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时空背景 洞察行为目的

2024-11-07 00:00:00贲呈阳

目的意图类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历史活动、历史人物等的主观动机和要达到的客观效果的选择题。此类选择题的经典设问语词包括但不限于“旨在”“意在”“为了”“直接/主要/根本目的是”。目的意图类选择题是高考历史试题的常客,遇到此类试题,应注意结合特定的时空背景和题干材料对历史人物的用意或事件的目的进行思考、判断和理解。

典型例题

1939年6月,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除积极加紧生产以谋自给外”,各机关部队和所有公营企业的收支“不得于未报解中财经部以前,自行开支”,并“想各种办法节省”。此举旨在( )

A.促进军民团结 B. 完善财经制度

C.巩固苏区政权 D. 坚持长期抗战

解题提示

“目的”是指人在行动之前在观念上为自己设计的要达到的境地、目标或希望实现的结果。本题设问词为“旨在”,一般指向根本目的。根本目的就是隐藏在直接目的后的目的,是最终目标,所有的直接目的都是为了达成最终目的。解答此类选择题,应注意考虑主语的阶级属性(立场)、阶层(集团)利益、民族利益或其所处的历史环境等,从而准确判断其行为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

解题步骤

[整合题干信息,链接所学知识][第一步,]

题干涉及的时间信息为“1939年6月”,指向全国抗战时期,此时抗战已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共中央已建立了多个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题干反映的现象是中共中央要求各地加强经济建设,要求各机关部队和所有公营企业节省开支,以上这些部署有利于保存实力,为日后持久抗战提供物质基础,故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区”就是采用“苏维埃政权”组织形式的地区,存在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已于1937年退出历史舞台,排除C项。

[仔细甄别选项,区分手段目的][第二步,]

解答目的意图类选择题,在进行选项辨析时,一定要注意区分手段和目的,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促进军民团结”“完善财经制度”都是实现长期抗战的手段而非根本目的,排除A、B项。

【参考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