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生投入事关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学生投入的三维与思政课的三维目标相互关照,重视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社会化学习过程,探索多维度评价方式。其促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在于:传统的单向灌输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性投入,新时代大学生的主体性更加自觉,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更加凸显。因此,应该学“理论”以增强认知投入、“强实践”以促进情感投入、“知行合一”以提升行为投入,进而从根本上促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学生投入;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内在机理;逻辑理路;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033(2024)05-0071-06
引用格式:王亮亮,李蓓.基于学生投入的思政课质量建设研究[J].商洛学院学报,2024,38(5):71-76.
A Study on High-quality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Based on Student Engagement
WANG Liang-liang, LI Bei
(School of Marxism, Xi'an Shiyou University, Xi'an 710065, Shaanxi)
Abstract: Student engagement is crucial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 and nurturing talents.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student engagement are interrelated with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 emphasiz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focusing on students' socialization learning processes, and exploring multidimensional assessment methods. The logical path to enhanc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lies in the fact that traditional one-way impartation is not conducive to student engagement, the subjectivity of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is more awakened, and the diversity of students' learning needs is more prominent. Therefore, we should 'learn the theory' to enhance cognitive engagement, 'intensify the practice' to promote emotional engagement, and 'integrate theory with practice' to enhance behavioral engagement, and finally fundamentally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Key words: student engagement;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trinsic mechanisms; logical pathways; implementation methods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对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事务所作的重要判断。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思政课是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的重要课程,其高质量发展不仅关系大学生的个体发展,更关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进程。特别是在当下,高校大学生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思想意识观念与价值观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已经不能局限于学生“上课”和“修完学分”这些浅层指标。学生投入(Student Engagement)是高等教育领域一个重要概念,包括学习时间(Academic Learning Time)和投入学习(Engagement in Learning)[2]两个方面。George D. Kuh[3]将学生投入定义为: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中的时间、精力及教育组织投入到教育实践中的努力。因此,将学生投入应用于思政课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生投入促进思政课高质量提升的内在机理
学生投入与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着积极的相互作用关系。学生的充分投入是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更多的发展机会,从而促进了个体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学生投入关注认知投入、情感投入和行为投入三个维度,与思政课的三维目标互相关照,可以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学生投入的三维与课程的三维目标相互关照
学生投入包括认知投入、情感投入、行为投入三个维度。这与思政课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相互关照的。首先,认知投入关照知识维度。学生在课程中所要掌握的知识、理论和概念,就是学生运用特定的概念、理论或原则的过程,是认知投入的过程。其次,行为投入关照技能维度。学生在课程中所需掌握的分析、创造、沟通、合作等技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学生行为投入的过程。最后,情感投入关照情感/态度维度。学生在课程中所需培养和展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特征,如积极的学习态度、责任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等,是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和自我管理能力,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态度,这是情感投入的过程。学生投入三维度与思政课三维课程目标关照,不仅体现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其适应社会、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二)学生投入关注整个学习过程
第一,学生投入理论重视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在教育过程中的学生投入存在差异性,包括个人特质、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个体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多样性表现各异。教育者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同类型的学习者需要不同的学习方式。同时,学生的学习目标可能因为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有些学生可能更关注学业成绩,而有些学生可能更注重实践技能。教师需要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设定符合其需求和能力水平的学习目标。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学习方式和策略,以寻求最适合的学习策略,发挥个性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和投入度。评价学生的方式也有所不同。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好地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动力。
