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同步练习

2024-11-07 00:00:00杨艳

1. 《申报》于1925年5月创设读者通讯专栏,是民营各报中较早设立这一栏目的大报,早期其内容集中于求学、职业、婚姻三方面内容,九一八事变之后,《申报》读者来信显得异常积极踊跃,而且内容绝大多数与抗日救国相关,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爱国救国的民意空前高涨

B. 社会主要矛盾的逐渐转向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

D. 国民政府外交政策的调整

2.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特别是力促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枢纽。而日本政府在西安事变后极力挑拨南京政府和西安方面的关系。1938年,日本陆军部认为,占领了武汉才能切断国共统治地区的联系,并可能产生两党的分裂,结果这一阴谋再次破产。据此可得出的正确推论是( )

A.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

B. 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抗战胜利的道路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抗战胜利的基石

D. 抗日战争大大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3. 日本统帅部1936年规定:“以中国为敌时,其作战要领如下:初期目标是,占领华北要地和上海附近,保护帝国权益和解放区的大日本侨民。”为此,日本发动了( )

A. 九一八事变 B. 一·二八事变

C. 华北事变 D. 卢沟桥事变

4. 1938年4月,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代表组成“蒙藏回族慰劳抗战将士团”,并发布《致全国同胞电》和《敬告全国抗战将士书》,称“各民族同为组成中华民族的份子”“存亡与共,相依为命,不可分离”,并高呼“中华民族万岁!”这一史料证明( )

A. 相持阶段各民族团结抗战

B.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涨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

D. 战争胜利推动了民族团结

5. 1937年12月19日,《纽约时报》在《日本人约束南京暴行》中说:“日本最高统帅部采取严厉措施,力图结束现在仍在发生的暴行……可以想象,南京的恐怖将使日占区最优秀的中国人士因为害怕而隐退,而这些人之前一直想与日本扶持下的新政权合作。”这表明( )

A. 南京暴行得到多方正式确认

B. 美国政府通过舆论助华抗日

C. 日军约束暴行服务侵华需要

D. 国际社会开始谴责日军暴行

6. 1937年,日伪政权在伪满洲国颁布“新学制”,该学制具有以下特点:小学教育年限保持6年制不变,并且延续小学可以男女同校,而中等教育由原来的6年制缩短为4年制,高等教育由原来的4年制缩短为3年制,“置重点于幼少年之国民教育”。上述措施( )

A. 意在奴化伪满洲国民众

B. 节省了政府的财政支出

C. 夯实了东北的教育基础

D. 推动中日矛盾逐步缓解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七七事变后,英国在华势力严重受损,其外交大臣艾登公开警告日本:“英国政府重视中日之间的和平解决。日本为了远东全局应该自我节制。”八一三事变后,英国警告:“日本的行为应为上海的一系列事件负责”,称其是“愚蠢的”,语气十分强烈。9月,在远东咨询委员会上,英国准备专门研究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问题,后又提出召开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讨论远东冲突。在布鲁塞尔会议上,英国代表驳斥了日本有权侵入中国和反对中国共产党的谬论。七七事变后,英国积极寻求与美国合作,共同向日本施加压力以解决危机,而美国始终采取规避、拖延办法不予答复。

——摘编自沈杨《试析“七七事变”后英美的不同反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七七事变后英国对日本态度的变化,概括其变化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对日本态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