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024-11-07 00:00:00马瑜

亲爱的同胞们!本党这种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与委曲求全的态度,早已向全国同胞在言论行动上明白表示出来,并且已获得同胞们的赞许。现在为求得与国民党的精诚团结,巩固全国的和平统一,实行抗日的民族革命战争,我们准备把这些诺言中在形式上尚未实行的部分,如苏区取消,红军改编等,立即实行,以便用统一团结的全国力量,抵抗外敌的侵略。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7月15日),《周恩来选集》

七七事变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发表通电主张坚决抗战。7月15日,周恩来在庐山代表中国共产党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交给蒋介石。从史料中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向国民党做出重大让步,为争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促成全民族的团结抗战,表明了积极的态度和诚意。《宣言》作为当时的原始文件,为一手史料,对我们研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作为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重要法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因素。从历史渊源来看,长期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历史基础,大一统国家的存在更便于形成统一的认知;根深蒂固的爱国主义传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文化根源,正是这种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爱国主义情怀的内在感知,促成全国抗战的局面;求同存异的和合思想是抗体民族统一战线的哲学渊源。现实因素来看,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日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共两党合作的形式渐趋明朗;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双方相互妥协,进行政策调整。此外,社会各界基于民族大义以及苏联、英、法等国家为反法西斯战争,都积极推动,呼吁双方携手合作。其中,中国社会矛盾的变化、民族危机的加深是国共合作的主要原因,而中国共产党更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当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1935年,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瓦窑堡会议中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迫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国共亲密合作,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要“抵抗暴力”; 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至此,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在这一旗帜之下,国民党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起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