第二,学生投入理论关注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环境中的融入、适应过程涉及学生从个体到群体的转变,涉及在这个过程中习得的社会规范、建立的人际关系、接受的价值观念等。大学生在校园社会化过程中受到同学竞争、教师引导、家庭教育等因素影响,从而对学习的接受和投入程度不同。学生是否投入关系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可以从他们的行为、言语和情感表达中得出,如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关注社会问题、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等。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也可以从不同的维度进行,比如个体心理层面、社会交往层面、文化认同层面等,从中发现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挑战及促进因素,并为制定有效的培养方案提供依据。
第三,学生投入理论强调探索多维度评价方式。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方法,可以关注学生的行为和态度,着眼于其深层次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动机等因素。除了传统的考试,作业、口头表达、展示、实践性任务等方式评价,学生投入还重在展现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理解水平,鼓励其投入学习过程。通过评价学生在课堂、小组讨论等的积极参与程度,记录学生的发言次数、提出问题的质量、参与活动的频率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参与度。通过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通过同伴评价来获取多维度的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促进自我成长。建立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表现,并得到指导和帮助。通过个性化的反馈,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投入程度。最后通过综合评价学生对课程的投入度,考虑学生的学习效果、参与度、自我评价等进行全面评价,制定评价标准,结合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最终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二、学生投入促进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的逻辑理路
思政课不仅侧重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力和道德情操。通过加强思政课中的学生投入,可以帮助学生真正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社会担当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受传统教学惯性及学生个体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当下的思政课教学尚存在严重的不足,亟需变革。
(一)传统的单向灌输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性投入
传统的思政教学模式依然存在一种单向的灌输,思政课教师向学生传授一种特定的思想和价值观,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互动,这种教学模式容易造成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从传授方式来讲,这种教学模式往往侧重理论框架和教材内容,缺乏更新和调整,使得教育内容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和学生个体差异的需求,容易导致教育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由此引发大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缺乏用思政课习得的理论指导具体生活实际的能力。因为培养方式过于强调接受和服从,学生尽管掌握了诸多的理论,但不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思想容易陷入僵化,不易形成客观的分析和批判性的思考。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深刻揭示了思政课的根本属性,是新时代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引领[4]。通过思政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需要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挖掘问题的内涵,使其具有独特的见解。如思政课的认知投入就是要大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的过程中具有深度思考与独立见解的能力,以保持思政课学习过程的可持续性。特别是在保障当前利益的基础上,要考虑到未来的需求和资源的持续利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认知投入还是学生面对困难时表现的意愿和想法,高效的思政课学习要求强调效益,有效利用资源,提高生产力和资源配置效率,实现更多的产出和价值。
强化学生投入,可以激发个体发展的积极性。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将其社会资源效率更好利用,以推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行为投入要求社会实践与责任担当,是高质量发展的特殊要求。这种高质量发展更注重产品和服务质量,重塑高品质的生活和发展环境,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在全球化背景下,高质量发展更注重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这同时也是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追求的最高标准和最终目标。
单一的价值观念容易滋生大学生的盲从心理和极端主义倾向,使得学生的包容心和理解力产生偏差,会不自觉地压制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从而使其缺乏勇于挑战、探索未知的勇气和能力,很难变成实干型人才。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征程上,更需要学生具备实干的勇气,大胆的创新,不断地奋进。要改变这种模式,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勇于创新的当代青年,则需要改变思政课教学模式,建立开放、包容的环境,让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体。思政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其特殊性表现在不仅要将教学内容内化于大学生的内心,还要令其外显于个体的外在。通过学习思政课逐步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并用之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从而推动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从这一点来说,高校思政课具有重要的信仰力量,因为思政课具有“惊涛拍岸的声势”,是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的有力举措[5]。因此,思政课课堂需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帮助其求真知、明道理,透过现象看本质。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大学生的生活,让青年学子在思想的不断交锋中,体会思政理论的深邃,感受信仰的魅力,以良好的学习交往关系使终身学习的理念深植于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当中,确定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发展的过程的理念。
(二)新时代大学生的主体性更加自觉
高校大学生是一群鲜活的个体,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和背景或者文化,以更加包容的心态,接纳着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科技化迅猛发展使“05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主动交流的愿望更加强烈,表达意见的想法更加充分。对科技与网络的高度依赖和熟练使得他们更加擅长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获得一种新的自我成长。这种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得他们乐于尝试新事物、解决新问题,并不断探索未知领域,其主体性变得更加自觉。
