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学生无话可写、教师教授与批改难度大、家长辅助无门等问题,为此,教材精心设计了习作单元,通过系统化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汲取养分,逐步掌握由阅读到写作的自然过渡。这一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写作技能的提升,更能在无形中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一、研读习作单元,正确定位教材功能
习作单元由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及习作训练等板块构成,各环节紧密相连,共同铺设了一条从知识理解到实践应用的写作学习之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研读精读课文,从中领悟并学习写作方法与技巧。随后,教师可以利用交流平台,结合对精读课文的剖析,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通过“初试身手”,教师鼓励学生将掌握的习作方法进行初步的表达练习,以此促进知识向能力的有效转化。
二、立足精读课文,明确读写结合路径
以《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深入探索读写结合的路径,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1.习得方法
聚焦语文要素,初读《记金华的双龙洞》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圈画表示作者行踪的语句,梳理出作者的游览顺序。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绘制作者的游览路线图,以此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并习得写景的方法。在第五自然段关于“孔隙”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读并分享孔隙留给他们的第一印象——狭小,随后,教师引导学生细致品读文中反复出现的“小”字,以及在此处独特的乘船姿势,让学生深刻感受孔隙的狭窄。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孔隙中与众不同的行船方式,为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孔隙特点的理解。
2.读中学写
为了降低写作难度,让学生乐于表达,增强写作信心,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实现从“要我写”到“我要写”的转变。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学生熟悉的校园作为参观对象,让学生化身为小导游,通过一系列活动,如绘制校园参观路线图、介绍重点景点、写关于校园景物特点的短文,以及进行同学间的相互评价等,构建一个生动有趣的写作学习场景。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画一画”规划游览路径,提高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说一说”锻炼口语表达能力。随后的“写一写”环节则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锻炼,引导他们将所见所感转化为文字。而“评一评”环节则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反馈,让他们在相互学习中不断进步。
3.由仿到创
在《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的教学中,首先,教师通过“初试身手”环节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设计并绘制植物园的参观路线,随后按照既定顺序进行描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表达兴趣被充分激发,语言流畅且内容丰富,克服了写作中的表达障碍。其次,教师布置课后实践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处自己曾游览过的景点,撰写一篇短文,并明确具体的练笔要求。为了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与相互学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在分享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习作中的亮点与不足,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习作方法的理解。
教师在教授其他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时,应从《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实践中举一反三,深研教材,精准把握并落实语文要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领悟文本的精髓,将阅读中的收获转化为写作的基本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鼓励学生细心品味语言之美,领悟作者的表达技巧,进而将这些宝贵经验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三、紧扣“初试身手”,引导学生充分表达
“初试身手”作为习作单元的基础性铺垫,在教学中的角色至关重要。为了有效发挥其作用,教师首先需要梳理它与正式习作之间的区别与内在关联,并据此找准教学的着力点。
1.全员试练“初试身手”
“初试身手”作为习作前的“热身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拥有积极的写作态度。五年级下册习作单元选取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群体作为观察对象,力求让每位学生都能从日常生活中轻松挖掘出想要表达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观察的内容要灵活多样,无论是描绘同学的运动热情,还是刻画同学的独特个性,只要是细致观察所得,都可以尝试运用已学方法,落笔成文。这种方式确保学生能积极参与,让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兴趣或言语组织能力都能在“初试身手”中得到提升。
2.灵活运用“初试身手”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调整教学内容。以五年级下册习作单元“人物描写一组”为例,教师可以将“初试身手”的第一项练习安排在教学《摔跤》一课后,这一安排可以促使学生利用课间十分钟观察身边的同学,实现从课文学习到课外实践的衔接,促进知识的内化与应用。同时,教师可以将“初试身手”的第二项练习放置在习作指导之前,帮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人入手,激发生活经验和情感记忆,为习作打开思路、拓宽视野。
四、活用习作例文,夯实习作训练指导
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遵循整体感知、认字识词、品读理解、体会情感的教学路径,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习作例文独特的教材功能定位。习作例文的核心在于“用”。作为写作教学的具体实例和示范,教师应明确其教学价值,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表达方法和技巧。
如,四年级下册习作单元精选的例文都是按游览顺序描绘景物的佳作。这些课文鲜明地展现了如何捕捉景物特点并进行生动描绘,同时运用过渡句使行文流畅自然的写作技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教学需求灵活重组这些“材料”,发挥习作例文的教学价值。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设计三次运用习作例文的策略,引导学生经历“感受—归纳—运用”的完整习作过程。第一次,在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时,教师可以关联阅读例文《颐和园》,通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过渡句在景物转换中的桥梁作用,学习如何让景物间的转换既自然又富有逻辑。第二次,教师借助《七月的天山》这一例文,深入剖析作者如何精准捕捉并生动描绘印象深刻的景物特点。通过细致品读第二与第四自然段,学生不仅能学习到多样化的描写手法,还能理解如何根据景物特点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式。第三次,针对“写景缺少条理”“景物特点描述不清”“游览顺序混乱”等常见问题,教师可精选习作例文中的相关片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修改示范。这一过程不仅是对习作技巧的实践应用,更是对“好文章是改出来”这一理念的深刻体验,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一个不断进步、不断完善的过程。
总而言之,教师应秉持开放包容的教学理念,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紧密贴合教学实践情况,强化学习的实践性。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汲取养分,在习作中实践运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