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节奏的生活正让失眠发生率快速上升,失眠会影响白天的生活,而长期失眠可直接损害人体健康,许多失眠患者只能通过安眠药进入睡眠。西医认为失眠是一种疾病,通常开安眠药治疗;失眠在中医这儿可就复杂了,中医将失眠分成很多证型,依据患者失眠的特点,会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常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失眠的原因
《黄帝内经》认为心的功能:“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藏神”。西医只认为心脏内有血液,中医认为心脏除了有血液,还藏元神。血液是有形,元神是无形,血液属阴,元神属阳,元神需要阴血的濡养才能安定,人才能睡觉。
明代医家张景岳论述不寐(失眠)说:“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二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皆虚证。”《景岳全书》中虽然将不寐证分成很多种,但不超出正、邪范围。寤(清醒)属于阳,寐(睡觉)属于阴,都是由“元神”控制。元神安定,则能睡觉;元神不安,则睡不着。元神不安的原因,一是邪气干扰,二是正气不足。有邪气的失眠,多是实证;无邪气的失眠,多是虚证。
《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中提及:“卫气不入阴而留于阳可致阳气满而阴气虚,则目不瞑矣。”由此可见,不寐病机在于营卫失和,主要症结是枢机不利,同时与脏腑功能失调关联密切。主要有4方面原因:
(1)情志不畅:喜怒忧思过极可致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引发不寐,如思虑过度而伤心脾,致虚烦不寐,或肝郁化火致心神不安,难以入睡。
(2)劳逸失调:过度疲劳有损脾气,而过逸少动可致脾虚气弱,人体气血难以运化,无法上奉于心,进而导致心神失养,难以入眠。
(3)阴血亏虚:血虚无以养心,心血不足则心神难安,夜不能寐。
(4)饮食不节:暴饮暴食、睡前饮食会引起宿食停滞,同时会损伤脾胃,胃气失和后可引起失眠。
辨证要领
中医辨证论治,用望、闻、问、切方法诊察病人,得到证型,实证或虚证,再给予相应方药。失眠辨证要领主要有四点:
(1)神伤:以心境低落、抑郁悲泣、寡欢不悦、焦虑神耗等为表现。
(2)气郁:以胸闷、心下痞闷、胸背胀痛、腹胀便秘、脘中不爽等为表现,无器质性病变。
(3)本虚:以倦怠乏力、大便干结、无精打采、皮肤干燥等为表现。
(4)邪盛:首先辨火盛,以心烦、口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为表现;其次辨血瘀,以舌紫暗、胸胁痛及麻木等为表现;最后辨湿滞,以四肢肿胀、舌苔厚腻、大便溏薄、脘痞食少等为表现。
分证论治
1.肝郁化火
忧愁之人,多有肝气郁滞;肝气郁滞不舒,会耗伤肝血;肝血亏虚,则肝气太燥,引发肝火。以不寐、急躁易怒、头晕多梦、胁肋灼痛、便秘溲赤、目赤耳鸣为主症,同时伴有舌红苔黄、口干苦。治此证需采用清肝泻火安神方,对应方剂为龙胆泻肝汤。
2.痰热内扰
因情志忧郁,胆失疏泄,气郁化火,灼津为痰,痰热扰心,心神不安。以心烦不寐、多梦易惊、头重目眩、胸闷、恶心嗳气、口苦为主症,舌红且苔黄腻。治此证需采用清化痰热方,以达和中安神之效,对应方剂为黄连温胆汤。
3.心火偏亢
因情绪过极,气郁化火,引心火内炽;或火热之邪内侵,扰动心火亢盛;或过食温补之药,过食辛辣酒品,化生心火。以心烦失寐、心悸怔忡、躁扰不安、小便短赤、口干舌燥为主症,可伴有口舌生疮、舌红苔黄等情况。治此证需采用清心泻火之方,以达宁心安神之效,对应方剂为朱砂安神丸或清心汤。
4.阴虚火旺
因素体阴虚、津液缺乏、精血不足,或阳邪过盛而损伤人体之阴,阴不涵阳,阳气浮越。以心烦不寐、腰酸足软、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以及五心烦热为主症,同时可见头晕、健忘、舌红少苔等伴随症。治此证需采用滋阴降火之方,对应方剂为六味地黄丸合黄连阿胶汤。
5.心脾两虚
脾胃后天生化之源,散布精微“奉心化赤”,心脾不足则气血亏虚,心神失去濡养,难以入眠。以多梦易醒、神疲食少、头晕目眩、面色少华、心悸健忘为主症,以四肢倦怠、腹胀腹泻、舌淡苔薄为伴随症。治此证需采用补益心脾之方,以达补血安神之效,对应方剂为归脾汤。
6.心肝血虚
心主血脉,肝藏血。因人体内血液“亏虚”,或长期慢性出血,或思虑过度,产生心肝血虚,心神缺乏血液濡养而不安。以失眠多梦、心悸健忘、头晕目眩为主症,可见女性月经少或经闭不行、肢体麻木、面色无华、舌淡白等伴随症状。治此证需采用补心养肝之方,对应方剂为四物汤或补肝汤。
7.心胆气虚
胆主决断,胆虚则犹豫不决,反反复复,遇事惊恐。因天生禀赋不足,或突然受惊,导致心虚胆怯,神魂不安,心神失养。以心烦不寐、胆怯心悸、易惊易醒为主症,以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细为伴随症。治此证需采用益气镇惊之方,以达安神定志之效,对应方剂为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8.胃气失和
《黄帝内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胃气失和会引起失眠。多因暴饮暴食所致,食滞胃肠,胃失和降,气机不畅。以胸闷不寐、反酸嗳气、脘腹胀满、不欲饮食为主症,可见大便干结、恶心呕吐、舌苔厚腻等伴随症。治此证需采用和胃化滞之方,对应方剂为保和丸或平胃散。
9.心肾不交
中医认为睡眠就要心火与肾水交融,即阴阳调和。如果心肾不交,心火亢于上,肾水寒于下,寒热不调,心神难安。以心烦失寐、心悸多梦、入睡障碍为主症,头晕耳鸣、潮热盗汗、烦热、遗精、月经不调等为伴随症。治此证需采用滋肾降火之方,以达沟通心肾之效,对应方剂为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也有不吃药治失眠的方法,《黄帝内经》指出“恬惔虚无”,就是看淡名利,修养道德,保持心态良好,就能养神,元神安定,自能睡觉。已经服用安眠药治疗失眠的患者在刚开始接受中医治疗时,不要立刻停止安眠药,共同使用一段时间,再慢慢减少安眠药的剂量,中医治疗失眠上千年,“辨证论治”运用得当,就会有明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