思政课要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就必须充分考虑青年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之中,通过实际行动践行思政课所传达的理念和价值观,结合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为社会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如果思政课不能切实地贴合这些鲜活个体的需求,就不能使其“听其言而信其道”。大学生对个体自主发展意识的认可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使得教育者必须关注他们的学习需求,并对其做出正确的引导,帮助其承担这种时代的使命,使其更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愿意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而非过一种“躺平”的人生。大学生个体需要全面发展并提升综合素养,在追求学业成绩水平的同时,还要注重体育锻炼、艺术修养、人文素养等方面,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推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旗帜鲜明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6]。从学生投入视角关注个体学习能力与需求,提升综合素质,使其积极参与学习和实践活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从而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这就要求学生通过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形成跨学科的综合能力,更好地指导生活,探索高质量发展所要求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探索出新的发展路径和新的发展模式。
(三)多样化学习需求凸显
网络数字技术的发展引起了教育领域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网络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大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料和信息,拓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学习效率和质量。同时,通过参与数字化创新项目和网络技术应用开发,大学生可以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求。这种变革给教育方式和教学模式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促进了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使得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更加多样。
思政课可以借助网络数字技术的个性化学习平台,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路径。通过定制化的学习体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这种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教育资源,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学习途径更加便捷,特别是在线课程、数字图书馆、教育视频、教育游戏的优势,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可以更生动地理解思政课,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趣味性。在线直播授课、远程讨论、虚拟实验等更可以提高学习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增强思政课的效果和质量,进而影响整体的教育水平和资源水平。帮助学生充分投入学习,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和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7]。因为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注重某一方面的增长或进步,而是综合考虑社会发展过程中各个方面的发展,并且需要协调推进。例如:情感投入是学生看待自己的学习、班级、教师的教学或者学校的情绪,这种情绪可能是快乐而满足的积极情绪,也可能是难过而无兴趣的负面情绪。学生投入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正向接受,也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互动和相关活动,与教师和同学们共同探讨和交流的过程,可以营造积极的思政课教学氛围,激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学习效果。
三、学生投入促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实现途径
从认知投入、情感投入和行为投入三个维度提升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也是一种可实现的途径。
(一)学“理论”以增强认知投入
思政课以传授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知识为主要任务。以马克思主义引领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以马克思主义指引思政教育发展方向[8]。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三观”教育,重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意在精神世界的培养。思政课教学过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有计划、系统性的教育过程,也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知识、体系、学科结构的掌握,促进一种教师引导下的大学生特殊的思想认知过程。学习这种知识结构,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观点,进而构建一种理论体系,一种方法。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要正确认识思政课,认识到思政课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重要作用,认识到理论学习指导实践应用的重要意义。思政课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在学生投入和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作用,作为指导者、激励者和引导者,让青年大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思政理论的必要性,并从中体会到理论的独特魅力。
通过认知投入培养大学生崇德修身、明辨是非的理性思维。“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9]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的艰巨使命,通过“修身”的课程,对自我的认知达到新的高度,才可能克服其弱点与不足,从而形成时代所认可的价值体系,才可能成为灵魂高尚之人。明辨是非的理性思维是认知方面最基本的表现。这个认知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现实性,感悟中国人民百年奋斗的不屈历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深刻领悟思政课的学习意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把握其理论性和方向性,不断培养优秀品格,形成对事物的“真知灼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自觉和服务自觉,树立为了人民、服务人民的理想,从而获得自身不断发展的前行动力。说到底,大学生认知投入的重要体现就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与优化。因此,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现实性就变得非常重要,要将课程内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引导大学生思考课程内容与现实的关系,不断增强他们的兴趣。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不断激发大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参与积极性。激发大学生不断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引导大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使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升,使课程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使之更符合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
(二)强“实践”以促进情感投入
