一个店铺的生死了。

何以存续?这是一个问题。

海底捞你为什么学不会

为了活着,或者活得更好,过去一段时间有大批餐饮老板跑去海底捞学习。有传言称,西贝莜面村甚至派卧底去海底捞学习。但对于大多数中小餐饮而言,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黄铁鹰那句“海底捞你学不会”可谓无比现实。

为什么学不会?有人说是只看到了海底捞擦皮鞋的服务,而没有学会它背后的组织和文化。然而,对于不同规模、不同成长经历的餐饮品牌而言,又该如何去1∶1复制海底捞的组织和文化呢?

显然,归结于组织和文化只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喜家德创始人高德福早年间的思考,可能不经意间点了题。

20世纪90年代初,高德福也开火锅店,甚至做海鲜酒楼,旗下一度拥有20多家店。但真正入局这个领域后才发现,酒楼资产太重,过度依赖大厨,做大规模难上加难。

你看,品类自带的运营属性,其实限制了生意的增长。火锅店首先不依赖大厨,仅此一项就打倒一大片学海底捞的人。

为了调整经营方向,高德福到处学习,甚至在广东看到了煲汤的市场前景。他本打算把煲汤带到东北市场,然后走向全国。但后来,当地煲汤大师却认为,全国人民都知道最好的煲汤在广东,那么谁会喝东北人的煲汤?就像全国人民都知道东北饺子好吃,没人愿意给广东人做的饺子买单。更何况,卖饺子没有那么重的资金周转压力,还能够标准化。

大师一句点醒梦中人。地域、品类、消费者心智,餐饮的成败来自多方面的影响。

2002年,高德福在鹤岗市新世纪广场开了第一家喜家德水饺店,当年就赚到了钱。10年后,喜家德的招牌走向全国;20年后,被爆出年入30亿元。

到2024年年初,喜家德已经在全国开设了800家门店,吸纳了1.1万多名员工。

那么,喜家德的成功到底胜在何处?

好产品要让顾客感知到

去到喜家德,极致的产品主义成为学习第一课。别看只是一家饺子馆,喜家德对产品有特别严苛的要求。

比如标准化,五六种饺子每盘15只,重量必须是360克,偏差不能大于2克。

此外,喜家德在一头猪身上只用16斤前腿肉,只出4块酱颈骨;在10个土豆中,只选2个最好的;饺子里的虾仁一律手工挑选3次,韭菜要经过9道工序,鸡蛋必须经过245秒低温精炒。

这些背后,餐饮人应当看到什么?

第一点,Less is more(少即是多)。

为了把每一款水饺都做到最好,喜家德始终坚持只卖几款水饺:虾三鲜水饺、西芹鲜肉水饺、香菇鲜肉水饺、喜三鲜水饺和鲜虾馅水饺。

做好一款水饺不容易,受制于水、温度,甚至于烧水的电压等影响,饺子煮出来就可能有七八十种不同,更不用谈调料的把控了。为了做好这仅有的几款水饺,喜家德管理层每天要吃6000只水饺。

自己去体验去感受去试验,才能把一款产品做到极致。

第二点,好产品要让顾客感知到。

所有人都知道要做好产品,但大家也在埋怨自家产品比肩大牌,价格亲民也卖不出去。那很可能是,你的产品价值没有让顾客感知到。

但喜家德做到了。此前就有媒体谈到,开在都市CBD(中央商务区)写字楼里的喜家德门面亮亮堂堂、桌子一尘不染。让人一打眼看过去,还以为是什么高级餐厅,结果一凑近才发现,急赤白脸吃一顿人均也才30元。

你看喜家德的价值,再对比它的价格,在顾客还没迈进门店时,就抬高了“消费者剩余”。

让顾客感知到产品价值,算得上喜家德的品牌DNA。早在品牌成立的第二年,市场上不少顾客认为外面卖的水饺馅料不干净,以致大量的水饺店生意萎靡。

为打消顾客顾虑,喜家德则将原本元宝形的饺子包成了一字形。当顾客咬下一口饺子后,能直接看到馅料的颜色、比例、构成和卫生状况。

好产品在这一刻被具象化。从营销层面来讲,这比你说1000遍“3次挑选、9道工序、245秒低温精炒”都强。

供应链精细化运营

看着喜家德的产品,不少人一定会纳闷儿:在逐步进入低毛利社会的当下,产品如何做到足够极致?又如何赚到钱?

