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同步练习

2024-11-07 00:00:00李宏

[基础训练]

1. 明中叶以后,随着人口的骤增和一些中小城市的形成,江南三角洲地区不得不从外部输入稻米,从而丧失了自南宋以来的粮仓地位。与此同时,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广地区飞快地开垦了耕地,并将生产的粮食输往江南。这表明当时( )

A. 湖广地区农业完成转型

B. 经济发展区域化趋势明显

C. 江南出现新的经济因素

D. 湖广超过江南的经济位次

2. 《明神宗实录》中这样描述17世纪初苏州丝织业发展的状况:“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这种现象反映了( )

A.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 明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

C. 新的经营方式工场出现

D. 大批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3. 明中期,在棉纺织业中心松江府及其周边,乡村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男耕女织”,而是“以织助耕”。手工业从家庭副业跃升为主业,出现了专业纺织户,他们“以棉织布,以布易银,以银籴米,以米充兑”。这折射出明朝松江地区( )

A. 形成实力雄厚商帮

B. 自然经济业已解体

C. 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 市镇经济遭到冲击

4. 近代以来学者通过对明清时期徽商财富流向研究,将其财富流向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建牌坊、修祠堂,二是买房置地、修造园林,三是艺术情结、纵情声乐,四是结交官府、逢迎权贵。徽商财富的流向( )

A. 有利于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B. 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 体现了小农思想的保守性

D. 促进了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5. 明代小说中有关商贾的故事极多,而细查那些买卖人的出身,便可发现其中竟有相当一部分原本是书生。这反映出当时( )

A. 小说受众群体多为商人阶层

B. 科举制度废除促使士人从商

C. 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传统观念

D. 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6. 王阳明认为:“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他主张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不能以孔子的言论作为判断的标准。王阳明的主张( )

A. 削弱了儒学的社会地位

B. 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想

C. 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 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7.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其《读通鉴论》中提出,“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的政治伦理原则,他甚至说:“宁丧天下于庙堂,而不忍使无知赤子窥窃弄兵以相吞噬也”。据此可知,王夫之( )

A. 主张彻底废除君主专制统治

B. 突破传统政治伦理并关心百姓命运

C. 宣扬了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

D. 抨击程朱理学严重脱离现实的弊病

8. 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繁荣的共同原因是( )

A. 大一统局面形成

B. 科举考试的推动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对外交往的频繁

[进阶训练]

9. 明清江南地区大量土地用于栽桑种田,养牛的空间逐渐狭小,养牛成本上升,贫困农民无力养牛,造成畜力严重不足。此现象说明明清江南地区( )

A. 手工业发展制约农业进步

B. 资本主义萌芽阻碍了农业发展

C. 社会结构呈现多元化色彩

D. 传统农耕生产受到一定的冲击

10. 清朝时期,广州的行商是一个地域色彩较浓厚的行业,但不少著名行商的资本是来自福建、浙江;四川井盐中,从事制盐的企业主大多是湖南、湖北、陕西和广东的客籍商人;在矿业中,云南铜矿在它的兴盛时期,厚积资本进行开采的,多为三江、两湖、川广富商大贾。据此可推断出,清代( )

A. 政府专营政策有所放松

B. 商业资本流动的广泛性

C. 手工业分工现象较明显

D. 区域经济差异日益淡化

11. 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是世界历史发生重要转折的时期。无论是在政治、经济领域还是在思想文化领域,旧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与新的先进的价值理念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激烈的冲击和碰撞。以下可以佐证此观点的是( )

A. 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

B. 存天理,灭人欲

C.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D.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12. 明清传世著作颇多,科技著作有《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历史地理著作有《徐霞客游记》和《天下郡国利病书》,文学名著有《三国演义》与《红楼梦》等。这些著作体现了( )

A. 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

B. 儒学渗透社会各个方面

C. 封建文明进入总结阶段

D. 明清社会的繁荣与危机

非选择题

13. 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隆庆元年部分开放海禁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好的销路,白银便源源不断地往中国内流。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徽商几乎遍布全国各地,进行大宗的商品长途贩卖。明朝后期,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徽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贾”,甚至“左儒而右贾”,习以为常。

——摘编自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后,明朝农业和手工业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白银内流推动商业发展的表现。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说明商品经济繁荣推动明朝中后期社会转型的表现。

(参考答案见下期)