情感投入包含着浓郁的兴趣,积极而正向的情感,丰富而深厚的情绪。思政课通过提供有趣而充实的学习内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他们的学习内驱力。同时,思政课也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和学习风格,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辅助和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这种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性的学习氛围可以为思政课的有效而高质量发展提供一种可能。作为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应该在大学生的心里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他们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教育教学工作开辟新的着力点,做大学生政治强而情怀深,思维新而视野广的人生导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正向情感,特别是在分析一些重大问题、重要事件时,能够与大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以发挥大学生“听其言而信其道”的思政情感功能。
通过情感投入培养大学生这种真挚饱满的家国情怀。“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10],“家国情”就是情感投入的重要表现。当代大学生应该深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11]。对家的厚爱就是对国的深情,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五千年历史与文明的薪火相传,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这种浓郁的家国情怀蕴藏在丰富的学习资源中,蕴含在课程教材、相关文献、多媒体资料中,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情感世界。因此,鼓励大学生积极投入课堂讨论和分享,营造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观点,理解并感受伟大深厚的家国情。同时也需要关注大学生的反馈和需求,及时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增加互动性和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知行合一”以提升行为投入
思政课教学可能因时间和对象的不同,教学效果会不同。特别是当下,国际国内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思政课教学实践也随之发生了各种改变,导致一些大学生可能存在认知上的偏差。要想让大学生用思政课的认知切实规范其行动,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在授课中加强针对性,精准施教,将问题分析透彻、深入讲解,用强大的理论说服力感染大学生,以使大学生自觉地改变不恰当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过程。尤其是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参与,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领导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大学生“知行合一”的行为投入。
通过行为投入培养大学生意气风发的行为风格。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通过思政课学习,看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看到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守,怎样带领中国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这种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是青年大学生前进的动力。因此,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行为作风以实现理想是大学生真正的思政课学生行为投入。这种敢于斗争、不惧困难的精神已经深入中华儿女的骨髓,融入青年大学生的血脉。大学生从课程中汲取的这种正能量,会以一种奋斗的姿态,拼搏的精神,身心俱佳的状态投入到思政课的学习中。这种学与思的结合、以学促思,才能达到真正“行”的投入。在这个过程中,真正鼓足干劲、敢为人先,做引领社会风尚的新青年,以一种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投入学习中,投入生活之中,达到真正的“知行统一”。
四、结语
在我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下,从学生投入的视域促进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有其必然的逻辑理路。新时代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需要通过丰富的课程内容、多样的组织形式、富有启发性的优质课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国家、社会等重大问题,不仅着眼于思政课程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资源的充足性,更着眼于其他一些深层次的内容指标,全方位增进大学生的学习性投入。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理论和实践的碰撞中,在机遇和挑战的并存中,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寻求其可实现途径。帮助大学生在认识世界、作用于周围世界的时候,选择一种积极的、有活力的学习方式——学生投入,并帮助其沉浸其中,以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过程,助力大学生的思政课学习,促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则是每一位思政课教师的使命与担当。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8.
[2] ASTIN A W. Student involvement: a developmental theory for higher education[J].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1984,25(4):297-308.
[3] KUH G D E, KINZIE J E, BUCKLEY J A E, et al.Piecing together the student success puzzle: research, proposi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J].ASHE Higher Education Report,2007,32(5):2-10.
[4] 艾四林.“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丰富内涵、方法论意蕴和实践要求[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4,10(3):11-18.
[5] 洪岩.试论新时代思政课“惊涛拍岸的声势”[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9):57-60,68.
[6] 逄锦聚.新时代新征程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三个关键问题[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23,9(2):14-16.
[7] 刘力波,张子崟.“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审思与实践探索[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5):137-143.
[8] 汪永芝.以马克思主义引领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23):106.
[9]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0]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11] 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 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 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J].中国纪检监察,2016(24):2.
收稿日期:2024-05-07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SGH23Y2420);西安石油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JGYB202323);西安石油大学“立德树人”课题(LD202304)
作者简介:王亮亮,女,陕西富平人,博士,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