喜家德供应链合伙人周涛的一场演讲,回答了喜家德极致产品的根源。他说,很多品牌有千八百家门店,但供应链在全国只布点了三四个。但喜家德到现在有35家中央厨房几乎遍布国内每个省会城市,还有2家调料工厂,且每年都有2到3家新工厂成立。

这样一来,喜家德的产品就存在一个极大的差异化优势:新鲜即时供应、短保非冷冻。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中央厨房的生产线超级细分,有专门做馅料的、专门做净菜的、专门做面制品的、专门做饮品类的……这样一来,供应链运营成本自然会高企,喜家德又如何挣到钱?

答案就在精细化运营。

喜家德提出了大单品逻辑,就是用极少的SKU(最小存货单位)去做大量的生产。其实这些大单品不只供应到喜家德。比如馅料生产线,还可以供给做水饺的、做包子的、做馄饨的任何第三方客户。

这样一来,喜家德在上游采购就拥有一定的议价权,保障供应链在自身运营成本够低的情况下,给到门店极低的售价。

周涛还表示,有了大单品做支撑,相当于有了技术维度的聚焦。每一个产品都有不同的加工技巧、不同的设备依托,这些都不会做到核心聚焦。当你单品少时,可以用小单元的方式大量做加工,这样才是对成本运营的基础保障。

此外,喜家德还有一个鲜有顾客知晓的规定,即保证所有的产品在30个小时内售卖完毕。这一规定最大的问题是,门店为了降低报损率,会在订单上极力控制。而一旦库存清零,就会有应急加单,这极度考验供应链反应能力。

喜家德给出的解法是波段生产,做到小流程化的生产加工,并且在不同时段,都可以完成产品生产供给,甚至接收更多不同品类的第三方客户。

所有的东西,都是先有以顾客满意的追求和对极致产品的坚持,才一步步倒逼回去做供应链。或许,很难会有另一家餐饮公司做出同样的供应链,但喜家德对于供应链的思考和精细化运营逻辑值得借鉴。

经营到最后比拼的是人

在周涛那场演讲的最后,特意提了一句话:“供应链的人,是一群实在的人。”无论多么强大的供应链、多么庞大的生意版图,最终都要归结在人上。

但是,人其实是商业世界最大的不确定性。之前有一个餐饮老板去海底捞偷师,并就海底捞员工可以免单的做法延展放权。结果,自家年薪30万元的后厨师傅搞了一次采购,就那么一次,师傅就拿了1万元的回扣。

你看,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就这么大。对于这种极不确定的因子,要么你用模式绕开它,要么你就得好好把控它。

喜家德最为大众所熟知的把控方法是“358”合伙人模式,这也是餐饮行业学得最多的模式之一。

“3”就是3%。所有店长考核成绩排名靠前的,可以获得3%的干股收益,这部分不用投资,是完完全全的分红。

“5”就是5%。如果店长培养出新店长,并符合考评标准,就有机会接新店,成为小区经理,可以在新店入股5%。

“8”就是8%。如果1名店长培养出了5名新店长,成为区域经理,并符合考评标准,再开新店,可以在新店投资入股8%。

最后,如果店长成为片区经理,可以独立负责选址经营,此时就可以获得新店投资入股20%的权利。

而对于公司职能管理层,也根据不同的层别设定考核标准,达成考核标准,即可参股新店获得投资收益,占比大概2%—5%。

尽管在2018年喜家德对这一模式进行了调整,将原来的“3”和“5”取消,直接变成“8”,但这一制度的核心仍旧没有改变。依托“358”合伙人模式,喜家德优秀店经理的流失率基本不到5%,享受到“358”模式效果的区域更是全年零流失,而普通餐饮的流失率在30%—50%。

只有人才的稳定发展,才有整个供应链不断优化,从而支撑极致的产品主义。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成就一门好生意。

看透这一点,喜家德你也学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